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90章 于谦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90章 于谦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第一章:明朝考公界的“反卷”达人,出道即带刺

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科举考场,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考生们不是在偷偷往袖子里塞小抄,就是对着主考官的方向频频作揖,唯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襟危坐得像块刚出炉的青砖——此人便是于谦。

彼时的明朝科举圈,流行着一套“潜规则生存指南”:考前得给主考官送点“润笔费”,答卷时要故意在文中埋几个“暗号典故”,哪怕写得一般,只要让考官看出“自己人”的痕迹,名次也能往前挪挪。可于谦偏不,他不仅把笔墨纸砚摆得像仪仗队,写策论时更是像在给皇帝写就职演讲,字里行间全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硬气,连个客套的谦辞都懒得加。

放榜那天,主考官拿着于谦的卷子,气得胡子直抖:“这小子是来考试的,还是来训话的?”旁边的副考官凑过来看了两眼,突然一拍大腿:“这文笔,这见识,比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强十倍!咱们要是因为他不懂规矩就刷掉,将来怕是要被骂眼瞎。”于是,于谦硬是凭着一股“我写我的,你爱录不录”的犟劲,考上了进士,成了明朝公务员队伍里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刚入职那会儿,同事们都觉得这新同事有点“社交障碍”。按规矩,新科进士得给前辈们“拜码头”,拎点家乡特产聊表心意,于谦却提着一捆书就去了。有人提醒他:“于兄,你这样会被穿小鞋的。”于谦翻着书头也不抬:“穿就穿,反正我脚大,挤不死。”

更绝的是他在御史任上的操作。有次明宣宗朱瞻基要去北方巡查,大臣们都忙着写“陛下圣明,此行必能一统宇宙”的赞歌,于谦却递上奏折,劈头盖脸就是一句:“陛下,边境军粮还没补齐,驿站马匹缺了一半,先解决这些再出门,行吗?”朱瞻基拿着奏折愣了半天,突然笑了:“这小子,跟我爹(朱棣)当年骂大臣的口气一模一样,有点意思。”不仅没罚他,反而觉得这年轻人实在,把他调到江西当巡按,专门负责查冤案。

到了江西,于谦直接把办公点搬到了监狱门口,谁家喊冤他就提审谁,卷宗堆得比他还高。有个地主诬陷佃户偷牛,买通了县令定了罪,于谦查了三天,硬是从牛的牙口记录里找出破绽——那牛当年才两岁,根本拉不动地主说的“被盗的犁”。真相大白那天,地主跪地求饶,于谦盯着他说:“我这儿不是菜市场,别想着讨价还价。”当地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于青天”,但同僚们暗地里叫他“于阎王”——毕竟谁也不想被这尊“铁面神”抓住小辫子。

这时候的于谦,就像一块刚从矿里挖出来的生铁,带着棱角,透着寒光,还没学会官场的“圆融”。但他大概没想过,正是这份“不圆融”,会在二十多年后,成为支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脊梁。

第二章:敢跟权宦硬刚的“职场刺头”,坐牢也不忘怼人

正统年间的明朝官场,被一个太监搅成了一锅浑水——此人便是王振。这王公公仗着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童年玩伴”,把朝堂当成了自家后花园,大臣们见了他,要么点头哈腰,要么装聋作哑,唯独于谦,见了面连个笑脸都懒得给。

按当时的“职场规矩”,官员进京述职,总得给王振带点“见面礼”。别人不是送金银,就是送古玩,最次也得包个红包。于谦每次从河南、山西巡抚任上回京,行李里除了公文就是几件换洗衣裳。有人劝他:“于大人,哪怕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呢?比如河南的枣,山西的醋,意思意思也行啊。”于谦听完,抖了抖袖子,哈哈大笑:“我这袖子里,只有清风,够不够?”——后来那句“两袖清风”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

王振听说这事儿,气得把茶杯都摔了:“一个巡抚,敢不给我面子?真当我是摆设?”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由头,给于谦安了个“擅离职守”的罪名,扔进了大牢。

消息传开,河南、山西的百姓炸了锅。两地的乡绅带着数千村民,浩浩荡荡赶到北京城外请愿,连当地的藩王都上奏说:“于谦在任时,修了黄河大堤,办了粮仓,百姓没饿着,边境没乱过,这么好的官,不能说抓就抓啊!”王振本来想拿捏一下于谦,没想到弄出这么大动静,怕把事情闹大,只好灰溜溜地把于谦放了,还假惺惺地给了他个“大理寺少卿”的官做——相当于从地方官调回中央,看似升职,实则被架空。

