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6章 主父偃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6章 主父偃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主父偃:汉朝“逆袭爽文男主”的翻车人生

如果要给中国古代文臣搞个“人生过山车排行榜”,主父偃绝对能稳坐top3——前半生穷得蹭饭都被人翻白眼,中年突然逆袭成汉武帝的“宠臣天花板”,连出“推恩令”这种改变汉朝格局的狠活,结果风光没两年就被灭族,活脱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这剧情比现在的爽文还刺激,就是结尾太“bE”(悲剧),今天咱们就用唠嗑的方式,扒一扒这位“汉朝卷王”的荒诞人生。

第一章 早年:蹭饭界的“钉子户”,儒生圈的“过街鼠”

主父偃的老家在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搁战国那会是齐国都城,算“一线城市”,但到了汉朝,齐国早被拆成了小诸侯,他这“齐人”身份也没啥含金量。更惨的是,他家里没矿,爹妈没给他留家产,打小就只能靠“读书”这条道混饭吃——可他选的书,偏偏是最不讨喜的“纵横术”。

啥是“纵横术”?简单说就是“靠嘴皮子搞外交、玩谋略”,搁战国那会是香饽饽,苏秦、张仪靠这玩意挂六国相印;但到了汉朝,汉武帝要搞“独尊儒术”,纵横术早成了“冷门专业”,就跟现在你学“传呼机维修”似的,毕业即失业。主父偃偏不信邪,抱着纵横术的书啃了好几年,还顺带学了点儒家经典,想着“多门手艺多条路”,结果成了“四不像”——儒生嫌他“太功利,没儒家的清高”,纵横家后代嫌他“半吊子,没真本事”,两边都不待见他。

没圈子就没资源,主父偃只能靠“蹭饭”活下来。他的蹭饭套路特别固定:先找个当地有点名气的儒生或小吏,上门说“我跟您探讨学问”,聊着聊着就赖到饭点,然后顺理成章留下吃饭;第二天又来,理由还是“探讨学问”,其实就是奔着饭去的。一开始人家还客气,架不住他天天来,顿顿不落,连人家家里的咸菜都快被他吃空了。

后来齐地的人实在忍不了了,私下里互相打招呼:“看见主父偃没?赶紧关门,别让他进来蹭饭!”有一次他去一个儒生家,人家直接把大门锁了,隔着门喊:“我家今天没做饭!”主父偃还不死心,在门口蹲到天黑,最后饿得头晕眼花才走——这哪是文臣,简直是古代版“伸手党”,还是最没眼力见的那种。

在齐地混不下去,主父偃寻思“树挪死,人挪活”,揣着仅剩的几卷书,跑去了燕国、赵国。结果到了那儿,他还是老毛病不改:要么跟诸侯的手下吹自己“懂纵横术,能帮诸侯搞事”,要么就继续蹭饭。燕赵王公贵族一看这货“又穷又能吹,还没真本事”,不仅不待见他,还到处说他坏话,最后把他从燕赵也赶了出去。

这时候的主父偃,已经快四十岁了——古代人均寿命短,四十岁算“中老年”,他却还是个“三无人员”:无家产、无工作、无朋友,活脱脱一个“汉朝流浪汉”。走在街头,看着别人有家有业,他估计也琢磨过:“我这辈子难道就只能蹭饭到死?”

可别小瞧这哥们的心态,他没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卷”:“你们都嫌我不行是吧?那我就去长安,找当今皇上评评理!”——就这股“破罐子破摔”的劲,反而把他推向了人生的转折点。

第二章 长安漂流:从“三无人员”到汉武帝的“宠臣”

长安,汉朝的都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深”,遍地是机会,但也遍地是人才。主父偃刚到长安的时候,连个落脚点都没有,只能在城外的破庙里凑活。他知道,想在长安立足,必须抱大腿——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又是抗击匈奴的功臣,在朝廷里话语权极大。主父偃托了好几层关系,才把自己写的“策论”递到卫青手里。卫青看了看,觉得这哥们虽然穷,但有点想法,就拿着策论去找汉武帝,说“陛下,有个叫主父偃的,写的东西还不错,您要不看看?”

