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3章 文臣狄仁杰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3章 文臣狄仁杰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狄大人职场生存记:从“科举萌新”到武周“顶流神探”

第一章 开局不算顺:一个“学霸”的职场初体验

公元630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山西太原狄家添了个大胖小子,爹妈给他取名“仁杰”——听着就带着股“要做个正直人”的期许。这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娃不一样,别的小孩在院子里追蝴蝶、掏鸟窝的时候,他能抱着《礼记》坐在门槛上啃一下午,连旁边邻居家的狗打架都惊动不了他。用现在的话说,狄仁杰就是个“标准学霸”,还是“沉浸式学习”那种。

不过学霸的职场开局,并没像他考试那样一路绿灯。唐朝的科举制度虽说比之前公平,但想从“应届生”熬成“正式编”,照样得走流程。狄仁杰考中明经科后,第一个岗位是汴州判佐——大概就是现在的市级法院书记员,管管案卷、写写文书的活儿。本以为能安安稳稳搞事业,结果刚上班没几天,就被人诬告了。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冤。当时汴州有个小吏看狄仁杰是新人,又是个“书呆子”模样,就想拿捏他,故意在案卷里做了手脚,然后反咬一口说狄仁杰贪墨。狄仁杰哪见过这阵仗?刚出校门的“老实人”,一下子就懵了。好在没过多久,朝廷派了个大人物来汴州考察,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画《步辇图》的阎立本——没错,就是那个能靠画画名留青史的“艺术圈顶流”,当时还兼着“河南道黜陟使”,相当于中央巡视组组长。

阎立本本来是来查贪腐的,结果一见到狄仁杰,就觉得这小伙子不对劲:明明被诬告了,却不卑不亢,说话条理清晰,眼神里还透着股正气。阎立本私下查了查,发现是小吏搞鬼,当场就把诬告的事儿掰扯清楚了。临走前,阎立本拍着狄仁杰的肩膀说:“你这不是什么判佐之才,是能当宰相的料啊!”——这话要是放现在,相当于顶头上司跟你说“你早晚能当cEo”,狄仁杰当时估计心里又惊又暖,暗下决心“以后得更努力”。

不过“宰相梦”还远着呢,狄仁杰接下来的日子,还是在“基层岗位”上打转。他后来又去当了并州法曹,管的是当地的司法纠纷。并州这地方靠近边境,民族杂居,事儿特别多:今天张家和李家争地界,明天胡商和汉商闹买卖纠纷,后天又有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鸡——搁别人身上早头大了,狄仁杰却乐在其中。他处理案子有个特点:不摆官架子,先听两边把话说完,再去现场看一眼,往往三两下就能找到关键。比如有次两个士兵争一只鸡,都说鸡是自己的,狄仁杰问了句“你们家鸡平时吃什么”,一个说“吃谷子”,一个说“吃糠”,他让人剖开鸡嗉子一看,全是谷子,立马就断清楚了。旁边的人都夸他“脑子转得快”,狄仁杰却笑着说:“不是我聪明,是他们忘了‘撒谎瞒不过细节’。”

这段基层经历,后来成了狄仁杰的“宝藏经验”。他后来在大理寺断案如神,跟这段“接地气”的日子分不开——毕竟见过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才知道案子背后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活生生的人。

第二章 大理寺“卷王”上线:个案子?小意思!

公元676年,狄仁杰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岗位”——大理寺丞。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大理寺丞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正六品官。别看官阶不高,权力不小,管的都是全国范围内的疑难案件。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的时候,差点被眼前的景象吓着:办公室里堆的案卷比他人还高,有些案子已经拖了三五年,原告被告都快把大理寺的门槛踏破了。当时的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跟他说:“狄老弟,这些案子都是‘硬骨头’,你要是觉得难,先从简单的开始。”狄仁杰却摆摆手:“既然来了,就按顺序来,早一天结案,老百姓就能早一天安心。”

接下来的一年,狄仁杰开启了“疯狂加班模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卷王”。别人每天处理三五个案子就下班了,他能从早上卯时(五点)忙到晚上亥时(九点),中间就啃个馒头、喝口茶水。有人劝他“别这么拼,身体要紧”,狄仁杰却说:“老百姓等着要说法呢,我多睡一个时辰,他们可能就要多等一天。”

