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5章 徐阶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5章 徐阶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徐阶:大明官场“老狐狸”的逆袭手册——从“职场刺头”到“嘉靖克星”

第一章 开局暴击:21岁学霸的“职场自杀式发言”

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的春天,北京城里最热闹的不是天桥下的说书人,而是新科进士们的“入职培训”。这其中,21岁的徐阶格外扎眼——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虽然史料没说他丑,但也没夸他帅,姑且算“中等颜值打工人”),而是因为他的履历太“卷”:松江府学霸,乡试第一,会试又考了个好名次,眼看就要进翰林院当“储备干部”,简直是“大明职场潜力股”的模板。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潜力股刚上班没几天,就干了件能让hR连夜写《离职风险评估报告》的事——跟当朝“一把手”张璁叫板。

当时张璁正忙着搞“礼仪之争”,简单说就是想给嘉靖皇帝的亲爹加个“皇考”的名分,这事在儒家看来属于“**纲”,满朝文官都敢怒不敢言。偏偏徐阶刚入职,满脑子还是“孔孟之道大于天”,直接写了篇奏疏,把张璁的主张骂了个狗血淋头,结尾还放了句狠话:“你这是要让天下人笑我大明没规矩!”

张璁看完奏疏,气得差点把砚台砸在地上——他当首辅这么久,还没人敢这么跟他说话,更何况是个刚毕业的“职场小白”。当即就把徐阶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顿骂,唾沫星子差点喷到徐阶的官服上:“你个黄毛小子懂什么!敢管朝廷大事,是不是活腻了?”

换作一般人,这会儿早就跪地上求饶了,可徐阶偏不。他梗着脖子反驳:“我是读孔孟书长大的,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您这么做不合规矩,我凭什么不能说?”

这话一出口,张璁彻底炸了。当天就给嘉靖递了个折子,说徐阶“狂妄无礼,不懂君臣之仪”,请求把他贬到外地去“反省”。嘉靖那会儿正跟张璁穿一条裤子,想都没想就准了——于是,刚入职没满月的徐阶,就从“京城储备干部”变成了“延平府推官”,相当于从北京的“中央部委科员”,被贬到福建山区当“县法院院长兼司法局局长”,还是个七品小官。

出发去延平的时候,徐阶的同年进士们都来送他,有人叹气说:“徐兄啊,你这是何苦呢?跟张首辅硬刚,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徐阶倒看得开,拍了拍行李说:“没事,京城待不下,去基层也挺好——至少那儿的老百姓不会跟我争‘礼仪’,只会跟我诉冤屈,实在!”

谁也没料到,这次“职场流放”,反而成了徐阶的“基层历练副本”。后来他自己回忆起这段日子,还调侃说:“要是当初没跟张璁吵架,我可能一辈子在翰林院写青词,成不了后来的徐阶——有时候,职场踩坑不是坏事,关键是坑底有没有梯子。”

第二章 基层历练:从“刺头书生”到“务实老炮”

延平府是什么地方?用徐阶刚到那儿时的话说,“穷得连官署的屋顶都漏雨,出门办案得靠走,遇见盗匪得靠吼”。当时的延平,盗匪横行,官司积压,还有不少百姓因为交不起赋税逃到山里,简直是“大明官场的困难模式地图”。

徐阶刚上任,就遇到了个棘手的事:有群盗匪占了当地的一座山,官府派了好几次人去剿,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盗匪抢粮抢钱。前任推官就是因为这事没办成,才灰溜溜地走了。

下属们以为徐阶会跟前任一样,要么上书请求朝廷派援兵,要么装聋作哑混日子。可徐阶偏不,他先找了几个当地的老差役喝酒,套话问:“那些盗匪到底是些什么人?真的是亡命之徒吗?”

