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2章 周勃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2章 周勃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周勃:汉初“老实人”的逆袭传奇——从吹鼓手到定国安邦

第一章 沛县“斜杠青年”:吹鼓手的逆袭前奏

秦朝末年的沛县,藏着一群改变历史的“奇人”。刘邦是街头混混里的“交际花”,萧何是县衙里的“账房先生”,樊哙是菜市场的“屠狗专业户”,而周勃,则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主业吹鼓手,副业编养蚕的箔,偶尔还去给人当吹鼓手赚外快。

那会儿的周勃,长得人高马大,却不爱说话,一开口就脸红。有人调侃他:“周勃,你这嗓门吹唢呐震天响,咋见了姑娘就结巴?”他只会挠挠头,嘿嘿一笑。但别小看这吹鼓手的活儿,秦朝礼仪多,婚丧嫁娶都得请人吹乐,周勃靠着这手艺,走遍了沛县的村村镇镇,谁家有红白喜事,他比村长还门儿清。

更绝的是他编箔的手艺。别人编的箔要么漏风要么不经用,周勃编的又密又结实,蚕宝宝在里面住得舒坦,老乡们都喊他“箔王”。有次刘邦家盖房子,缺几根结实的竹篾,周勃二话不说,把刚编好的半张箔拆了送过去,气得他老婆追着他打了三条街——这大概是最早的“投资潜力股”,用半张箔换来了未来的开国功臣身份。

谁也想不到,这双编箔的巧手,后来能挥得动百斤重的戟;这张吹唢呐的嘴,后来能在军帐里发布军令。周勃的人生,就像他吹的唢呐——平时看着不起眼,一旦遇上大事,就能吹出惊天动地的调调。

第二章 战场“铁憨憨”:只会冲锋的“砍人劳模”

刘邦在芒砀山起义时,周勃第一个报名。别人问他:“你一个吹鼓手,上战场能干啥?”周勃扛起旁边的戟,闷声说:“敲鼓助威,顺便砍人。”

结果一上战场,大家发现这小子是个“战争机器”。别人打仗还讲究个战术走位,周勃就认一个理:往前冲,砍就完了。他跟着刘邦打胡陵、攻方与,每次冲锋都像被炮仗炸了屁股,第一个冲进敌阵,敌军的长矛捅过来,他不躲不闪,抡起戟就劈,硬生生杀出个“周铁头”的名号。

有次刘邦被秦军围困在城阳,眼看要完蛋。周勃不知从哪儿摸来一面大鼓,站在土坡上咚咚咚猛敲,一边敲一边喊:“兄弟们跟我冲,冲出去我请喝酒!”那鼓声比雷声还响,士兵们被他感染得热血沸腾,居然真的冲开了一个口子。刘邦后来笑着说:“周勃这鼓,比我的剑还管用。”

但这位“砍人劳模”也有犯迷糊的时候。攻打啮桑时,他杀得兴起,居然跟着溃兵冲进了敌军大营,等回过神来,身边全是秦军。周勃急中生智,抡起戟对着自己人(其实是秦军)喊:“快跑啊,刘邦来了!”秦军被他唬得一愣,居然真让他冲了出去——这大概是他这辈子唯一的“计谋”,还纯属临场发挥。

汉朝建立后评功,周勃的战功仅次于曹参。刘邦看着他满身伤疤,摸着他的肩膀说:“周勃啊,你这身上的疤,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周勃还是老样子,挠挠头说:“只要能打胜仗,多几道疤没事。”

第三章 朝堂“老实人”:被语言困住的“职场憨憨”

刘邦称帝后,周勃被封绛侯,成了朝廷重臣。但这位战场上的猛将,一进朝堂就犯怵——他不认字,看不懂公文;说话直,不会绕弯子;大臣们引经据典,他听得云里雾里,活像个误入大学课堂的小学生。

有次朝堂讨论税收政策,萧何引《周礼》说要“什一税”,陈平补充说要“因地制宜”。轮到周勃发言,他憋了半天,冒出一句:“我觉得……能收上来就行。”气得萧何瞪他:“周勃!这是朝廷议事,不是说大白话!”周勃脸一红,再也不敢吭声。

刘邦知道他“少文”,特意让他做太尉,掌管兵权——这活儿不用动嘴,只要会打仗就行。周勃在军营里如鱼得水,把军队管得服服帖帖,士兵们都说:“跟着周太尉,有肉吃,不挨骂。”但一回到朝堂,他就成了“隐形人”,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他就坐在角落里打瞌睡,直到散会才跟着走。