于谦倒也不恼,该上班上班,该怼人怼人。有次朝堂讨论要不要给王振修“生祠”(活人纪念馆),大臣们纷纷附和,说“王公公劳苦功高,该修”,于谦突然站起来:“朝廷的钱,应该用在军饷和赈灾上,修个祠堂让百姓拜太监?我不同意。”话音刚落,整个朝堂鸦雀无声,王振的干儿子马顺想跳出来骂他,被于谦一个眼刀瞪了回去:“有本事你再说一遍?”马顺愣是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这于老头看着文弱,真急了能跟你拼命。

这段时间的于谦,就像职场里那种“业务能力强但情商为负”的骨干,领导想提拔他又怕他惹事,想开除他又离不了他。他自己倒活得通透,白天在朝堂上跟人吵得面红耳赤,晚上回家就写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就是他在这时候写的——与其说是写石灰,不如说是在写自己:任凭你怎么烧、怎么砸,我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谁也没想到,这场“职场拉锯战”很快会被一场惊天巨变打断。正统十四年,王振撺掇英宗御驾亲征瓦剌,于谦拼命反对:“陛下,瓦剌骑兵跟咱们玩的是游击战,您带着几十万大军去草原,粮草跟不上,指挥乱哄哄,这不是送人头吗?”可被王振灌了**汤的英宗,根本听不进去,还骂于谦:“你就是胆小!”结果,这一去,就闹出了明朝历史上最丢人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瓦剌大军直逼北京。

第三章:北京保卫战:临时cEo的“绝地反杀”操作

土木堡的败报传到北京那天,整个朝堂像被捅了的马蜂窝。大臣们哭的哭,闹的闹,有个叫徐有贞的翰林院编修,拿着天文望远镜装模作样看了半天,说:“我夜观天象,北京要完,不如咱们迁都南京吧!”这话一出,立马有人附和,眼看大明就要上演“南宋南迁2.0版”,于谦突然一拍桌子,声如洪钟:“谁再敢说迁都,就先斩了我!”

满朝文武瞬间安静。只见于谦往前走了三步,对着孙太后(英宗他妈)一拱手:“陛下被俘,是国难,但不是亡国!瓦剌想拿皇帝当筹码逼我们投降,门儿都没有!当务之急,是立太子为新君,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军队,死守北京!”

孙太后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旁边的吏部尚书王直赶紧点头:“于大人说得对!我们听他的!”于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明代宗),于谦则被火线任命为“兵部尚书”,成了大明王朝的“临时cEo”,手里握着保卫北京的全部权力。

可这权力背后,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京城里能打仗的士兵不到十万,还多半是老弱病残;粮仓里的粮食只够吃一个月;更要命的是,大臣们各怀鬼胎,有人偷偷给瓦剌送消息,有人天天盼着南迁,连新皇帝朱祁钰都哆哆嗦嗦地问于谦:“于大人,咱能守住吗?”

于谦的回答就四个字:“死磕到底。”

他的操作堪称“危机公关”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第一步,抓军权。他下了道命令:“所有军队,不管是京营的还是外地调来的,统一归我调配,谁敢抗命,当场砍头!”有个将领仗着是王振的旧部,不服管,于谦二话不说,让人把他绑到军营前,当着全体士兵的面斩了。这下没人敢炸刺了,军队纪律立马提了上来。

第二步,搞后勤。他让人把通州粮仓里的粮食全部运到北京,怕瓦剌抢,就发动百姓:“谁愿意运粮,运一石给一石的工钱,还管饭!”老百姓一听有这好事,推着独轮车就上了路,短短几天,几百万石粮食全运进了城,连瓦剌的探子都看傻了:“这于谦是会变戏法吗?”

第三步,布防线。北京有九个城门,于谦把最危险的德胜门留给自己,还下了个狠命令:“所有城门,战时一律上锁,将士们只能往前冲,谁往后退,后面的人可以直接开枪(当时是火铳)打死他!”这招叫“背城一战”,断了所有人的退路。

开战那天,瓦剌首领也先带着大军,耀武扬威地到了德胜门外,还把被俘的英宗朱祁镇绑在阵前,想逼明军投降。于谦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的皇帝哥哥,心里估计也不是滋味,但嘴上却喊:“将士们,瓦剌拿假皇帝骗咱们呢!真皇帝在咱们心里,杀!”