老差役喝多了,才吐了实情:“哪是什么亡命之徒啊,大多是附近的农民,因为去年旱灾,官府还逼他们交赋税,没办法才上山当盗匪的——领头的叫陈虎,以前是个种庄稼的,为人还挺讲义气,就是脾气倔。”

徐阶一听,心里有谱了。第二天,他没带一兵一卒,就揣了个馒头,独自上山找陈虎。下属们都吓傻了,拉着他说:“大人,您这是去送命啊!陈虎他们见了官就杀,您可不能去!”

徐阶笑了笑:“我要是带兵去,他们肯定以为我要剿他们,反而会拼命;我一个人去,他们总不至于跟我一个书生过不去吧?”

结果到了山上,盗匪们见来了个官,还没带随从,都愣住了。陈虎拎着刀出来,恶狠狠地问:“你是来劝降的?还是来送死的?”

徐阶没慌,从怀里掏出馒头递给陈虎:“我是来跟你聊聊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坏人,只是走投无路了。这馒头你先吃,咱们慢慢说——要是朝廷能免了你们的赋税,再给你们分点田,你们还愿意当盗匪吗?”

陈虎愣了——他当盗匪这么久,见过的官不是喊打喊杀,就是贪污受贿,还从没见过这么“实在”的官。他咬了口馒头,沉默了半天,才说:“大人,我们也不想当盗匪,可官府逼得太紧了……要是真能有田种,谁愿意干这掉脑袋的事?”

就这么着,徐阶凭着一个馒头和几句实在话,居然把这群盗匪给“招安”了。他回去后,马上给朝廷写了折子,请求免除延平府受灾地区的赋税,还把官府没收的无主之地分给了这些 former 盗匪。没过多久,延平的盗匪问题就解决了,百姓们都喊他“徐青天”。

除了剿匪,徐阶还干了件“接地气”的事——办学堂。当时延平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连自家的地契都看不懂,经常被地主欺负。徐阶就把官署旁边的一间破庙改成了学堂,自己亲自上课,教老百姓认字、算账。

有个老农跟他说:“徐大人,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学认字干啥?能种好地就行。”徐阶笑着说:“大爷,您要是认识字,地主就不敢拿假地契骗您了;您要是会算账,交赋税的时候就知道官府有没有多收您的钱——认字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不被人欺负啊!”

老农一听,觉得有道理,第二天就带着儿子来学堂上课了。没过多久,延平的学堂就挤满了人,连附近县城的老百姓都跑过来听课。徐阶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在延平的那几年,我没学会怎么跟大官打交道,却学会了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这比在翰林院写一百篇青词都有用。”

就这样,徐阶在延平待了三年,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朝廷考核地方官,徐阶得了个“最优”,被调回了京城。临走的时候,延平的老百姓都来送他,有人还给他塞了一袋自己种的花生,说:“徐大人,您要是以后还来延平,我们还请您吃花生!”

徐阶接过花生,眼眶有点红——他这才明白,职场不是只有勾心斗角,还有老百姓的认可。而这份“认可”,后来成了他在大明官场摸爬滚打的“底牌”。

第三章 回京逆袭:摸透“奇葩老板”嘉靖的套路

回到京城的徐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愣头青”了。他知道,要在京城立足,光有政绩还不够,还得摸透“大老板”嘉靖的脾气。

嘉靖是个什么样的老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重度修道爱好者 谜语人”。他天天不上朝,躲在宫里炼丹修道,还特别喜欢让大臣们写“青词”(给神仙的祷告词),谁写的青词合他心意,谁就能升官;要是看不懂他的“言外之意”,轻则被骂,重则被贬。

徐阶刚回京的时候,被分到了翰林院当编修,主要工作就是写青词。一开始,他写的青词总不合嘉靖的心意,好几次都被打回来重写。徐阶没气馁,反而开始研究嘉靖的“青词偏好”——他发现嘉靖喜欢用“道家术语 华丽辞藻”,还喜欢在青词里藏点“治国小暗示”,比如借“神仙保佑”暗指“要整顿吏治”。

于是,徐阶开始“对症下药”。他先找了一堆道家典籍来读,把《道德经》《庄子》背得滚瓜烂熟,还跟宫里的道士套近乎,打听嘉靖最近在想什么。有一次,嘉靖跟道士说“想让天下太平,却总有人不听话”,徐阶听说后,马上在青词里写了句“仙风拂世,奸邪自退;圣主忧民,吏治当清”,嘉靖看了之后,拍着桌子说:“徐阶这小子,懂我!”