最尴尬的是“白马之盟”。刘邦晚年怕吕家夺权,召集大臣杀白马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大臣们都跟着念誓词,轮到周勃,他把“共击之”念成了“共吃之”,惹得刘邦又气又笑:“周勃!是击不是吃!你就知道吃!”周勃赶紧改口,脸憋得像猪肝色。

但就是这个“老实人”,成了刘邦最信任的人。刘邦临终前,吕后问他:“萧相国之后,谁能接班?”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他太直,得让陈平辅助他。而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刘邦看人真准,这个连誓词都念错的老实人,后来真成了汉朝的“定海神针”。

第四章 吕家“眼中钉”:被架空的“睡狮”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开始大肆提拔吕家人。吕台、吕产、吕禄一个个封王封侯,把持了朝政,连周勃的太尉之位都成了摆设——兵权被吕禄攥在手里,周勃成了“光杆司令”。

有次周勃想去军营看看,守门的士兵拦住他:“吕将军有令,没有他的手令,谁也不能进。”周勃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啥也做不了。他去找陈平商量,陈平摸着胡子说:“别急,咱们得装孙子。”周勃听不懂啥叫“装孙子”,陈平解释:“就是让他们觉得咱们没用,放松警惕。”

于是,周勃开启了“养老模式”:每天在家喝酒下棋,见了吕家人就点头哈腰,甚至在朝堂上帮吕产说话。有人骂他“软骨头”,周勃也不辩解。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吕后活着,硬拼就是找死,得等机会。

吕后病重时,把吕禄、吕产叫到床前:“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握紧兵权,别被大臣们算计了。”吕禄、吕产点头如捣蒜,却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一头装睡的狮子。周勃表面上天天去给吕后请安,暗地里却在军营里安插自己人,连炊事班的伙夫都知道:“周太尉迟早要干大事。”

吕后一死,吕家果然动手了,想除掉刘姓宗室和老臣。消息传到周勃耳朵里,这位“老实人”突然变了脸,一拍桌子:“干!”——沉睡的狮子,终于醒了。

第五章 平定诸吕:“憨憨”的爆发式逆袭

公元前180年,周勃上演了人生最精彩的“逆袭秀”。当时吕禄掌握北军,吕产掌握南军,京城防卫固若金汤。周勃想进北军,却连大门都摸不着。

关键时刻,周勃想起了郦商的儿子郦寄。郦寄和吕禄是“酒友”,天天一起打猎喝酒。周勃找到郦寄,开门见山:“你去跟吕禄说,把兵权交出来,回封地当王爷,多舒坦。”郦寄有点怕,周勃眼一瞪:“你不去,我就说你爹谋反!”郦寄没办法,只好去找吕禄。

吕禄这傻小子还真信了郦寄的话,居然把北军的兵符交给了周勃。周勃拿着兵符冲进北军大营,站在高台上喊:“支持吕家的露右臂,支持刘家的露左臂!”士兵们齐刷刷露出左臂——谁不想跟着老功臣干,谁愿意听吕家那些草包的?

控制了北军,还有南军的吕产。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交了兵权,还傻乎乎地往皇宫冲,想当“皇帝”。周勃派朱虚侯刘章带一千人去收拾他,刘章年轻气盛,提着剑就把吕产砍了。消息传来,周勃一拍大腿:“好小子,比我当年还猛!”

接下来就是“大扫除”:吕家的人,不管老少,全被抓起来。周勃亲自坐镇,谁求情都没用——平时看着憨憨的,办起大事来一点不含糊。有人说他“心狠”,周勃说:“对敌人心软,就是对刘家不忠心。”

这场“诸吕之乱”,周勃打得干净利落,没费多少劲就搞定了。有人问他:“你咋这么厉害?”周勃还是那句话:“不是我厉害,是吕家太蠢,士兵们心向刘家。”——这老实人,连夸自己都不会。

第六章 迎立文帝:“职场憨憨”的政治清醒

平定诸吕后,大臣们开始商量立谁当皇帝。有人说立齐王刘襄,有人说立淮南王刘长。周勃一句话定了调:“代王刘恒,老实本分,母亲薄姬也贤惠,就他了。”

