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4章 张居正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4章 张居正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大明“改革卷王”张居正:从学霸到摄政cEo,最后被学生坑惨的一生

第一章 荆州神童:被“故意挂科”的天才少年(1100字)

1525年,湖北荆州的张家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把屋顶的麻雀都惊飞了。接生婆抱着婴儿啧啧称奇:“这娃眼睛亮得像星星,将来指定是个读书的料!”谁也没料到,这个叫张居正的婴儿,后来会成为大明王朝“续命二十年”的“金牌cEo”,还差点把万历皇帝教成“完美接班人”——可惜最后栽在了“学生叛逆期”上。

张居正打小就是“荆州神童”的代名词。五岁识字,七岁能背四书五经,十岁写的文章能让当地秀才脸红。有次荆州知府来视察,听说有这么个神童,特意让人把张居正叫过来“面试”。知府指着院子里的竹子出题:“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张居正张口就接:“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知府当场拍大腿:“这孩子,将来比我官还大!”

十三岁那年,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本来稳拿第一,结果却被主考官顾璘“故意挂科”了。顾璘是明朝有名的文人,他找到张居正,摸着他的头说:“小老弟,你太聪明了,一路顺风顺水容易飘。我让你落一次榜,是想让你磨磨性子,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哭着喊着“不公平”,张居正却当场给顾璘磕了个头:“谢谢大人教诲,学生记住了!”后来他果然没让人失望,十六岁再考乡试,轻松拿了第一;二十三岁考进士,直接进了翰林院——相当于从“985本”一路读到“中央部委博士后”,还是最年轻的那种。

翰林院时期的张居正,堪称“职场新人天花板”。别人忙着写诗词、混人脉,他却天天泡在史馆里看《大明会典》,还写了篇《论时政疏》,把当时明朝的“五大难题”(宗室太多、财政亏空、官员偷懒、边患严重、水利不修)全列了出来,甚至还提了改进方案。可惜当时嘉靖皇帝忙着炼丹,内阁首辅严嵩忙着搞权力斗争,没人搭理这个“小年轻”的建议。

有人劝张居正:“你才二十多岁,别瞎操心国家大事,先混个资历再说。”张居正却摇摇头:“我来翰林院不是为了混日子,是想做点实事。”这话传到严嵩耳朵里,老严冷笑一声:“年轻人有志气是好,但太愣了,成不了大事。”可他没料到,这个“愣头青”后来不仅扳倒了他的接班人,还把大明的官场翻了个底朝天。

少年张居正的“卷”,不是为了争名利,而是骨子里的“务实”。别人背诗是为了炫耀,他背诗是为了懂道理;别人写文章是为了讨好上司,他写文章是为了提建议。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目标导向型学霸”——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啥,还知道怎么一步步实现,哪怕暂时被“故意挂科”,也能笑着接受,继续往前冲。

第二章 官场生存战:在严嵩徐阶之间“苟”出机会(1100字)

张居正进入官场时,大明的朝堂正上演“神仙打架”——内阁首辅严嵩和次辅徐阶斗得你死我活。严嵩是“职场老狐狸”,靠着会拍嘉靖的马屁、会搞阴谋诡计稳坐首辅二十年;徐阶是“隐藏大佬”,表面上对严嵩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在培养势力,等着翻盘。

作为翰林院的小官,张居正夹在中间,堪称“职场夹缝中的小透明”。他既不跟严嵩站队,也不跟徐阶抱团,每天就做三件事:看书、写奏折、观察大佬们怎么干活。有人问他:“你就不怕被大佬们针对?”张居正笑了:“我不站队,只做事,他们针对我干啥?”

有次严嵩让张居正写一篇“颂圣文”,歌颂嘉靖炼丹的“功绩”。换做别人,早就挖空心思拍马屁了,张居正却在文章里悄悄加了一句:“陛下炼丹求长生,固然重要,但百姓的温饱,也不能忘了呀。”严嵩看了,气得差点把笔扔了,却又没法发作——毕竟话说得没毛病,总不能说“百姓温饱不重要”吧?

