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5章 宋景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5章 宋景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大宋“轴系”文臣实录:宋景的硬核人生指南

第一章 寒门“卷王”的启蒙:油灯下的“逆袭预演”

北宋咸平年间的邢州南和,要是评选“年度最让爹娘心疼的娃”,宋景能把奖状直接焊在自家门框上——不是因为他爱哭爱闹,而是这孩子把“头悬梁锥刺股”玩出了北宋乡土版,差点把家里的油灯熬成文物。

宋家是典型的“耕读贫困户”,老爹宋老实一辈子跟黄土打交道,最大的理想是儿子能认全账本上的字,将来收租时别被人蒙了;老娘李氏更实在,就盼着宋景长壮点,能帮着扛两袋麦子。可宋景自打被启蒙先生拽着念了句“学而时习之”,直接触发了“知识沉迷buff”,从此家里的灶台边、门槛上、甚至茅房里,都成了他的“移动书房”。

天不亮时,别家孩子还在被窝里跟周公掰手腕,宋景已经蹲在灶台前,就着柴火的火星子啃《论语》,火星子溅到衣角烧个小洞,他都能浑然不觉——后来老娘发现他衣服上的洞比补丁还多,气得追着他打,边打边骂:“你这娃是要把自己烤了给书当祭品?”宋景抱着书跑,还不忘喊:“娘,这是‘韦编三绝’的北宋版,将来能留名!”

到了晚上更夸张,他把小破桌搬到窗台下,点着盏豆大的油灯刷题,油灯芯子烧得“滋滋”响,像在替他喊“加油”。有回老爹起夜,看见窗纸上的人影跟个“歪脖子仙鹤”似的,凑过去一看,宋景正把脑袋凑到灯前,差点把头发燎了。老爹叹口气:“儿啊,咱不考了行不?爹明天多卖两斤豆子,给你买块肉补补。”宋景头也不抬:“爹,您见过张秀才吗?他中了举人后,走路上都有人给递茶水,咱不能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

这话把宋景老爹噎得没脾气,第二天真的扛了两斤豆子去集市,换回盏新油灯——灯芯粗了一圈,亮得能照见墙上的蜘蛛。宋景见了新灯,跟见了宝贝似的,当晚就把《孟子》又抄了一遍,抄到手指蘸了墨汁当点心吃,还咂咂嘴说“这墨有点咸”。

就这么“卷”到十七岁,宋景终于攒够了路费,背着老娘缝的粗布包袱去赶考。包袱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全是他抄的笔记,还有老娘塞的十个麦饼——每个麦饼里都夹了点芝麻,老娘说“芝麻开花节节高,娘盼你高中”。宋景背着包袱走的时候,老娘站在村口哭,他却拍着胸脯保证:“娘,等我中了,就接您去京城吃桂花糕!”

可到了开封考场,宋景才知道啥叫“人外有人,卷外有卷”。邻座的考生是个江南才子,穿的锦袍绣着竹子,字写得跟印刷似的,连标点符号都比宋景的工整;斜前方的考生更离谱,居然能背出《史记》里《滑稽列传》的冷门段落,还能跟监考官员讨论文体——反观宋景,虽然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但穿的粗布衣服上还沾着补丁,写的字也只是“工整”,离“漂亮”还差着十条街。

第一场考“经义”,题目是“为政以德”,宋景写得中规中矩,可交卷时瞥见江南才子的卷子,人家居然引用了《礼记》的句子,还结合了当下的吏治问题,宋景顿时觉得自己的卷子像碗白开水。出了考场,他蹲在墙根啃麦饼,越啃越没滋味,连芝麻都不香了。

就在他准备收拾包袱回家时,旁边来了个胡子发白的老考生,也蹲在墙根啃干粮——还是发霉的窝头。老考生看他愁眉苦脸,递了半块窝头:“小伙子,第一次考?”宋景点点头,接过窝头没敢吃。老考生笑了:“怕我下毒啊?我考了八次了,要是想害考生,早被赶出京城了。”

宋景这才放松下来,跟老考生吐槽考场的“卷王们”。老考生听了,嚼着窝头说:“你以为科举是比谁字好看、谁背书多?错了!这玩意儿跟种地似的,得懂‘土性’——陛下要的是能做事的官,不是只会掉书袋的秀才。你老家是邢州的吧?去年邢州闹蝗灾,你要是把蝗灾的事写进策论里,比背十本《史记》都管用!”