结果汉武帝那会正忙着跟匈奴打仗,又要处理诸侯的事,压根没心思看一个“流浪汉”的文章,随手就放一边了。卫青也没当回事,这事就黄了。

主父偃一看“抱卫青的大腿没抱上”,急了——他身上的钱快花光了,再找不到机会,就得回齐地继续蹭饭。这时候,他犯了个“狠劲”:“既然卫青推荐没用,那我就直接给皇上上书!”

要知道,在汉朝,普通人直接给皇帝上书,跟现在“普通人给国家领导人发邮件”似的,成功率极低,搞不好还会被当成“疯子”抓起来。但主父偃已经没退路了,他熬夜改了自己的策论,把内容分成“对匈奴政策”“诸侯问题”“民生建议”三个部分,写得又犀利又实在,然后揣着奏疏,蹲在皇宫门口,等负责收奏疏的官员路过,硬把奏疏塞了进去。

塞完奏疏,主父偃心里也没底,蹲在皇宫外的墙角,琢磨着“要是皇上觉得我写得烂,会不会把我抓起来?”结果没等多久,就有太监跑出来喊:“主父偃在哪?陛下召你觐见!”

主父偃当时都懵了,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太监又喊了一遍,他才赶紧拍了拍身上的灰,跟着太监进了宫。

一见到汉武帝,主父偃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结果汉武帝先开口了,笑着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你们这些有本事的人,早干嘛去了?我怎么现在才见到你!)

这话一出口,主父偃悬着的心瞬间落地了——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接下来,他跟汉武帝聊对匈奴的看法,说“不能一味打仗,得恩威并施”;聊诸侯的问题,说“诸侯势力太大,早晚要反,得想个办法削弱他们”;聊民生,说“长安人口太多,得迁点豪强去边疆,既缓解长安压力,又能守边疆”。

汉武帝越听越觉得“这哥们说到我心坎里了”——当时汉朝的情况是,匈奴老来骚扰,打又打不起持久战;诸侯们占着大片土地,不听中央指挥,晁错当年搞“削藩”还引发了“七国之乱”;长安的豪强地主占地太多,老百姓没地种,矛盾越来越大。主父偃说的这些,全是汉武帝头疼的事。

聊到天黑,汉武帝还意犹未尽,当场任命主父偃为“郎中”(皇帝的侍从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没过几天又升他为“谒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再过几个月,直接升成“中大夫”(中央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

从“三无流浪汉”到“部长级官员”,主父偃只用了半年——这升职速度,搁现在的职场,相当于你刚进公司当实习生,半年就升成总监,说出去谁信?但主父偃还真就做到了,成了汉武帝身边最红的“宠臣”,汉武帝不管有啥大事,都先找他商量。

这时候的主父偃,终于扬眉吐气了——以前蹭饭被人嫌弃,现在满朝文武都来巴结他,送钱送物的人排着队。他看着家里堆成山的礼物,估计心里琢磨着:“当年你们嫌我穷,现在怎么样?我主父偃也有今天!”

但他没意识到,“捧得越高,摔得越惨”,他的人生巅峰,其实已经埋下了翻车的隐患。

第三章 推恩令:拆藩界的“温柔刀”,汉朝版“最佳编剧”

主父偃能在汉武帝面前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真本事——他拿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汉朝格局的“狠活”:推恩令。

要聊推恩令,得先说说汉朝的“诸侯问题”。刘邦建立汉朝后,封了很多刘姓诸侯,比如齐王、楚王、吴王这些,让他们在地方上掌权。一开始诸侯还听话,可到了汉武帝这代,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有的诸侯占地千里,军队几万,还不向中央交税,简直是“国中之国”。