明军将士一听,士气大振。于谦早就安排了神机营(明朝的“炮兵部队”)在暗处埋伏,等瓦剌骑兵冲过来,火铳、火炮齐发,打得瓦剌人仰马翻。也先的弟弟孛罗,号称“草原第一勇士”,刚冲在前头,就被一炮轰成了渣渣。

打了五天五夜,瓦剌人愣是没攻破一个城门,反而损兵折将,连带着抢来的粮草都快吃完了。也先看着城楼上于谦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心里发怵:“这老小子是不是铁做的?怎么打都打不动?”最后只好带着残兵和朱祁镇,灰溜溜地回了草原。

北京保卫战赢了,于谦站在德胜门的城楼上,看着满地的狼藉,突然蹲下来,像个孩子一样哭了——他不是不累,只是不敢累。这时候的他,已经从那个“职场刺头”,变成了大明的“定海神针”,可他大概没想到,这根针,有一天会被自己人亲手拔掉。

第四章:当“救时宰相”遇上“职场宫斗”,耿直人注定输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成了大明朝最红的人。明代宗朱祁钰把他当成“再造父母”,大臣们见了他都客客气气,连街头卖菜的大妈都知道:“咱北京能保住,全靠于大人。”可于谦还是老样子,上班穿粗布衣服,下班回家种菜,有人劝他:“于大人,您现在是功臣了,该享受享受了。”他摇摇头:“国家刚缓过来,我哪有心思享受?”

但平静之下,暗流早已涌动。第一个不对劲的是朱祁钰。这哥们当皇帝当上了瘾,怕哥哥朱祁镇回来抢位置,就把他软禁在南宫,还派人把南宫的树都砍了,怕有人爬树给朱祁镇递消息。于谦觉得这样不太好,劝他:“陛下,毕竟是亲兄弟,别做得太绝。”朱祁钰嘴上答应,心里却犯了嘀咕:“于谦是不是跟我哥还有联系?”

更麻烦的是那些“失意派”。徐有贞当年因为提议迁都被于谦怼过,一直怀恨在心;石亨是个武将,北京保卫战中立了功,想给于谦的儿子安排个官做做,于谦却把他骂了一顿:“我儿子有本事自己考,靠关系算什么?”石亨觉得没面子,也恨上了于谦;还有太监曹吉祥,想跟于谦套近乎,被于谦一句“太监少管朝政”顶了回去,心里早就把于谦划入了“黑名单”。

这三个人凑到一起,就像职场上的“小团体”,天天琢磨着怎么扳倒于谦。他们发现,朱祁钰的儿子(太子)死了,朝堂上开始有人议论“该让朱祁镇的儿子当太子”,于是一个阴谋慢慢成型:趁朱祁钰病重,把朱祁镇从南宫接出来,重新扶上皇位,到时候再给于谦扣个“谋逆”的罪名,不就能一箭双雕了?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里,徐有贞、石亨带着一群士兵,偷偷摸摸来到南宫,砸开宫门,把睡得迷迷糊糊的朱祁镇架到了皇宫,第二天一早,对着上朝的大臣们喊:“老皇帝回来了,快磕头!”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朱祁镇重新当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旧臣”。徐有贞趴在地上哭:“陛下,您不知道,于谦当年可是想立别人当皇帝,没把您放在眼里啊!”石亨也跟着添油加醋:“是啊陛下,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就没真想救您回来!”

朱祁镇本来就对自己被软禁的事耿耿于怀,被这么一撺掇,火气就上来了。他让人把于谦抓起来,扔进大牢。审讯的时候,于谦看着那些捏造的“罪证”,只是冷笑:“我于谦是不是谋逆,天地良心,百姓知道,你们也知道,多说无益。”

有大臣想为于谦求情,说:“于谦可是保住北京的功臣啊!杀了他,百姓会骂的。”徐有贞在旁边阴恻恻地说:“不杀于谦,咱们这‘夺门之变’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呀。”朱祁镇一听,咬了咬牙:“斩!”

行刑那天,北京的百姓全涌到了刑场,哭着喊着“于大人冤枉”。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于谦却对他说:“动手吧,我死了,只要国家安稳,就值了。”他死的时候,家里被抄,除了几件旧衣服、一堆书,还有一个景泰蓝的花瓶——那是朱祁钰硬塞给他的,他一直没舍得用。抄家的士兵都看愣了:“这就是权倾朝野的于大人?比咱们老百姓还穷?”

第五章:历史欠他一个道歉,但百姓记得他的好

于谦死了,但故事还没完。他的冤屈,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据说他被斩的那天,北京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老百姓都说:“这是天在为于大人鸣不平啊!”

朱祁镇杀了于谦,心里其实也犯嘀咕。有天他跟一个老太监聊天,问:“你说,于谦当年真的想谋反吗?”老太监叹了口气:“陛下,您想想,要是于谦想谋反,北京那么多军队,他一声令下,谁能挡得住?可他到死都没动过一兵一卒,这叫谋反吗?”朱祁镇听了,半天没说话,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夺门之变”,根本就是徐有贞等人自导自演的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