就这么着,徐阶凭借“青词技能”,逐渐得到了嘉靖的赏识,从翰林院编修升到了礼部侍郎,成了“中层管理者”。但他知道,这还不够——要想在京城站稳脚跟,还得跟当时的“职场一哥”严嵩搞好关系。

严嵩是谁?那是嘉靖身边的“第一红人”,当了十多年首辅,权倾朝野。但严嵩有个毛病,就是“护短”——谁跟他好,他就给谁好处;谁跟他作对,他就给谁穿小鞋。徐阶刚跟严嵩打交道的时候,特别低调,每次开会都坐在角落里,严嵩说话他从不反驳,还经常帮严嵩“补台”。

有一次,嘉靖问严嵩“边防军费怎么花才好”,严嵩一时没答上来,脸都白了。徐阶在旁边小声提醒:“首辅大人,去年大同的城墙该修了,还有辽东的军粮该补了——这两项要是办好了,边防就稳了。”严嵩一听,马上顺着徐阶的话说,嘉靖听了很满意。

会后,严嵩拍着徐阶的肩膀说:“徐侍郎,还是你脑子灵光!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多商量。”徐阶笑着说:“首辅大人过奖了,我只是随口提了点想法,还是您领导得好。”

表面上,徐阶跟严嵩“称兄道弟”,但暗地里,他早就看透了严嵩的真面目——这是个“只认权力不认人”的主,今天跟你好,明天要是你没用了,马上就会把你踢走。所以,徐阶一边跟严嵩搞好关系,一边悄悄培养自己的“人脉”,比如跟御史、给事中这些“言官”打好交道,还经常帮助那些被严嵩打压的官员,为自己攒“人品”。

有一次,严嵩想打压一个叫海瑞的小官(没错,就是后来骂嘉靖的那个海瑞),因为海瑞弹劾了严嵩的亲信。徐阶知道后,偷偷给海瑞通风报信,让他先请假回老家躲一躲,还在严嵩面前说:“海瑞就是个愣头青,跟他计较太掉价了,不如放他一马,还能显得您大度。”严嵩觉得有道理,就没再追究海瑞。

后来海瑞回忆起这事,还说:“徐大人当时要是不帮我,我早就被严嵩害死了——他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好人。”

就这么着,徐阶在京城“低调发育”了十多年,从礼部侍郎升到了吏部尚书,再到内阁大学士,成了“副首辅”,仅次于严嵩。而这时候的他,已经从当年的“刺头书生”,变成了一个“懂套路、会隐忍”的职场老炮——他知道,跟严嵩的“终极对决”,早晚都会来。

第四章 终极对决:“老狐狸”扳倒“职场一哥”严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已经58岁了。这时候的严嵩,已经当了15年首辅,年纪大了,脑子也不如以前灵光,还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了儿子严世蕃。严世蕃是个“富二代 官二代”,嚣张跋扈,贪赃枉法,早就成了朝野上下的“公敌”。

徐阶知道,扳倒严嵩的机会来了。但他没急着动手——他知道严嵩在嘉靖面前的“好感度”还没降到底,要是贸然出手,反而会引火烧身。所以,他继续“扮猪吃老虎”,表面上对严嵩还是恭恭敬敬,甚至比以前更“听话”。

有一次,严嵩的夫人去世,严嵩要回家守孝,想让严世蕃代他处理内阁的事。嘉靖有点犹豫,问徐阶的意见。徐阶马上说:“首辅大人为朝廷操劳了这么多年,现在夫人去世,他心里肯定不好受。严公子聪明能干,代首辅处理事务,肯定没问题——这样首辅也能安心守孝,一举两得啊!”