汉武帝早就想收拾这些诸侯,可又怕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当年晁错搞“削藩”,直接要收回诸侯的土地,结果七个诸侯联合造反,差点把汉朝搞垮。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敢动,直到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啥是推恩令?简单说就是“让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儿子,而不是只传给嫡长子”。

搁以前,诸侯的封地只能传给嫡长子(正妻生的大儿子),其他儿子啥也得不到,只能当“闲散贵族”,心里早就不满了。主父偃就抓住了这一点,给汉武帝出主意:“陛下,咱们不用硬抢诸侯的地,只要下一道命令,让诸侯把封地分给所有儿子,这样一来,每个儿子都能得到土地,都会感激陛下;而诸侯的封地会越分越小,比如一个诸侯有十个儿子,封地就分成十份,每份都很小,再也没法跟中央叫板了——这叫‘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削弱诸侯’。”

汉武帝一听,拍着大腿说:“好主意!就这么办!”

你别觉得这招简单,其实特别“腹黑”——晁错的削藩是“硬来”,诸侯能团结起来反抗;推恩令是“软刀子”,先把诸侯的儿子们拉到自己这边,让诸侯内部先分裂。比如有个诸侯叫刘安(就是写《淮南子》的那个),他有十几个儿子,以前只有嫡长子能继承封地,其他儿子都恨他;推恩令一出来,其他儿子都天天跟刘安闹:“爹,快把地分给我们!不然我们就去告你!”刘安气得没办法,只能把封地分了,最后他的封地从“千里之国”变成了十几个“小县城”,再也没能力跟中央叫板了。

这招有多管用?短短几年,汉朝的诸侯封地就从“大块头”变成了“小块头”,最大的诸侯封地也不过几个县,再也没法威胁中央。后来有人评价说:“晁错削藩,用的是‘斧头’,容易把树砍倒;主父偃推恩,用的是‘锯子’,慢慢把树锯断,还没人反抗——这才是真本事!”

主父偃也因为推恩令,彻底成了汉武帝的“心腹”。汉武帝每次开会,只要主父偃不在,就会问:“主父偃呢?怎么没来?”满朝文武都知道,主父偃是“皇上面前的红人”,没人敢得罪他。

这时候的主父偃,开始有点飘了——他觉得自己功劳大,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不仅接受大臣的贿赂,还开始“公报私仇”。比如以前在齐地蹭饭时嫌弃他的人,现在有不少在齐国当官,主父偃就找机会把他们的小辫子揪出来,要么贬官,要么流放;在燕赵得罪过他的人,也被他用各种理由收拾了。

有人劝他:“你现在太张扬了,小心树敌太多,以后会出事的。”主父偃却满不在乎:“我这辈子穷了四十多年,受够了别人的白眼,现在好不容易发达了,就得好好享受——再说了,有皇上护着我,怕啥?”

他不知道,汉武帝护着他,是因为他有用;一旦他没用了,或者他的行为威胁到了汉武帝的利益,汉武帝随时会“变脸”。而他的“张扬”,已经让一个人盯上了他——这个人,就是后来送他上绝路的公孙弘。

第四章 职场高光:除了推恩令,他还是“拆迁办主任”和“纪委书记”

除了推恩令,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还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迁徙豪强”,一件是“处理燕王、齐王”,这两件事让他的“宠臣”地位更稳,但也让他的敌人更多。

先说说“迁徙豪强”。当时长安的豪强地主特别多,这些人要么是开国功臣的后代,要么是地方上的大富豪,他们在长安占了大片土地,盖了豪华别墅,还兼并老百姓的土地,导致长安的房价、地价飞涨,老百姓没地种,只能当流民。汉武帝早就想收拾这些豪强,但又怕他们联合起来反抗。

主父偃就给汉武帝出主意:“陛下,咱们不用跟他们硬刚,就说‘边疆需要人守,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应该去边疆建功立业’,然后把他们迁到朔方郡(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这样一来,既把长安的豪强赶走了,缓解了长安的压力,又能让他们去守边疆,一举两得。”

