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00章 李长庚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00章 李长庚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李长庚:大清“海盗克星”的硬核剿匪记

第一章 文官跨界记:从笔杆子到船杆子的魔幻转身

如果把清朝嘉庆年间的官场比作一场“职业技能大赛”,李长庚绝对是最让人跌破眼镜的“跨界黑马”。这位后来让海盗闻风丧胆的“海上战神”,早年其实是个标准的“文官预备役”——出生在福建同安的书香门第,老爹是个秀才,从小逼着他背《论语》《孟子》,梦想是让他考个功名光宗耀祖。

李长庚也确实争气,二十岁考中举人,二十八岁成了进士,按剧本本该去翰林院抄抄写写,或者去地方当知县,过着“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舒服日子。可他偏不,放着好好的文官不当,主动申请去了浙江,理由是“海边热闹,想看看大船”。

当时的浙江巡抚一看这新科进士脑回路清奇,干脆把他扔到了定海——这个三面环海的县城,天天能看见海盗船在海平面游弋,比城里的茶馆还热闹。李长庚到任第一天就傻了眼:县衙里的捕快连船都不会划,海盗来了只能敲锣打鼓吓唬人;渔民们见了海盗船,比见了亲爹还怂,乖乖把鱼获奉上。

“这哪行?”李长庚骨子里的犟劲上来了。他没学过航海,就拜老渔民为师,白天跟着出海打渔,晚上在灯下画海图;他不懂海战,就把《孙子兵法》里的“水战篇”翻烂,还自己琢磨出“以快打快”的战术——海盗船灵活,咱就造更快的船。

有一次,一小股海盗上岸抢劫,李长庚带着几个会水的衙役驾着小渔船就追。海盗见他船小,嘲讽他“秀才玩船,纯属添乱”,结果被李长庚用渔网缠住了船桨,活活生擒。这事传到浙江巡抚耳朵里,老巡抚摸着胡子笑:“这小子,文官的身子里装着个武将的魂!”

就这么着,李长庚从“定海知县”一路跨界,先升“温州知府”,再任“浙江按察使”,最后干脆成了“浙江水师提督”——相当于清朝东南沿海的“海军总司令”。上任那天,他穿着崭新的武官袍,站在旗舰“霆船”的甲板上,对着手下的糙汉子们喊话:“以后跟着我,海盗来了不用跑,咱们把他们的船抢过来当战利品!” 水兵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心里却觉得:“这文官提督,好像有点东西。”

第二章 海盗界的“顶流”与清军的“菜鸡”:差距悬殊的海上对决

李长庚接手浙江水师时,面对的局面堪称“地狱难度”。当时东南沿海的海盗,已经形成了“四大天王”割据的局面:蔡牵在福建、浙江一带称雄,朱濆在广东、台湾海峡游荡,还有郭婆带、张保仔(后来投降了)等小团伙,加起来有上千艘船、十几万人马,比清朝的水师还气派。

这些海盗可不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而是专业的“海上企业家”。蔡牵的船队有“公司制度”,大船上设“军师”“账房”,甚至还有“技术部”——专门研究怎么改造船只,让船跑得更快、炮打得更准。他们抢劫商船时讲究“分期付款”,商船只要交“保护费”,就能领到一面“免抢旗”,有效期三个月,比现在的会员制还规范。

反观清朝水师,简直是“丐帮配置”:战船是几十年前的旧船,风吹日晒得快散架,跑起来比渔船还慢;大炮是明朝传下来的“古董”,打三炮就得歇口气,还经常炸膛;水兵们大多是旱鸭子,上了船就晕,看见海盗船先尿裤子。更绝的是,水师和海盗还有“地下交易”——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点“孝敬钱”,真要打仗了,就朝天放几炮应付差事。

李长庚一看这架势,气得差点把提督大印摔了。他第一件事就是“砸钱造船”,上奏嘉庆皇帝:“皇上,咱的船太烂,打不过海盗,得造新的!” 嘉庆皇帝正被白莲教起义搞得头大,不耐烦地批了句:“没钱,自己想办法。”

李长庚没辙,只能“搞副业创收”。他让人把水师的闲置土地租出去收租金,把缴获的海盗赃物拿去拍卖,甚至亲自去跟盐商“化缘”:“老板,海盗抢了你的盐船,我帮你报仇,你捐点银子造船呗?” 盐商们被海盗坑怕了,纷纷掏钱。就这么东拼西凑,他硬是造出了三十艘“霆船”——这种船用硬木打造,装着二十门新炮,速度比海盗船还快,被水兵们称为“海上法拉利”。