徐阶看出张居正不是“池中之物”,私下里找他聊天:“你觉得现在朝廷最大的问题在哪?”张居正直言不讳:“在于‘虚’——官员说空话、办虚事,财政虚胖、军队虚弱。要改,就得从‘实’字入手。”徐阶听完,心里暗暗点头:“这小子跟我想到一块去了。”从此,徐阶开始悄悄提拔张居正,把他调到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当司业,让他接触更多官员,积累人脉。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终于扳倒严嵩,当上了内阁首辅。他第一时间就把张居正调到内阁当“编修”,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张居正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他提出的“整顿边防”“改革漕运”等建议,徐阶都一一采纳。有次两人讨论财政问题,徐阶感慨:“我老了,将来大明的改革,还得靠你啊。”张居正郑重地点点头:“只要有机会,学生一定全力以赴。”

可官场的“苟”,不是光靠“不站队”就行。有次张居正父亲去世,按规矩他得“丁忧”(回家守孝三年),可当时徐阶刚掌权,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徐阶想让他“夺情”(留在官场不用守孝),张居正却坚持要回家:“我连父亲的孝都不守,将来怎么对得起百姓?”回家守孝的三年里,他没闲着,走遍了湖北、湖南的乡村,看到百姓因为赋税太重、土地被兼并,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心里更坚定了“必须改革”的想法。

守孝期满回到京城,张居正已经从“职场新人”变成了“中层骨干”。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提建议的小官,而是学会了“在妥协中推进改革”——比如想整顿驿站,就先从削减自己的驿卒开始;想减少赋税,就先从打击贪官污吏入手。这种“务实不冒进”的风格,让他在官场里越来越吃香,也为后来登顶内阁埋下了伏笔。用现在的话说,张居正的“苟”,不是躺平,而是“蓄力”——在没掌握权力之前,先把自己打磨成“好用的刀”,等机会来了,再出鞘。

第三章 摄政铁三角:搞定太后、太监、小皇帝的cEo(1100字)

1572年,隆庆皇帝驾崩,十岁的万历皇帝即位。大明王朝突然陷入“主少国疑”的局面——小皇帝啥都不懂,后宫太后想掌权却没经验,太监们蠢蠢欲动,前朝官员各怀鬼胎。就在这“群龙无首”的时候,张居正站了出来,拉上两个人,组成了“摄政铁三角”:李太后(后宫掌权者)、冯保(司礼监掌印太监)、自己(内阁首辅)。

要搞定这两个人,可不是件容易事。李太后是万历的亲妈,虽然贤明,但也怕“外戚干政”的骂名,不敢轻易插手朝政;冯保是宫里的“老油条”,跟前朝官员打过不少交道,深知“权力要握在自己手里”。张居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三方共赢”的点:对李太后,他承诺“好好教万历当明君,让您成为‘贤后’”;对冯保,他承诺“不跟你争权,还帮你打压反对你的太监”;对自己,他则拿到了“改革的全权”。

有次冯保想找个理由收拾跟自己不对付的太监,却怕李太后反对。张居正主动帮他出主意:“你就说那个太监‘教坏小皇帝’,李太后最在意万历的教育,肯定会同意。”结果果然如张居正所料,李太后不仅批准收拾那个太监,还让冯保“多管管宫里的事,别让外人影响皇帝”。冯保对张居正感激涕零,从此成了他的“铁杆盟友”——宫里有啥动静,冯保第一时间告诉张居正;张居正想推行的政策,冯保在宫里帮他“吹耳边风”。

对李太后,张居正更是把“讨好”和“教育”结合得恰到好处。李太后信佛,张居正就拨款修寺庙,还亲自写碑文;李太后想让万历多读书,张居正就编了本《帝鉴图说》,把历代明君的故事画成漫画,让万历看得津津有味。有次万历调皮,上课迟到,李太后气得想罚他跪祠堂,张居正赶紧劝:“太后别生气,皇帝还小,咱们慢慢教。不如让他把今天学的《论语》抄十遍,既惩罚了,又没耽误学习。”李太后觉得有道理,就按张居正说的办——既给了太后台阶下,又没让小皇帝太没面子,还达到了教育目的,这波操作,堪称“职场沟通天花板”。