严嵩听了,特别感动,觉得徐阶是“自己人”。可他不知道,徐阶这是在“捧杀”严世蕃——严世蕃本来就嚣张,没人管着他,只会更放肆。

果然,严世蕃代父掌权后,更肆无忌惮了。他不仅贪污了大量军饷,还把嘉靖交给严嵩的“修道差事”扔在一边,天天在家喝酒吃肉,跟姬妾厮混。有一次,嘉靖让严嵩写一篇青词,严嵩年纪大了写不出来,就让严世蕃帮忙,结果严世蕃喝多了,写了篇乱七八糟的东西,嘉靖看了之后,气得把青词扔在地上,说:“严嵩父子,越来越不像话了!”

徐阶知道,这是“点火”的好时机。他马上找了几个跟自己关系好的言官,让他们弹劾严世蕃。言官们早就看严世蕃不顺眼了,马上写了折子,列举了严世蕃的“三大罪”:贪污军饷、勾结倭寇、图谋不轨。

嘉靖看了折子,勃然大怒,马上把严世蕃抓了起来,还派人去查严嵩的家产。这一查,查出了惊天秘密——严嵩家里藏了几百万两银子,还有无数的金银珠宝、名人字画,比皇宫里的还多。嘉靖本来就对严嵩有点不满,这下彻底失望了,马上把严嵩罢官,让他回老家养老。

严世蕃被抓后,还想狡辩,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徐阶早就料到他会这么做,提前找了几个证人,还拿出了严世蕃贪污的证据——比如他给倭寇写信的底稿,还有他买通官员的账本。严世蕃一看证据确凿,再也无话可说,最后被斩首示众。

严嵩罢官后,回到老家,没人敢理他,连饭都吃不上,最后在一个破庙里饿死了。有人把严嵩的下场告诉徐阶,徐阶只是叹了口气,说:“我不是想害他,是他自己太贪了——职场上,贪得越多,摔得越惨。”

扳倒严嵩后,徐阶成了新的首辅。这时候的他,已经是大明官场的“一把手”了,但他没像严嵩那样专权,反而开始整顿吏治,平反冤狱,还减免了百姓的赋税。嘉靖虽然还是天天修道,但对徐阶很信任,几乎什么事都听他的。有人说徐阶是“嘉靖背后的男人”,徐阶听了,只是笑着说:“我只是个打工的,老板满意,百姓满意,我就满意了。”

第五章 功成身退:“职场老江湖”的最后选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了。临死前,他把徐阶叫到床边,说:“我这辈子,没当好皇帝,天天修道,让你受累了……以后,就靠你了。”徐阶听了,眼泪都流下来了,说:“陛下放心,我一定会辅佐新皇帝,让大明好起来。”

嘉靖去世后,裕王朱载坖继位,就是隆庆皇帝。隆庆是个老实人,没什么主见,对徐阶特别信任,几乎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了他。徐阶趁这个机会,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平反冤狱。严嵩当权的时候,害了很多忠臣,比如杨继盛、沈炼等人。徐阶上台后,马上给这些人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把他们的家人接到京城,给他们安排了工作。

第二件,整顿吏治。徐阶规定,官员要是贪污超过五十两银子,就会被斩首;要是不作为,就会被降职或罢官。这一下,大明的官场风气好了很多,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第三件,减免赋税。当时明朝的赋税很重,很多百姓都交不起,只能逃到山里。徐阶跟隆庆商量后,减免了全国一半的赋税,还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百姓们都说:“徐首辅真是我们的活菩萨啊!”