船有了,还得练队伍。李长庚把水兵们拉到海上“魔鬼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划船,练到胳膊抬不起来为止;打炮训练时,谁打不准就罚他去洗甲板;甚至搞“实战演习”——把报废的旧船当靶船,模拟海盗船进攻。有个老兵嘟囔:“提督大人,咱们是水师,不是苦役啊!” 李长庚眼一瞪:“不想当苦役?那就等着被海盗抓去当奴隶!”

三个月后,浙江水师脱胎换骨。水兵们能在颠簸的船上站着吃饭,大炮能打中三里外的目标,连最胆小的新兵,见了模拟的海盗旗都敢骂两句。李长庚站在旗舰上,看着训练有素的船队,心里默念:“蔡牵,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第三章 蔡牵VS李长庚:海盗王与剿匪王的巅峰对决

李长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海盗界的“顶流”蔡牵。这蔡牵可不是一般人,早年是个修船匠,因为被老板克扣工资,一气之下拉着工友们当了海盗。他懂技术、会管理,还特别会“搞宣传”——自称“镇海王”,说要“推翻清朝,平分天下”,吸引了不少破产农民加入,船队规模越做越大。

两人的第一次正面硬刚,发生在浙江台州外海。蔡牵带着五十艘大船抢劫商船,李长庚率领二十艘霆船赶来。蔡牵见对方船少,压根没放眼里,嚣张地在船头喊话:“李长庚,你个文官,敢来管爷爷的闲事?” 李长庚也不答话,下令开炮。

霆船的新炮果然厉害,三炮就击沉了蔡牵的两艘船。蔡牵懵了:“这炮怎么比我的还狠?” 赶紧下令撤退。李长庚早有准备,让霆船散开成“口袋阵”,把蔡牵的船队围在中间。双方从早上打到傍晚,蔡牵损失了十艘船,带着残部狼狈逃窜,连他最喜欢的“镶金马桶”都丢了(据说这马桶是他用抢来的金条打造的,彰显“王气”)。

这一战,李长庚打出了名气,海盗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李阎王”,说他“见船就打,见人就抓,比台风还可怕”。蔡牵吃了亏,回去后也搞起了“军备竞赛”——把抢来的商船改造成“巨舰”,装上从外国走私来的“红夷大炮”,还招募了几个懂海战的洋人当顾问。

一年后,两人在福建三沙再次交手。蔡牵的巨舰果然厉害,炮火比上次猛了不少,击沉了李长庚两艘霆船。李长庚临危不乱,让人把船上的柴草泼上油,点燃后朝蔡牵的巨舰扔过去。这招“火攻”是他从《三国演义》里学的,还真管用——蔡牵的巨舰着火,船上的海盗乱作一团。

就在李长庚快要活捉蔡牵时,意外发生了:福建水师按说该来增援,结果迟迟不到。原来福建水师提督和蔡牵有“秘密协议”,故意拖延时间。蔡牵趁机带着亲信跳上小船,又跑了。李长庚气得直骂娘:“这帮猪队友,迟早坏了大事!”

经此一役,李长庚明白:要想彻底消灭海盗,光靠浙江水师不行,得让福建、广东水师一起动手。他上奏嘉庆皇帝,建议设立“闽浙粤三省水师总提督”,统一指挥东南沿海的剿匪行动。嘉庆皇帝觉得有道理,但遭到了福建、广东官员的反对——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兵权被别人管着。

这事拖来拖去,给了蔡牵喘息的机会。他跑到台湾,联合当地的反清势力,自立为“镇海王”,还登基称帝,搞了个“开国大典”。消息传到北京,嘉庆皇帝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李长庚!再拿不下蔡牵,你就给朕滚蛋!”