就这么连轴转了一年,狄仁杰干了件震惊朝野的事:他把大理寺积压的多件案子全给判完了!更绝的是,这多个案子里,没有一个人喊冤上诉——放在现在,这相当于“零投诉率”,简直是司法界的奇迹。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唐高宗耳朵里。高宗李治本来就头疼司法效率低,听说有这么个“能吏”,立马召见狄仁杰。一见面,高宗就问:“这么多案子,你怎么能判得又快又准?”狄仁杰回答:“其实没什么诀窍,就两条:一是‘不偏听’,原告说的要听,被告说的也要听,证人的话要核实;二是‘不徇私’,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老百姓,在律法面前都一样。”高宗听了特别高兴,当场就把他升了官,改任侍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委员,专门监督官员的违法行为。

狄仁杰当侍御史的时候,也没少“得罪人”。有次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戚,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没人敢管。狄仁杰直接上书弹劾,列举了王本立的几条罪状,证据确凿。高宗一开始还想护着亲戚,说“要不从轻发落?”狄仁杰却据理力争:“陛下要是纵容他,那以后谁还会遵守律法?老百姓又该信谁?”高宗被他说动了,最终把王本立绳之以法。这事儿一出来,朝廷里的官员都知道了:“新来的狄侍御史不好惹,以后办事得规矩点。”

不过狄仁杰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办案子的时候,特别懂得“灵活变通”。有次一个叫权善才的将军,不小心把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旁边的一棵柏树给砍了。这在当时可是“大不敬”的罪名,按律要处死。高宗特别生气,说“必须杀了他,不然就是对先帝不敬”。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狄仁杰却站出来说:“陛下,权将军是无心之失,不是故意的。如果因为一棵柏树就杀了一个将军,天下人会说陛下重树不重人啊!”高宗一开始还发火,说“你敢替他求情?”狄仁杰却不慌不忙,举了汉文帝、唐太宗从轻量刑的例子,最后说:“先帝当年还能容得下直言的大臣,陛下难道不能吗?”高宗听了,慢慢消了气,最后只把权善才贬了官。

后来有人问狄仁杰:“你就不怕皇帝生气治你的罪?”狄仁杰笑着说:“我是为了律法的公正,也是为了陛下的名声。只要理在我这边,就不怕说真话。”——这话要是放现在,就是“职场人该有的底气:凭实力说话,不搞歪门邪道”。

第三章 敢跟“老板”叫板:狄大人的“谏言艺术”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这时候的狄仁杰,已经从地方官做到了中央,先后任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因为政绩突出,又被调回朝廷任宰相。不过跟武则天这样的“强势老板”共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武则天手段强硬,猜忌心重,不少大臣因为说错一句话就掉了脑袋,但狄仁杰却能在她面前“畅所欲言”,还能让她听进去,靠的就是他的“谏言艺术”。

有次武则天想造一座“大像”,也就是巨大的佛像,需要花费数百万钱,还要让天下的僧人尼姑每人捐出自己的“香火钱”。这事儿一出来,大臣们都觉得不妥——当时老百姓的日子还不富裕,这么大的开销,最后还是得摊到老百姓身上。但没人敢跟武则天说,怕被说成“反对佛教”(武则天信佛)。

狄仁杰却直接上书,开篇就说:“陛下造大像,看起来是弘扬佛法,其实是劳民伤财啊!”然后他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造大像要花很多钱,这些钱要么从国库出,要么从老百姓身上收,会让百姓负担更重;第二,造大像需要征调民工,会耽误农时,老百姓误了种地,明年就会闹饥荒;第三,佛教讲究“慈悲为怀”,要是因为造佛像让老百姓受苦,反而违背了佛法的本意。

武则天看了奏疏,一开始有点不高兴,但仔细想想,狄仁杰说的都是实话。她召见狄仁杰,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我已经答应僧人了,要是不造,会不会失信?”狄仁杰笑着说:“陛下是天子,以百姓为本。百姓安乐,就是最大的‘信’;要是百姓受苦,就算造了大像,也不是真的信佛啊。”武则天听了,当场就下令停止造大像——这事儿也让武则天更信任狄仁杰了,觉得他“既懂道理,又懂人情”。

