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1章 商鞅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1章 商鞅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商鞅:史上最成功的变法网红奋斗史

第一章 魏国打工仔的跳槽前传

公元前四世纪的魏国都城安邑,就像战国版的北上广深——各路人才挤破头想往里钻,而商鞅同志当时还叫公孙鞅,正拿着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实习证明,在相府当个中庶子。这岗位说好听是参谋助理,说难听就是端茶倒水兼记笔记的,每天的工作内容大概是:大人,您昨天说要削赵国,今天要不要改成揍韩国?

公叔痤这人是个典型的职场老油条,一边欣赏商鞅的才华,一边又怕这年轻人抢了自己的饭碗。直到快咽气时,才急吼吼地拉着魏惠王的手说:我这助理公孙鞅,是个千年难遇的奇才,您可得重用他!魏惠王正琢磨着晚上吃什么,随口应付了两句。公叔痤一看这架势,赶紧补了句:要是您不用他,就赶紧把他杀了,千万别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结果呢?魏惠王转头就跟身边人说:老相国怕是病糊涂了,一会儿让我重用个小助理,一会儿又让我杀了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商鞅就这么在魏国职场的夹缝里苟到了公叔痤去世,眼看着升职无望,只能收拾行李另寻出路。

第二章 秦国求职记:从面试翻车项目中标

当时的秦国,就像西部开发前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垫底,还总被中原各国当成排挤。秦孝公刚继位那会儿,看着隔壁魏国搞改革搞得风生水起,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当即发布了史上最牛的求贤令只要能让秦国变强,我就给他高官厚禄,还分土地!

商鞅看到招聘启事,立马买了张去秦国的单程票。他托关系走后门,总算搭上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第一次面试,商鞅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也就是尧舜那套治国理念。秦孝公听得直打哈欠,面试结束后还把景监骂了一顿:你推荐的这是什么人啊?净说些没用的!

景监回来埋怨商鞅,商鞅赶紧解释:我这是先试试大王的口味,您再帮我安排一次面试!第二次,商鞅改讲,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那套。秦孝公虽然没打瞌睡,但还是觉得不对胃口,又把景监数落了一番。

第三次面试前,商鞅做足了功课,决定投其所好,专讲——也就是如何快速强国的法家理论。这下可算说到了秦孝公的心坎里,俩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从早上聊到了半夜,秦孝公甚至好几次激动得从座位上站起来,凑到商鞅跟前听他讲话。

面试通过了,但商鞅知道,秦国的守旧派肯定会反对改革。于是在秦孝公组织的变法听证会上,商鞅跟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展开了激烈辩论。甘龙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变,大家都习惯了!商鞅直接回怼:以前的时代不一样,规矩当然得变!三皇五帝的制度还不一样呢,不都把国家治理得好好的?杜挚又说:没百分百把握的事,不能随便改!商鞅冷笑一声:要是总怕出错,那还干成什么事?当年商汤、周武王不都是因为改革才成功的吗?

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商鞅完胜。秦孝公一拍桌子:就按公孙鞅说的办!商鞅总算拿到了秦国的变法项目,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了。

第三章 立木为信:史上最成功的品牌营销

变法方案制定好了,但商鞅心里清楚:老百姓早就被各种政策忽悠搞怕了,要是没人信,再好的方案也推行不下去。就像现在的商家搞促销,总得先让顾客相信真的有优惠才行。

于是,商鞅想出了个骚操作——他派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然后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金!老百姓围过来看热闹,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木头又不沉,搬过去就给十金?怕不是耍我们玩呢吧?没人敢动手。

商鞅一看,得加钱!他把赏金提到了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壮汉站出来说:我来试试,就算不给钱,就当锻炼身体了!他扛起木头就往北走,围观群众一路跟着,想看看究竟是不是真的。等壮汉把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场让人把五十金赏给了他。

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秦国传开了,大家都说:公孙鞅说话算数,靠谱!商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热打铁颁布了《垦草令》,拉开了变法的大幕。这波立木为信的营销,成本不过五十金,却为变法赢得了最宝贵的信任,比现在明星代言的效果好多了。

第四章 变法进行时:秦国版改革套餐有多狠?

商鞅的变法,简直就是给秦国来了个全方位改造套餐,每一项都精准打击痛点,就是手段有点狠。

经济改革:让农民争当种田卷王

秦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但农民要么偷懒,要么跑去做买卖,地里都快长草了。商鞅一看,这哪行?当即推出重农抑商政策:

- 种地多、打粮多的,能免徭役;偷懒不干活的,全家罚去当奴隶。

- 商人被狠狠打压,不准卖奢侈品,连自家粮食都得自己种,想靠倒买倒卖发财?门儿都没有!