为啥选刘恒?周勃有自己的小算盘:刘恒没势力,好控制;薄姬娘家没人,不会像吕后那样专权。事实证明,他选对了——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刘恒接到消息时,吓得以为是陷阱,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探虚实。薄昭见到周勃,周勃把心里话全说了:“我们不是要骗您外甥,是真心觉得他适合当皇帝。”薄昭回去一说,刘恒才敢动身。

到了长安城外,刘恒又犹豫了,让手下先去看看情况。周勃听说后,亲自去城外迎接,还想跟刘恒“私聊”。刘恒的手下宋昌说:“有啥话就当众说,别搞小动作。”周勃脸一红,赶紧把玉玺和兵符递了过去——这位老功臣,在新皇帝面前,又变回了那个“憨憨”。

汉文帝即位后,周勃成了第一功臣,被封为右丞相,食邑万户。但他这丞相当得实在“憋屈”:汉文帝问他“全国一年判多少案子”,他答不上来;问他“全国一年收多少粮食”,他还是答不上来,汗流浃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旁边的陈平就机灵多了,说:“判案子问廷尉,收粮食问治粟内史。丞相的活儿,是管大臣。”汉文帝点点头,觉得陈平比周勃厉害。

周勃一看这情况,心里有数了:“我这大老粗,确实不是当丞相的料。”没过多久,他就主动辞职,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了陈平——这可不是傻,是清醒。知道自己能干啥,不能干啥,比硬撑着强多了。

第七章 牢狱之灾:老实人的“人生滑铁卢”

辞职后的周勃,回到封地绛县养老。但他这人“被害妄想症”有点严重,总觉得有人要杀他。每次地方官来看他,他都穿着铠甲,让家人拿着兵器陪着——这哪是见官,简直是打仗。

有人就告他“谋反”,汉文帝把他抓进了监狱。狱卒见他是过气的功臣,天天欺负他,给他穿小鞋。周勃气不过,又不会骂人,只好给狱卒送钱。狱卒拿了钱,在他手上写了三个字:“找公主。”

周勃这才想起,自己的儿子娶了汉文帝的女儿。他赶紧让家人去找公主求情,公主又去找薄太后。薄太后把汉文帝叫来,劈头盖脸一顿骂:“周勃当年拿着皇帝印,掌握着兵权,都没谋反,现在住个小县城,还能谋反?”

汉文帝赶紧把周勃放了,恢复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狱时,感慨万千:“我曾经统领百万大军,今天才知道狱卒的厉害啊!”——这老实人,总算明白“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了。

经历过牢狱之灾,周勃彻底看开了,天天在家养花种菜,再也不管朝廷的事。有人问他:“你后悔吗?”周勃说:“不后悔。能活着,能看到刘家的天下安稳,就够了。”

第八章 老实人终成传奇:周勃的“反内卷”启示录

公元前169年,周勃去世,谥号“武侯”。这位从吹鼓手到开国功臣的“老实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他没陈平那么多心眼,没张良那么多计谋,甚至没萧何那么会管理,但他有三样“法宝”:

1. 实在:别人吹牛拍马,他埋头干活;别人争功夺利,他默默扛事。刘邦信任他,不是因为他聪明,是因为他靠谱。

2. 勇猛:战场上不怕死,该冲锋时绝不后退。这种“愣劲”,在乱世就是最大的资本。

3. 清醒:知道自己啥时候该上,啥时候该退。该装傻时装傻,该出手时出手,绝不恋栈权力。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周勃“木强敦厚”,就是说他质朴倔强,忠厚老实。这种人,平时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却能顶上去。就像盖房子,陈平是精巧的梁,张良是雕花的窗,而周勃,是深埋地下的地基——平时看不见,少了他却不行。

放到今天,周勃的故事也挺有启发:

- 别总想着耍小聪明,老实人未必吃亏。周勃一辈子没玩过心眼,却成了定国安邦的功臣。

- 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强行装“全才”强。周勃知道自己不会搞政治,就主动辞了丞相,落得一身轻松。

- 关键时刻敢出手,平时能沉住气。该“装睡”时装睡,该“爆发”时爆发,这才是真本事。

所以说,周勃哪是什么“憨憨”?他是大智若愚。就像他吹的唢呐,平时听着吵,真到了大场面,还得靠这震天响的调子,才能镇住场子。这老实人的传奇,比那些机关算尽的故事,更让人觉得踏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