这话像道闪电劈醒了宋景。第二场考“策论”,题目正好是“民生之艰”,宋景没再死搬书本,而是把老家蝗灾时的景象写了进去:“百姓挖草根为食,蝗虫过处,田苗尽空,而地方官仍催赋税……”他还写了自己的想法:“当轻徭薄赋,设粮仓以备灾,选能吏以安民”,写完后,他觉得笔尖都带着劲,连手都不抖了。

放榜那天,宋景挤在人群里,从榜尾往榜头看,看了三遍都没找着自己的名字,腿都软了。就在他要哭的时候,有人拍他肩膀:“小伙子,看啥呢?你在这儿!”宋景抬头一看,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二十三位——虽然不是前三,但总算中了!

他疯了似的往驿站跑,要给家里送信,跑断了一只鞋也不管,跟驿站小哥喊:“快马加鞭!我娘还等着吃京城的桂花糕呢!”驿站小哥被他逗乐了:“放心,保证你娘收到信时,桂花糕还没凉!”

第二章 基层“打工人”的修炼:从“职场小白”到“治世能吏”

宋景中了进士后,没被留在京城,而是被派到怀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怀州知州的“副手”,主打一个“辅助 监督”。出发去怀州前,他特意去集市买了块桂花糕,用纸包好揣在怀里,想带回家给老娘,结果路上颠了十几天,桂花糕硬得能当砖头用,他只能心疼地咬了一口,差点把牙崩了。

怀州这地方,说好不好,说坏不坏——靠河,有粮田,但也常闹旱灾,更麻烦的是,当地有几个豪强地主,跟知州称兄道弟,把赋税、徭役的活儿都推给老百姓。宋景刚到怀州那天,知州王大人摆了接风宴,桌上有鸡鸭鱼肉,还有酒。王大人举杯:“宋通判,怀州这地方,规矩简单,凡事别太较真,大家都舒坦。”

宋景没听出弦外之音,还耿直地说:“王大人,下官听说怀州去年旱灾,百姓日子不好过,咱们是不是该先去看看灾情?”王大人脸上的笑僵了一下,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不急不急,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接下来的半个月,宋景算是见识了啥叫“职场潜规则”。他想查赋税账目,户房的吏员说“账本丢了”;他想下乡看农田,王大人说“路不好走,别累着”;就连他想给百姓减点徭役,都被王大人以“朝廷有规定”挡了回来。宋景憋得慌,晚上在住处翻来覆去睡不着,看着窗外的月亮,想起老考生说的“懂土性”,突然开窍了:硬刚不行,得“曲线救国”。

没过多久,怀州又闹旱灾,田里的麦子都快枯了,百姓们跪在州衙门口求开仓放粮。王大人躲在衙里不出来,让宋景去应付。宋景走到衙门口,看见一个老太太抱着饿得哭的孙子,手里还拿着半根枯草根,心里一酸,当场对百姓说:“大家放心,今天之内,我肯定让粮仓开仓!”

百姓们欢呼起来,可宋景转身回衙,就被王大人堵在了门口。王大人吹胡子瞪眼:“宋通判,你知道开仓放粮要走多少流程吗?没有朝廷批文,私自开仓,是要掉脑袋的!”宋景没怕,反而拿出自己的官印:“王大人,朝廷让我们当官,是为了百姓。要是百姓饿死了,咱们这官还有啥用?今天我开仓,出了事我担着,这官我不当了,也不能看着百姓等死!”

王大人没想到这“小白通判”这么轴,气得拂袖而去。宋景不管他,直接带着衙役去粮仓——粮仓的门被锁着,钥匙在户房吏员手里。宋景让人去找吏员,吏员磨磨蹭蹭不来,他干脆让人找了根木头,“哐当”一声撞开了粮仓门。

粮仓里堆着满满的粮食,都是去年朝廷拨的救灾粮,被王大人和豪强们扣着没发。宋景让人把粮食分下去,百姓们拿着粮食,跪在地上给宋景磕头,宋景赶紧扶起来:“别谢我,这是朝廷给大家的粮,是你们该得的!”