汉武帝觉得这主意好,就下了一道命令,让长安的豪强们“自愿”迁往朔方郡。豪强们当然不愿意——朔方郡是边疆,又冷又穷,哪有长安舒服?但他们一看是主父偃出的主意,又知道主父偃在汉武帝面前说话管用,不敢反抗,只能乖乖收拾行李去边疆。

这招相当于“古代版拆迁”,主父偃就是“拆迁办主任”,只不过他不用“强拆”,只用汉武帝的权威,就把豪强们“请”走了。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豪强们被迁走了,都拍手叫好,主父偃的名声也越来越好——当然,豪强们恨他恨得牙痒痒,背地里都骂他“缺德”。

再说说“处理燕王、齐王”。这两个诸侯,都是汉武帝的“亲戚”,但都不是啥好人。

燕王刘定国,是个“渣男中的战斗机”——他不仅跟自己父亲的小妾通奸,还抢了弟弟的妻子,甚至杀了自己的下属。这事在燕国早就传开了,但因为他是诸侯,没人敢管。主父偃以前在燕国蹭饭时,就听说过刘定国的丑事,那时候他没能力管,现在成了汉武帝的宠臣,就想“新账旧账一起算”。

他派人去燕国调查,把刘定国的丑事全查了出来,然后写成奏疏递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看,气得拍桌子:“刘定国这畜生,简直丢尽了刘家的脸!”当即下令把刘定国抓起来审问。刘定国知道自己罪大恶极,没等审问就自杀了,燕国也被改成了“郡”,归中央直接管理。

处理完燕王,主父偃又把目标对准了齐王刘次昌。齐王跟燕王一样,也有“**”的毛病——他跟自己的姐姐通奸。主父偃之所以盯着齐王,除了想“整顿诸侯风气”,还有点“私人恩怨”:他当年在齐地蹭饭时,齐王的手下经常欺负他,现在他发达了,想趁机报复。

他跟汉武帝说:“齐王在齐国横行霸道,不把中央放在眼里,我请求去当齐国相,好好整顿一下齐国的风气。”汉武帝同意了,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相。

主父偃一到齐国,就没闲着——他先把齐王的手下叫来,问他们“齐王有没有**的事?”手下们一开始不敢说,主父偃就威胁说:“你们要是不说,我就把你们都抓起来,按‘包庇诸侯’治罪!”手下们吓得赶紧说实话,还拿出了证据。

主父偃拿着证据去找齐王,直接把证据甩在齐王面前:“你自己看看,你干的这些事,要是我上报给陛下,你觉得你还有活路吗?”齐王本来就胆小,被主父偃这么一吓,也自杀了。齐国也被改成了“郡”,归中央管理。

短短几个月,主父偃就搞死了两个诸侯,把燕国、齐国变成了中央直接管辖的郡,汉武帝别提多高兴了——他一直想削弱诸侯,主父偃帮他做到了。但这时候,朝中的大臣们开始慌了:“主父偃也太狠了,连诸侯都敢搞死,以后会不会搞到我们头上?”

公孙弘就是其中之一。公孙弘是汉朝的丞相,也是个儒生,他一直看不惯主父偃——主父偃是“纵横家出身”,跟他不是一个圈子;而且主父偃太张扬,抢了他不少风头。现在主父偃搞死了齐王,公孙弘觉得“机会来了”,他要趁机搞掉主父偃。

第五章 翻车预警:得志便猖狂,职场“作死”指南

主父偃搞死燕王后,已经有人提醒他“别太过分”,结果他不听,又搞死了齐王——这一下,不仅诸侯们怕他,大臣们也怕他,连汉武帝都开始有点“忌惮”他了。

汉武帝虽然想削弱诸侯,但他不想让诸侯“被逼死”——诸侯都是刘姓亲戚,逼死诸侯会让天下人觉得他“刻薄寡恩”。齐王自杀后,汉武帝就私下跟公孙弘说:“主父偃是不是太狠了?齐王毕竟是我的亲戚,就这么死了,天下人会怎么看我?”