可就在徐阶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麻烦来了——他跟内阁的另一个大臣高拱闹矛盾了。高拱是隆庆当裕王时的老师,跟隆庆关系很好,想跟徐阶争首辅的位置。高拱经常在隆庆面前说徐阶的坏话,比如“徐阶权力太大,会威胁到陛下”“徐阶的家人在老家占地,不是清官”。

徐阶知道后,没跟高拱吵架,反而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他知道,自己已经62岁了,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而且官场的争斗永无止境,要是继续待下去,说不定会像严嵩那样下场不好。所以,他决定“功成身退”。

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给隆庆写了个折子,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老家养老。隆庆舍不得他,说:“徐先生,你要是走了,谁来帮我治理国家啊?”徐阶笑着说:“陛下,朝中还有很多有能力的大臣,比如高拱、张居正等人,他们都能帮您——我老了,该回家抱孙子了。”

隆庆见徐阶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徐阶退休那天,很多官员都来送他,百姓们也站在路边,手里拿着鲜花和水果,喊着“徐首辅再见”。徐阶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感动,说:“我这辈子,没白活。”

回到老家松江后,徐阶过上了悠闲的日子。他每天早上起来练太极,上午看书、写文章,下午跟邻居下棋、聊天,晚上还会给孙子讲故事。有人问他:“徐大人,您当了这么大的官,现在过普通人的日子,习惯吗?”徐阶笑着说:“习惯啊!当官的时候,天天想的是国家大事,现在想的是家里的小事,反而更轻松。”

可没过多久,麻烦又找上了他——有人弹劾他的家人在老家占地。原来,徐阶的儿子徐璠在松江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地,还欺负邻居。海瑞当时正好在松江当巡抚,他是个“铁面无私”的官,不管徐阶是 former 首辅,马上派人去查,最后让徐璠把占的地还给了老百姓,还罚了他的钱。

有人把这事告诉徐阶,说海瑞不给您面子。徐阶却笑着说:“海瑞做得对,是我儿子不对——我当首辅的时候,教别人要清正廉洁,自己的儿子却贪赃枉法,这是我的错。”后来,徐阶还亲自去海瑞家里,跟他道歉,说:“海大人,对不起,让您费心了。”海瑞见徐阶这么谦虚,也很感动,说:“徐大人,您是个好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第六章 盖棺定论:大明官场的“顶级玩家”

万历十年(1582年),徐阶去世了,享年80岁。他去世后,万历皇帝给了他一个谥号“文贞”,还派官员去他的老家祭奠他。很多老百姓都来送他最后一程,有人还哭着说:“徐大人是个好官,他走了,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官了。”

徐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职场刺头”变成“基层能吏”,再到“京城高官”,最后成为“大明首辅”,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的智慧和隐忍。有人说他是“大明官场的顶级玩家”,也有人说他是“老狐狸”,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回顾徐阶的一生,我们能学到很多“职场道理”:

第一,“低头不是懦弱,是为了更好地抬头”。徐阶刚入职的时候,跟张璁硬刚,结果被贬;后来跟严嵩打交道,他选择低调隐忍,最后才扳倒严嵩。在职场上,有时候低头不是认输,而是为了积累力量,等待机会。

第二,“懂老板的心思,比会干活更重要”。徐阶之所以能得到嘉靖的信任,就是因为他懂嘉靖的“修道爱好”和“谜语人套路”;要是他像海瑞那样,天天跟嘉靖对着干,早就被罢官了。在职场上,会干活很重要,但懂老板的心思,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第三,“权力是把双刃剑,能帮你,也能害你”。严嵩因为权力太大,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徐阶虽然当了首辅,但他没滥用权力,反而用权力为百姓做事,最后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职场上,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要是用不好,只会害了自己。

第四,“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徐阶不管是当基层官,还是当首辅,都很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但他做事却很高调,不管是剿匪、办学堂,还是整顿吏治、减免赋税,都做得明明白白,让百姓和老板都满意。在职场上,低调做人能让你少树敌,高调做事能让你得到认可。

徐阶去世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一生俯首,为百姓谋福祉;两袖清风,留美名在人间。”这副挽联,大概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现在,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徐阶,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为百姓做事”的好官。就像他自己说的:“当官的意义,不是为了权力和金钱,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是忘了这个,就不是好官。”

这,就是徐阶——一个大明官场的“老狐狸”,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历史人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