这事很快传到了京城,朝廷不仅没罚宋景,反而夸他“为民做主”,还把王大人调走了,让宋景暂代怀州知州。宋景成了“一把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查赋税账目——这次没人敢藏账本了,他查出豪强们欠了朝廷三万多石粮食,还把徭役都摊给了贫苦百姓。

宋景没手软,直接把豪强们叫到州衙,拿出账本:“各位大人,欠的粮得还,摊的徭役得补。要是不还,我就把账本递到京城,让陛下评评理。”豪强们没想到这“新官”这么硬,只能乖乖还粮补徭役。有个姓李的豪强,想送宋景一块金砖,宋景当着众人的面把金砖推回去:“李大人,您要是真疼百姓,不如把家里的荒地借给百姓种,比送我金砖管用。”李大人脸都红了,第二天真的把荒地分给了百姓。

解决了豪强的事,宋景又开始修水利。怀州靠河,但河堤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淹田。宋景带着百姓去修河堤,自己也挽着裤腿下田,跟百姓一起搬石头、填泥土。有个老农夫见他累得满头大汗,递给他一碗水:“宋大人,您是大官,咋还跟我们一起干活?”宋景喝了口水,笑着说:“河堤是大家的,我也得出力,不然水来了,我这官衙也得被淹。”

就这么干了半年,河堤修好了,百姓们再也不怕雨季淹田了。宋景还在怀州设了“义仓”,让百姓们平时存点粮食,遇到灾年就拿出来分,再也不用等朝廷批文。怀州的百姓都喜欢宋景,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宋通判,真不赖,开粮仓,修河堤,百姓日子过得嗨!”

有回宋景回老家,把老娘接到了怀州。老娘看着儿子住的官衙,虽然不豪华,但干净整洁,又听百姓说儿子的好,笑得合不拢嘴:“儿啊,娘没白疼你,你比张秀才强多了!”宋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新鲜桂花糕,递到老娘手里:“娘,您尝尝,京城的桂花糕,不硬!”老娘咬了一口,甜到了心里。

第三章 朝堂“修罗场”生存:不站队的“硬核玩家”

宋景在怀州干了三年,政绩斐然,被调回京城当监察御史——这个官,主打一个“挑错”,上到宰相,下到地方官,只要有错,都能弹劾。宋景刚到御史台报到,台长就跟他说:“宋御史,朝堂上的事,多看少说,别乱站队,不然容易栽跟头。”

宋景当时没太明白,直到他亲眼见了朝堂上的“党争大戏”——一边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主张变法,想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一边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觉得变法太急,会折腾百姓。两派天天在朝堂上吵架,吵得皇帝都头疼。

有回朝堂议事,王安石说要推行“青苗法”,让百姓春天借官府的粮食,秋天还,收点利息,这样百姓就不用借地主的高利贷了。司马光马上反对:“青苗法看着好,可底下的官会多收利息,百姓还是吃亏!”两派官员跟着吵起来,有的说“新党乱政”,有的说“旧党保守”,吵得唾沫星子横飞。

宋景站在旁边,没说话——他没加入新党,也没加入旧党,而是偷偷去了几个推行青苗法的州县,查了查实际情况。这一查,还真查出问题了:有的州县为了完成“指标”,逼着百姓借粮,不管百姓要不要;有的州县收的利息比地主还高,百姓借了粮,秋天根本还不上。

回到京城,宋景在朝堂上递了奏折,把自己查的情况说了:“青苗法是好法,但底下执行歪了,就跟好面发坏了似的,得调火候。不如让州县根据百姓的需求来,别逼百姓借粮,利息也得定个准数,不能让官欺负百姓。”

这话一出,新党和旧党都愣住了——新党觉得他在挑变法的错,旧党觉得他没彻底反对变法,两边都没拉拢他。王安石看着宋景,皱着眉说:“宋御史,你是不是被旧党收买了?”司马光也看着他:“宋御史,既然青苗法有问题,就该废除,咋还说它是好法?”

宋景没慌,反而看着皇帝说:“陛下,臣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臣是百姓的党。变法要是能让百姓过得好,就该推;要是让百姓吃亏,就该改。青苗法的本意是帮百姓,只是执行错了,改过来就行,不用全废。”

皇帝觉得宋景说得有道理,就让王安石调整青苗法,还让宋景去监督执行。王安石虽然不乐意,但也没反对——他知道宋景是个实在人,不是故意找茬。司马光也没再说啥,毕竟宋景确实查出了问题,不是瞎起哄。

就这么着,宋景成了朝堂上的“特殊存在”——不站队,只认“百姓”二字。有人想拉他入新党,送他金银珠宝,他拒收;有人想拉他入旧党,给他许诺高官,他也拒绝。他说:“我当御史,是为了挑错,不是为了当官。要是为了当官,我在怀州当知州就挺好,不用在京城看人脸。”

后来,有个叫张师德的转运使,贪污了百姓的赋税,还把贪污的钱送给了宰相的亲戚。百姓们告到御史台,没人敢管——毕竟宰相的亲戚不好惹。宋景听说了,直接去查张师德,收集了他贪污的证据,还找到了他送钱的账本。

有人劝宋景:“宋御史,张师德跟宰相有关系,你别查了,不然宰相会收拾你。”宋景不听:“宰相是朝廷的宰相,不是他家的宰相。他亲戚贪赃枉法,要是不管,百姓还能信朝廷吗?”