还有件更关键的事: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一直在纠结“立谁为太子”——是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还是立自己的儿子李显(唐中宗)、李旦(唐睿宗)。武三思和武承嗣天天在武则天面前说好话,还拉拢了一批大臣支持自己,眼看太子之位就要落到武家人手里了。

这时候,狄仁杰站了出来,直接跟武则天说:“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能乱立。您想想,侄子和儿子,哪个更亲?您要是立儿子,百年之后还能进太庙,被子孙祭拜;要是立侄子,哪有侄子把姑姑放进太庙祭拜的道理?”

武则天一开始还嘴硬:“这是我的家事,你别管。”狄仁杰却不退缩:“陛下是天子,您的家事就是天下的事,我作为宰相,怎么能不管?”然后他又举了历史上的例子,说“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是因为立了外姓人为太子而长治久安的”。

不光嘴上说,狄仁杰还“背地里下功夫”。他知道武则天信梦,有次武则天跟他说“我梦见一只大鹦鹉,翅膀断了,这是怎么回事?”狄仁杰赶紧说:“鹦鹉的‘鹉’就是‘武’,代表陛下;翅膀断了,就是说陛下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被流放了。只要陛下把儿子召回来,翅膀就复原了。”武则天听了,心里一动。

后来狄仁杰又推荐了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这些人都支持立李显为太子。慢慢的,武则天也想通了,最终把李显从流放地召回来,立为太子——这事儿可太关键了,要是没有狄仁杰,唐朝可能就真的变成“武周”了,后来的“开元盛世”也没影了。

有人说狄仁杰“胆子大,敢跟武则天叫板”,其实他不是“胆子大”,是“看得远”。他知道武则天虽然强势,但心里还是想让天下安定的,所以他每次谏言,都站在“为天下好”的角度,而不是“跟皇帝对着干”的角度。这就是狄仁杰的“职场智慧”:跟老板提意见,不是“抬杠”,是“帮老板解决问题”。

第四章 遭遇“职场陷阱”:狄大人的“逃生技巧”

别看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挺受信任,职场上的“坑”可没少踩。武周时期有个“酷吏政治”,就是武则天用周兴、来俊臣这些人,专门查办“谋反案”,不少大臣都被他们诬陷致死。狄仁杰也没逃过这一劫。

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和其他几位大臣“谋反”,把他们抓进了大牢。来俊臣的手段特别狠,进去先问“招不招”,不招就动刑,很多人都是受不了刑,被迫“认罪”的。狄仁杰刚进去的时候,来俊臣就问他:“你谋反不谋反?”狄仁杰想都没想,就说:“我是唐朝的臣子,现在归顺了武周,就算是谋反了,我招!”

旁边的人都懵了:狄大人怎么这么快就招了?其实狄仁杰心里有数:来俊臣这些人,只要你“认罪”,就不会马上动刑,要是不认罪,先打个半死再说。他这是“先保命,再想办法”。

不过狄仁杰也没真的“认罪”,他在牢里找了个机会,把被子里的棉絮拆下来,用自己的血(其实是咬破手指)写了一封“申冤信”,然后把信藏在棉衣的夹层里,跟狱卒说:“我这衣服太旧了,麻烦你交给我家人,让他们帮我洗干净。”狱卒没多想,就把衣服送出去了。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收到衣服,发现了里面的血书,赶紧把信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了信,有点纳闷:狄仁杰不是已经认罪了吗?怎么又申冤?她召见来俊臣,问:“狄仁杰说他是被诬陷的,你怎么说?”来俊臣赶紧说:“没有啊,狄仁杰是自愿认罪的,我没动刑。”武则天不放心,让人去大牢里看看狄仁杰,回来的人说“狄仁杰身体好好的,没受刑”。

武则天还是不信,亲自召见狄仁杰,问他:“你既然没谋反,为什么要认罪?”狄仁杰笑着说:“陛下,我要是不认罪,早就被来俊臣打死了,哪还能见到您啊?”武则天听了,又看了看血书,才知道是来俊臣诬陷,当场就把狄仁杰放了,不过还是把他贬为彭泽县令——虽然被贬了,但好歹保住了命,还能继续做官,这在当时已经是“万幸”了。

这次“牢狱之灾”,让狄仁杰更明白了“职场生存法则”:有时候“低头”不是“认输”,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要是跟来俊臣硬刚,早就成了刀下鬼,哪还有后来继续为老百姓办事的机会?