公孙弘一听,知道汉武帝对主父偃有意见了,就趁机说:“陛下,齐王自杀,封国被废,都是主父偃逼的。现在诸侯们都怕主父偃,要是不杀他,恐怕会引起诸侯叛乱,到时候就麻烦了。”

汉武帝没说话,但心里已经开始动摇了——他护着主父偃,是因为主父偃能帮他做事;现在主父偃不仅逼死了诸侯,还引起了诸侯的恐慌,要是真的引发叛乱,那可比诸侯割据还麻烦。

就在这时候,又有人告了主父偃一状——这个人是赵王刘彭祖。赵王以前也得罪过主父偃,怕主父偃 next target 是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派人去长安告状,说“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还故意逼死燕王、齐王,想谋反”。

“谋反”可是重罪,汉武帝一听,彻底火了——他可以容忍主父偃张扬,可以容忍主父偃公报私仇,但绝对不能容忍“谋反”。他当即下令,把主父偃抓起来,关进大牢。

主父偃被抓后,还以为汉武帝会放了他——他觉得自己立了那么大的功,不就是逼死了两个诸侯,收了点贿赂吗?皇上不会真杀他。他在牢里还跟狱卒说:“你告诉陛下,我还有很多主意没跟他说,他要是放了我,我还能帮他做事。”

结果他等了几天,等来的不是释放令,而是死刑判决书——汉武帝最终还是听了公孙弘的话,下令“诛主父偃三族”(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行刑那天,主父偃站在刑场上,看着围观的人群,估计心里也在后悔:“我要是不那么张扬,不逼死齐王,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但后悔已经没用了,随着一声令下,他和他的家人都成了刀下亡魂。

主父偃死了之后,满朝文武都松了一口气,诸侯们也放心了,但也有人觉得他“可惜”——他的推恩令解决了汉朝的大问题,要是他能收敛一点,说不定能善终。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主父偃,说他“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意思是“他前半生太穷太苦,老了才发达,所以想把以前受的苦都补回来,才会做得那么极端”。这句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主父偃的悲剧,一半是因为他的“才华”让他飘了,一半是因为他的“早年经历”让他太想报复,太想证明自己,结果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第六章 历史回响:汉朝“卷王”的启示录

主父偃死了,但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的推恩令,一直被汉朝沿用,直到诸侯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央;他提出的“迁徙豪强”“设置朔方郡”,也为汉朝的稳定和边疆安全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汉武帝能成为“千古一帝”,主父偃功不可没。

但他的人生,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职场启示”:

第一,“本事大,也别太张扬”。主父偃有才华,这是事实,但他发达后到处得罪人,公报私仇,甚至逼死诸侯,把自己变成了“众矢之的”。在职场上也是一样,就算你能力再强,也别看不起同事,别抢别人的风头,不然迟早会被人“穿小鞋”。

第二,“别把平台当本事”。主父偃之所以能那么牛,是因为汉武帝给了他平台——要是没有汉武帝的信任,他还是那个蹭饭的流浪汉。可他偏偏把“平台的力量”当成了“自己的力量”,觉得有汉武帝护着,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汉武帝一变脸,他就啥也不是了。

第三,“心态很重要”。主父偃前半生太苦,所以发达后才会“报复性享受”,想把以前的苦都补回来。这种心态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做出极端的事。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别因为以前的委屈,就用错误的方式报复,不然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回头看主父偃的人生,就像一场荒诞的“爽文”:开头有多惨,中间有多爽,结尾就有多惨。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也是个可怜的人——他用自己的才华改变了汉朝的命运,却没能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自己的性命。

要是主父偃能穿越到现在,看到自己的故事被人当成“职场反面教材”,估计也会苦笑一声:“早知道当年不那么飘了,安安稳稳当个官,多好啊!”

但历史没有“早知道”,主父偃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不管你有多牛,都要保持低调,守住底线——不然,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