第二天,宋景在朝堂上弹劾张师德,还把账本和证据递了上去。宰相脸色铁青,想替亲戚辩解,可证据确凿,没法辩。皇帝怒了,当场下令把张师德革职查办,还夸宋景:“宋御史,你真是朕的‘耳目’,敢说真话,敢办实事!”

这事之后,朝堂上的人都怕了宋景——不是怕他官大,是怕他“轴”,怕他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错,就敢弹劾。有个官员私下里跟人说:“宋景这小子,就是块‘硬骨头’,谁啃谁硌牙!”

宋景不管别人怎么说,该查的查,该弹劾的弹劾。他还经常去民间走访,听听百姓的声音。有回他去京城附近的村子,见百姓们种的麦子长得不好,就问为啥。百姓说:“官差天天来催徭役,没人敢好好种地。”宋景回去就弹劾了负责徭役的官员,让朝廷减了百姓的徭役,还让官差别再乱催。

百姓们知道了,又给宋景编了个顺口溜:“宋御史,硬邦邦,查贪官,护百姓,朝堂之上敢扛枪!”宋景听了,笑着说:“我哪敢扛枪,我就是敢说句实话而已。”

第四章 外放“救火队长”:哪里难去哪的“硬核担当”

宋景在御史台干了五年,得罪了不少人——有贪官,有奸臣,还有想拉他站队的权臣。宰相觉得宋景在京城太“碍事”,就跟皇帝说:“宋御史有治民之才,不如让他去地方当知州,替陛下治理一方百姓。”皇帝觉得有理,就把宋景派到了越州当知州。

越州这地方,比怀州难管多了——靠海,常闹水灾,还有海盗;当地的商人跟海盗勾结,走私盐和粮食,把物价抬得老高,百姓们买不起盐,只能吃淡饭。宋景到越州那天,正好赶上水灾,城外的农田被淹了,百姓们逃到城里,挤在大街上,没吃没喝。

宋景没先去州衙,而是直接去了灾民聚集地,看到有个小孩饿得哭,他赶紧把自己带的干粮递给小孩。小孩的娘跪下磕头:“宋大人,您救救我们吧,再没吃的,我们就要饿死了!”宋景扶起她:“大姐,你放心,我肯定会让大家有饭吃,有地方住。”

宋景回到州衙,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越州的粮仓比怀州的还满,都是之前的知州扣着没发的。他让人把粮食分下去,还在城里搭了临时棚子,让灾民住进去。然后,他又让人去修河堤,防止水灾再犯。

解决了水灾的事,宋景又开始查走私盐的事。当地的盐商跟海盗勾结,把盐从海上运进来,再高价卖给百姓,朝廷的盐税也收不上来。宋景知道,要查盐商,得先查海盗。他让人去海边打听海盗的消息,还找了当地的渔民当向导——渔民们恨海盗,愿意帮忙。

有回,渔民来报,说海盗的船要在晚上靠岸,运一批盐进来。宋景带着衙役和士兵,提前埋伏在海边的树林里。等到半夜,海盗的船果然靠岸了,盐商也带着人来接货。宋景一声令下,衙役和士兵冲了出去,海盗和盐商们没防备,被抓了个正着。

宋景把盐商和海盗押回州衙,审了审,才知道带头的盐商是当地的富户王老板,海盗的头子是他的小舅子。王老板以为自己有钱有势,宋景不敢动他,还嚣张地说:“宋大人,我给你一万两银子,你放了我,以后咱们合作,保你有花不完的钱。”

宋景冷笑一声:“王老板,你卖的盐,百姓买不起;你赚的钱,是百姓的血汗。我要是收了你的钱,跟你有啥区别?”他当场下令,把王老板和海盗头子判了刑,还把缴获的盐低价卖给百姓,百姓们终于能吃上便宜盐了。

解决了盐的事,宋景又开始发展越州的农业。越州靠海,土地盐碱化严重,种不了麦子。宋景让人去江南学种水稻,还挖了水渠,把淡水引到田里,改良土壤。百姓们跟着学种水稻,第一年就丰收了,粮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的。

越州的百姓都很感激宋景,给他建了个“生祠”——就是给活着的人建的祠堂,天天去烧香。宋景知道了,赶紧让人把祠堂拆了:“我就是个当官的,做了该做的事,不用建祠堂。你们把钱用在修水渠、买种子上,比给我建祠堂管用。”