狄仁杰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也没闲着。有一年彭泽闹旱灾,老百姓颗粒无收,好多人都快饿死了。狄仁杰直接上书武则天,请求“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武则天因为之前的事有点愧疚,很快就同意了。狄仁杰亲自去粮仓监督放粮,还组织老百姓打井抗旱,最后保住了不少人的命。老百姓都特别感激他,给他立了个“生祠”——就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建祠堂祭拜他。狄仁杰知道了,赶紧让人把祠堂拆了,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不用这么客气。”

后来武则天又把狄仁杰调回朝廷,重新任宰相。有人问他:“你被来俊臣诬陷过,现在回来,就不怕再被坑吗?”狄仁杰说:“怕也没用,只要我没做错事,就不怕别人诬陷。再说,我要是因为怕坑,就不做官了,那老百姓谁来管?”——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狄仁杰的“初心”:他做官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老百姓。

第五章 神探的落幕与传奇:比福尔摩斯早千年的“Ip神话”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享年71岁。武则天听到消息后,哭着说:“朝堂空矣!”——一个皇帝为大臣的去世哭,这在武周时期是独一份的。武则天还下令,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来唐中宗复位后,又追赠他为司空,唐玄宗时期还追赠他为司徒——能得到三朝皇帝的追赠,可见狄仁杰的地位有多高。

狄仁杰去世后,他的“传奇故事”就开始流传了。唐朝的时候,就有人把他断案的故事写成了《狄公案》,不过那时候还只是“民间传说”。到了清朝,有个叫石玉昆的人,写了本《三侠五义》,里面专门讲狄仁杰断案的故事,比如“狸猫换太子”(不过历史上“狸猫换太子”其实是宋真宗的事,硬安到狄仁杰身上了)、“断奇案”“抓刺客”,把狄仁杰写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探”。

再后来,随着影视剧的发展,狄仁杰的“神探形象”越来越火。比如《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梁冠华老师演的狄仁杰,一口“元芳,你怎么看”,火遍了大江南北。还有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把狄仁杰写成了“会武功、懂科技、能破案”的“全能型人才”。

其实历史上的狄仁杰,虽然断案厉害,但并没有那么多“离奇的案子”。他的“神探名声”,更多是因为他“公正、高效、懂人心”——他断的不是“奇案”,是老百姓的“烦心事”;他靠的不是“高科技”,是“细心和同理心”。比如他在并州当法曹的时候,有个士兵的妻子告丈夫失踪,别人都以为是士兵逃兵了,狄仁杰却觉得不对劲,因为士兵的妻子哭得特别伤心,不像是装的。他派人去查,最后发现士兵是被坏人杀害了,还找到了凶手。这案子不算“奇”,但却救了一个无辜的女人——这就是狄仁杰的“神探本质”: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还人公道”。

现在提起狄仁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神探”,但其实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好官”。他一生做过县令、刺史、宰相,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断案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受冤屈,谏言是为了让天下安定,被贬了还想着帮老百姓抗旱放粮。用现在的话说,狄仁杰就是“职场人的榜样”:不管职位高低,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

有人说“狄仁杰生对了时代”,其实不是他生对了时代,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正直,在那个复杂的时代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武则天时期,很多大臣要么依附权贵,要么明哲保身,只有狄仁杰,既敢说真话,又能办实事;既懂职场规则,又不失本心。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被人记住。

现在去山西太原,还有狄仁杰的故居;去洛阳(武周的都城),还有狄公祠。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祭拜他,不是因为他是“神探”,是因为他是“狄公”——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当官的要是都像狄公这样,那天下就太平了。”

狄仁杰的故事,还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不管过多少年,人们都需要这样的“英雄”:不是会飞檐走壁的侠客,不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是一个正直、善良、有智慧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变得好一点。这,就是狄仁杰的“传奇”——比任何影视剧都更动人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