搞定了后宫和太监,张居正终于能“放开手脚”搞改革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万历皇帝“立规矩”:每天早上五点必须起床读书,上午学儒家经典,下午学兵法和历史,晚上还要写作业,完不成不准睡觉。小万历一开始还想偷懒,找冯保求情,冯保却帮着张居正说话:“陛下,张首辅都是为了您好,您将来要当明君,就得好好学。”万历没办法,只好乖乖听话——后来万历回忆起这段日子,还吐槽:“张老师比我妈还严,天天把我管得跟‘笼中鸟’似的。”

“摄政铁三角”的稳定,让张居正有了“说一不二”的权力。当时有个官员反对张居正的“考成法”,说“这是在折腾官员”,张居正直接把他贬到了偏远地区;还有个宗室亲王想兼并土地,张居正让地方官直接把亲王的家丁抓起来,吓得亲王赶紧把土地还了回去。有人说张居正“独断专行”,他却不在乎:“改革就是要得罪人,要是怕得罪人,啥都干不成。”

这个“铁三角”,就像大明王朝的“临时管理层”:李太后管“思想教育”,冯保管“后勤保障”,张居正管“业务改革”。三方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让明朝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不仅没乱,还迎来了“万历中兴”的曙光。用现在的话说,张居正就是“临时cEo”,靠着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把看似不可能合作的人拉到一起,为自己的改革铺路——这才是真正的“职场高手”。

第四章 万历新政:用KpI和财政改革“卷”活大明(1100字)

张居正的改革,核心就两个字:“务实”。他知道大明王朝最大的问题是“没钱、没人干活、边防弱”,所以推出的政策,全是“对症下药”——比如“考成法”解决“官员偷懒”,“一条鞭法”解决“财政亏空”,“整顿边防”解决“边患问题”。这些政策看似枯燥,其实全是“职场管理技巧”的古代版,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笑得你拍腿。

先说说“考成法”,这玩意儿就是明朝版的“KpI考核制度”。以前明朝的官员,只要不犯大错,混到年限就能升官,所以大家都“躺平”——上班喝茶看报纸,遇事推三阻四。张居正一看这不行,就搞了个“考成法”:每个官员年初要写“工作计划”,把今年要干的事列出来,比如“收多少税”“抓多少贼”“修多少水利”;年底的时候,内阁根据计划验收,完成得好的升官,完成得不好的降职,完不成的直接开除。

这政策一出来,官员们瞬间从“躺平”变成“卷王”。有个地方官为了完成“收税指标”,天天跑到乡下跟百姓算账,还帮着农民修水渠、种庄稼,就为了让百姓多收点粮食,好交税;还有个御史,为了完成“巡查边防”的任务,冒着大雪跑了三千里,冻得手脚都肿了,还坚持写巡查报告。有人抱怨“太卷了”,张居正却在朝堂上说:“朝廷给你们发俸禄,是让你们干活的,不是让你们混日子的。想躺平?回家种地去!”

再说说“一条鞭法”,这是明朝版的“税收简化改革”。以前明朝的赋税特别复杂,百姓要交粮食、交布匹、还要服徭役(免费给官府干活),而且中间还有贪官污吏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张居正把这一切都改成了“交银子”——不管是粮食、布匹还是徭役,都折算成银子上交,官府再用银子去买粮食、雇人干活。

这一改,可把百姓乐坏了。以前交粮食,要自己运到几十里外的粮仓,路上损耗一半,还得给粮仓的人塞钱;现在交银子,在家门口就能交,省事又省钱。有个老农跟张居正说:“大人,以前交完赋税,家里连过冬的粮食都没有;现在交完银子,还能剩点钱给孙子买糖吃。”张居正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一条鞭法”不仅让百姓受益,还让明朝的财政扭亏为盈。改革前,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三四百万两银子,还不够给官员发俸禄、养军队;改革后,财政收入涨到了六百多万两,不仅能养军队,还能拨款修水利、赈灾民。有次万历皇帝问张居正:“国库现在有多少钱?”张居正笑着说:“陛下,足够咱们大明安稳过十年了。”小万历高兴得拍手:“张老师真厉害!”