百姓们不听,偷偷又把祠堂建了起来,还在祠堂里挂了宋景的画像。宋景没办法,只能去祠堂里跟百姓说:“要是你们真感激我,就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别让我操心,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百姓们听了,都点头说好。

后来,朝廷又把宋景派到了益州——益州是西南重镇,民族多,矛盾也多,之前的知州换了好几个,都没管好。宋景到了益州,没急着办事,而是先去各个民族的村子里走访,跟族长们聊天,听他们的需求。

有个彝族族长跟宋景说:“宋大人,我们想跟汉人做买卖,可汉人的商人总欺负我们,把假货卖给我们,还骗我们的钱。”宋景听了,就在益州建了个“公平市”,让汉人和少数民族在市里做买卖,还派衙役监督,不准商人骗钱、卖假货。

没过多久,“公平市”就火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商人都愿意去那里做买卖,矛盾也少了。有个汉族商人跟宋景说:“宋大人,之前我总怕彝族同胞骗我,现在有您监督,我放心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宋景笑着说:“做生意得讲诚信,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都一样。”

宋景在益州干了四年,把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民族之间也和睦相处。朝廷想把他调回京城当宰相,可宋景却推辞了:“陛下,我还是适合去地方,地方的百姓更需要我。京城有很多有本事的人,不用我这个‘轴’人。”

皇帝没办法,只能让宋景去了杭州当知州——杭州是鱼米之乡,相对好管,可宋景到了杭州,还是没闲着,修西湖、整吏治、减赋税,把杭州治理得比以前更好了。百姓们都说:“宋大人不管到哪,都能把地方治理好,真是个‘救火队长’,哪里难去哪!”

第五章 晚年“归园田居”:把“硬核”刻进骨子里的老臣

宋景在杭州干到六十岁,头发都白了,眼睛也花了,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天天跑乡下、查贪官了。他向朝廷申请退休,皇帝舍不得,可看他确实老了,只能同意,还赐了他不少金银和绸缎,让他回老家养老。

宋景回到邢州南和时,百姓们都去村口接他——有当年跟他一起读书的同学,有他帮助过的灾民,还有怀州、越州、益州来的百姓,特意赶来看他。宋景看着这么多百姓,眼眶都红了:“大家这么远来看我,我愧不敢当啊!”

百姓们围着宋景,跟他说这些年的变化:“宋大人,您当年修的河堤,现在还好好的,今年雨季没淹田!”“宋大人,您设的义仓,去年闹灾,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宋大人,您教我们种的水稻,今年又丰收了!”

宋景听着,笑着说:“这都是大家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做啥。”他把皇帝赐的金银和绸缎,一部分分给了村里的贫苦百姓,一部分用来建了个书院——叫“景贤书院”,让村里的孩子免费读书。

书院建好那天,宋景亲自去讲课。他教孩子读书,不教他们怎么当官,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人:“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明理,为了帮百姓。要是当了官,忘了百姓,还不如不读书。”

有个孩子问他:“宋大人,您当了一辈子官,最喜欢的是什么?”宋景想了想,笑着说:“我最喜欢的,是看到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笑着跟我打招呼。”

宋景退休后,没闲着——他还经常去田里看看,跟农夫们聊庄稼的长势;他还去书院听课,要是老师讲得不对,他会偷偷跟老师提建议;他还帮村里修了条小路,让百姓们走路更方便。

有回,村里来了个新县官,听说宋景在家养老,特意来拜访。新县官带了不少礼物,还想让宋景跟朝廷说说,提拔他一下。宋景把礼物退了回去,跟新县官说:“县官好不好,不是朝廷说了算,是百姓说了算。你要是真想被提拔,就好好给百姓做事,百姓满意了,朝廷自然会知道。”

新县官听了,脸红了,赶紧走了。后来,新县官真的好好给百姓做事,减赋税、修水利,百姓们都夸他是个好官。新县官特意来感谢宋景:“宋大人,谢谢您的教导,我现在才明白,当官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百姓。”

宋景活到了七十四岁,去世那天,村里的百姓都哭了,书院的孩子也哭了。百姓们把他葬在了村外的田边,还在他的墓前种了棵柳树——说柳树长得快,能替宋大人看着村里的庄稼,看着书院的孩子。

直到现在,邢州南和还有宋景的传说,百姓们还在说:“当年有个宋大人,是个‘轴’人,是个好人,是个为百姓做事的官。”

宋景的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用自己的“轴”,用自己的“硬核”,用自己的真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告诉我们:当官不用轰轰烈烈,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就算是个小官,也能被百姓记住一辈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