第四章 死磕到底:从朝堂内斗到海上绝唱

李长庚知道,这次必须跟蔡牵死磕了。他一边继续训练水师,一边派人搜集蔡牵的情报,甚至买通了蔡牵身边的一个小喽啰,随时掌握对方的动向。同时,他还得应付朝堂上的“明枪暗箭”——福建官员弹劾他“滥用军饷”“刚愎自用”,连嘉庆皇帝也对他产生了怀疑,派来钦差调查。

面对调查组,李长庚不卑不亢,把账本摊开:“每一分钱都用在造船、买炮、发军饷上,不信可以去问水兵们。” 他还带着钦差登上霆船,现场演示打炮、划船,水兵们齐声喊:“提督大人是好官,我们愿意跟着他拼命!” 钦差被感动了,回去后如实上奏,嘉庆皇帝这才打消了疑虑,下令福建水师必须配合李长庚行动。

嘉庆十二年(1807年)冬,蔡牵率领主力船队从台湾出发,想趁机攻占厦门。李长庚得到消息,亲率浙江水师主力迎击,在广东黑水洋展开了决战。这是两人一生中最惨烈的战斗——蔡牵有三十艘巨舰,李长庚有二十五艘霆船,双方的炮火把海面炸得像开了锅,木屑、尸体、断枪到处漂浮。

激战中,李长庚的旗舰被蔡牵的巨舰撞中,船身摇晃,差点翻了。他站在甲板上,亲自掌舵,大喊:“弟兄们,跟我冲!拿下蔡牵,皇上有重赏!” 水兵们士气大振,冒着炮火爬上蔡牵的巨舰,展开白刃战。

蔡牵见势不妙,让人把船上的火药桶搬到船头,想同归于尽。李长庚眼疾手快,下令集中炮火攻击蔡牵的船头。就在这时,一颗流弹飞来,正中李长庚的胸口。他晃了晃,倒在甲板上,嘴里还念叨着:“抓住蔡牵……别让他跑了……”

水兵们见提督牺牲,悲愤交加,疯了一样冲向蔡牵的船队。蔡牵虽然侥幸逃脱,但损失惨重,只剩下几艘船,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蔡牵被李长庚的部将王得禄追上,在绝望中引爆火药桶自杀,海盗王的时代彻底落幕。

李长庚的死讯传到北京,嘉庆皇帝哭了——这是他为数不多真心佩服的大臣。他下旨追封李长庚为“三等壮烈伯”,谥号“忠毅”,还让画师画了李长庚的画像挂在紫光阁,供后人瞻仰。浙江、福建的老百姓更是自发为他建庙,称他为“海神”,说他死后化作了灯塔,保佑渔民出海平安。

有意思的是,李长庚的儿子李廷钰后来也成了水师将领,继承父志镇守海疆。有一次,他在海边巡查,听见渔民们念叨:“李大人要是还在,哪有这么多风浪?” 李廷钰笑着说:“我爹可管不了台风,他能管的是海盗。” 渔民们也笑了:“都一样,都是保佑我们的!”

第五章 历史的弹幕:被低估的英雄与真实的海洋往事

李长庚死后,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多。有人说他其实没死,只是被海神请去当“水师总教头”了;有人说他当年缴获的蔡牵宝藏,藏在某个海岛的山洞里,等着有缘人发现;还有说书人编了《李长庚剿匪记》,把他写成能呼风唤雨的“半仙”,连龙王都得给他面子。

但真实的李长庚,其实是个“硬核实干家”。他没有超能力,只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文官不懂海战,他就从零学起;水师装备落后,他就想办法造新船;面对海盗和内鬼的双重夹击,他咬牙坚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李长庚的剿匪行动,其实间接推动了清朝的“海军现代化”。他造的霆船,后来成了清朝水师的标准装备;他制定的《水师操典》,规范了水兵的训练和作战流程;甚至他提出的“三省联防”理念,直到清末还在沿用。可以说,李长庚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祖师爷”之一,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在福建同安的李长庚故居,至今还保留着一把他用过的腰刀。刀身虽然有些锈迹,但依然锋利。导游会告诉你:“这把刀砍过海盗的船帆,也劈过贪官的账本,是李大人的‘办公用品’。” 游客们听了,总会忍不住摸一摸,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位文官提督握刀时的温度。

回望李长庚的一生,就像看一场“跨界逆袭真人秀”:从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到威震四海的水师提督;从被海盗嘲笑的“文官菜鸟”,到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李阎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一定是天生的强者,更可能是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普通人。

如今,东南沿海的海盗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港口和穿梭的货轮。但每当渔民们驾船出海,看见远处的灯塔时,或许还会想起那个叫李长庚的人——他用一生证明,大海可以有风浪,但不能有强盗;朝廷可以有贪官,但不能没有脊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