除了内政,张居正还整顿边防,堪称“明朝版的国防部长”。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给他们放权、拨钱,让他们训练军队、修建防御工事。以前鞑靼人经常跑到明朝边境抢东西,官兵根本打不过;整顿之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把鞑靼人打得落花流水,还跟鞑靼首领俺答达成了“封贡互市”——鞑靼人不抢了,改成跟明朝做生意,用马换茶叶、丝绸,双方和平相处了几十年。

有次俺答派人给张居正送了一匹好马,张居正收下后,回赠了一套《论语》,还附了封信:“希望首领多读书,明白‘和平’的道理。”俺答看了信,哈哈大笑:“张首辅不仅会打仗,还会教书,我服了!”从此,明朝的北方边境再也没有大的战乱,百姓终于能安心种地了。

张居正的改革,就像给“生病的大明”开了一副“猛药”——虽然有点苦(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但效果显着。短短十年,明朝从“风雨飘摇”变成“中兴气象”,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边防稳固。用现在的话说,张居正就是““公司救火队长”,靠着“KpI考核”激活员工,“简化流程”节省成本,“加强安保”保障安全,硬生生把一个快倒闭的“大公司”拉回了正轨。

第五章 权力巅峰的烦恼:豪华轿子与“夺情”风波(1100字)

张居正掌权后,成了大明王朝“说一不二”的人物——小皇帝听他的,太后信他的,太监帮他的,官员怕他的。权力大了,烦恼也来了,比如“豪华轿子”引发的争议,还有“夺情”风波带来的骂名,这些事放在今天,就是“职场顶流的舆论危机”,咱们来聊聊张居正当时是怎么“应对”的。

先说说那顶“豪华轿子”。这轿子可不是一般的轿子,是张居正的弟弟张居易给他造的,名叫“如意斋”。这轿子有多豪华?咱们来列个清单:长十三米,宽五米,高四米,里面分两层,下层是客厅,能坐八个人喝茶;上层是卧室,有床、有书桌,还能洗澡;轿子两边各有一个小窗户,能欣赏风景;最绝的是,轿子需要三十二个人抬,前面有仪仗队开道,后面有护卫队跟着,比现在的“加长林肯”还威风。

这轿子一亮相,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有官员弹劾张居正:“您天天说要‘节俭’,却坐这么豪华的轿子,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张居正却不慌不忙地解释:“我这轿子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办公。我经常要去外地考察,路上要批阅奏折、会见官员,没有个宽敞的地方怎么行?”话是这么说,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轿子确实有点“超标”了,只不过没人敢再提——毕竟张居正权力太大,谁提谁倒霉。

其实张居正也有苦衷。他当时身体不好,经常咳嗽、腰痛,坐普通的轿子颠簸得厉害,根本没法办公。那顶“豪华轿子”虽然贵,但确实能让他在路途中正常工作。有次他坐轿子去河南考察,路上遇到百姓拦路喊冤,他直接在轿子里升堂,当场审案,还解决了当地的土地纠纷。百姓们都说:“张首辅的轿子就是‘移动衙门’,为我们办实事。”这么一看,这顶轿子虽然豪华,却也没白造。

再说说“夺情”风波,这事儿比“豪华轿子”还麻烦。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明朝的规矩,他得“丁忧”三年,回家守孝。可当时正是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条鞭法”刚在全国推行,“考成法”还在完善,要是张居正走了,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废。李太后、冯保还有万历皇帝都不让他走,让他“夺情”——留在京城继续当首辅,不用回家守孝。

“夺情”在当时可是件“大逆不道”的事。儒家讲究“孝道”,父母去世不守孝,会被骂成“不孝子”。所以很多官员站出来反对,其中骂得最凶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和赵用贤,他们说张居正“贪恋权力,不顾孝道”,还要求万历皇帝“罢免张居正,让他回家守孝”。

张居正这下彻底火了——我为了国家放弃守孝,你们却骂我“不孝”?他直接把吴中行和赵用贤拉到午门外打板子,打得两人皮开肉绽,还把他们贬到了偏远地区。其他官员一看这架势,吓得不敢再反对,“夺情”的事就这么定了。可这件事也让张居正的名声受损,很多人私下里骂他“独裁”“霸道”,甚至有人编了顺口溜:“张首辅,夺情郎,不顾爹,只爱权。”

张居正心里也委屈,他跟自己的弟子说:“我不是不想守孝,可改革不能停啊。要是我走了,以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百姓又要受苦了。我宁愿被人骂,也不能让改革半途而废。”话虽如此,可“夺情”风波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从那以后,他变得更加谨慎,也更加孤独,身边能说心里话的人越来越少。