- 还搞了废井田,开阡陌,把以前贵族圈起来的土地分给农民,让大家有地种、有奔头,争当种田卷王。

这下可好,秦国农民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天泡在地里,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国家粮仓都堆不下了。

军事改革:把士兵变成军功收割机

以前秦国打仗,士兵拼死拼活,功劳都被贵族抢走了。商鞅推出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传统:

- 士兵只要在战场上砍敌人一个脑袋,就能升一级爵位,还能分土地、房子、仆人。砍的脑袋越多,爵位越高,待遇越好。

- 贵族要是没军功,就算出身再高贵,也没资格享受特权。

- 战场上逃跑、投降的,全家遭殃。

这政策一出,秦国士兵彻底疯了,打仗时眼睛都红了,抱着砍头=升职加薪的信念往前冲。其他国家的士兵看到秦**队,就像看到一群不要命的人头收割机,吓得腿都软了。

社会改革:让秦国变成透明社会

为了防止有人搞小动作,商鞅搞了套连坐制,把老百姓编成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一家犯法,邻里不举报,就一起受罚。这招虽然狠,但效果显着——秦国的犯罪率直线下降,晚上睡觉都不用锁门。

他还废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不管你是谁,犯了法一视同仁。连太子犯了错,商鞅都敢拿太子的老师开刀,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吓得秦国上下没人敢再犯法。

第五章 功成名就?不,是预警

变法搞了十几年,秦国从一个落后生变成了全班第一:粮食堆成山,士兵猛如虎,连以前欺负秦国的魏国都被按在地上摩擦,割了河西之地求和。秦孝公乐坏了,给商鞅封了商於十五邑,从此公孙鞅变成了,成了秦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但商鞅没意识到,他的改革虽然让秦国变强了,却也得罪了一大帮人。贵族恨他,因为他抢了人家的特权;老百姓怕他,因为他的法律太严,活得太压抑;连秦孝公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秦惠文王,也记恨他当年处罚了自己的老师。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以前被商鞅欺负过的贵族们一看机会来了,联名举报商鞅。秦惠文王本来就对商鞅没好感,正好借坡下驴,下令逮捕他。

商鞅连夜跑路,想逃到魏国去。可魏国因为当年被他坑惨了,死活不让他入境。他又想回自己的封地商於,结果刚回去,秦惠文王的军队就围了上来。商鞅硬着头皮组织了一支军队反抗,结果可想而知——一群农民和仆人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打得过正规军?

最终,商鞅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还把他的尸体拉回去(也就是五马分尸),并灭了他全家。一代改革家,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让人唏嘘。

第六章 商鞅的:到底是功臣还是罪人?

商鞅死了,但他搞的变法却被秦惠文王悄悄保留了下来。毕竟,谁会跟一个能让国家变强的制度过不去呢?

正面遗产:秦国统一的奠基石

商鞅的变法,就像给秦国装了台超级发动机:

- 经济上,粮食充足,为战争提供了后勤保障;

- 军事上,军功爵制让秦军成了虎狼之师,横扫六国;

- 社会管理上,严密的户籍和连坐制度,让秦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

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从这一点看,商鞅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

负面遗产:变的隐患

但商鞅的变法也埋下了隐患。他的太严太酷,只讲规矩不讲人情,老百姓活得像工具人,一点幸福感都没有。秦朝统一后,还是沿用这套高压政策,结果导致民怨沸腾,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后世对商鞅的评价也很分裂:法家觉得他是,儒家骂他是。但不管怎么说,商鞅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需要勇气,更需要付出代价。

第七章 穿越回战国:给商鞅的三条生存建议

如果能穿越回战国,我一定要拉住商鞅,给他三条建议:

1. 别把人得罪光了:改革可以狠,但没必要把贵族往死里逼,好歹留条活路,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2. 搞点人性化管理:法律严点没问题,但别太不近人情,比如老百姓家里有急事,总得允许人家变通一下吧?

3. 见好就收,及时跑路:秦孝公一死,就该知道自己危险了,赶紧带着钱跑路,去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养老,总比被车裂强啊!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商鞅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照亮了秦国统一的道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想干大事,就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也得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觉悟。

这大概就是改革者的宿命吧——要么被时代记住,要么被时代抛弃,而商鞅,显然是前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