权力巅峰的张居正,就像站在“山顶”的人——看得远,却也容易被风吹;拥有最多的权力,却也承受最多的压力。他的“豪华轿子”,是为了更好地办公,却被人骂“奢侈”;他的“夺情”,是为了保住改革成果,却被人骂“不孝”。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职场顶流不好当,想做实事,就得承受别人的不理解,甚至骂名。张居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顶着这些压力,继续推进改革——哪怕被全世界误解,也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第六章 死后翻车:万历的“叛逆期”清算(600字)

1582年,五十八岁的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万历皇帝哭得稀里哗啦,追封他为“上柱国”,还说“要永远记住张老师的功劳”。可谁也没料到,仅仅半年后,万历就翻脸不认人,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废除他推行的新政,甚至差点把他的棺材挖出来鞭尸——这场“死后翻车”,堪称明朝历史上最讽刺的“师生反目”。

万历为啥要这么做?说穿了,就是“叛逆期的报复”。万历从小就被张居正管得严——早上五点起床读书,晚上写不完作业不准睡觉,犯了错还要被批评教育。他表面上听话,心里却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以前张居正活着,他不敢发作;现在张居正死了,他终于能“放飞自我”了。

最先跳出来“踩”张居正的,是以前被他打压过的官员。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说他“独断专行”“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甚至还编造谣言,说张居正的家里藏了“几百万两银子”。万历本来就对张居正有意见,听了这些话,更是火上浇油,立刻下令抄张居正的家。

抄家的过程堪称“惨无人道”。锦衣卫把张居正的家人关在屋子里,不给吃不给喝,等打开门的时候,已经饿死了十几个人,其中还有张居正的老母亲。可抄出来的银子,只有几万两——还不如一些普通官员的家产。万历知道后,心里有点愧疚,可“面子”放不下,还是下令把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抓起来审问。张敬修受不了折磨,被迫写下“认罪书”,然后自杀了。

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也没能逃过“清算”。“考成法”被废除,官员们又开始“躺平”;“一条鞭法”在很多地方被取消,百姓又回到了“交粮交布服徭役”的苦日子;边防也因为没人整顿,又开始变得虚弱。短短几年,明朝就从“万历中兴”回到了“风雨飘摇”的状态——万历亲手毁掉了张居正为他“攒下的家业”。

后来万历想起张居正的好,也后悔过。有次他看《帝鉴图说》,想起这是张居正编给她的,忍不住哭了:“张老师要是还在,朕也不会这么难。”可后悔有啥用?人死不能复生,新政不能复原,大明王朝的“续命机会”,就这么被他的“叛逆期”给浪费了。

张居正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壮的改革秀”——他用十年时间,把大明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却在死后被自己最用心培养的学生“踩”在脚下。可历史是公平的,后来的明朝皇帝想起他,都会说“要是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大明也不会亡”;百姓们也没忘记他,在荆州为他建了祠堂,代代供奉。

结语:改革者的孤独与勇气(500字)

张居正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改革者都是“孤独的勇士”。他们知道要得罪人,知道会被误解,知道可能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却还是要往前走——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国家”,装着“想让世界变好”的初心。

张居正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权力欲,也会用手段打压对手,也会坐豪华轿子;可他也是个伟大的人——他用十年时间,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让国家变得富强,让明朝多活了二十年。他的“务实”,他的“坚韧”,他的“不怕得罪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放在今天,张居正可能就是“公司里的改革派高管”——他会推出“KpI考核”让员工动起来,会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会顶住压力“砍掉冗余部门”,哪怕被同事骂“冷血”“独裁”,也不放弃。这样的人,可能不讨喜,却能给公司带来真正的改变。

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那些“好好先生”,而是那些“敢做事、能做事”的人。张居正虽然死后被清算,可他的改革成果,他的“务实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就像他自己说的:“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在利益和名声面前,要是放不开,就啥也干不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想做事却怕得罪人”“想改革却怕困难”的时刻。这时候,不妨想想张居正——想想他在严嵩徐阶之间“苟”出机会的隐忍,想想他推行新政时“不怕骂名”的勇气,想想他“为百姓办实事”的初心。或许,我们就能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勇气,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毕竟,历史不会辜负每一个“务实做事”的人,就像它不会忘记张居正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