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55章 李绩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55章 李绩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李绩:唐朝最会“躺赢”的战神,熬死四任皇帝的职场常青树

第一章:瓦岗寨的“创业合伙人”,差点被李密坑破产

隋朝末年的山东曹州,有个叫徐世积的年轻人,天天扛着锄头在地里转悠,却总盯着路过的商队发呆。这哥们家里是当地首富,却放着好日子不过,一门心思想“搞点大事业”。后来他听说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拉杆子起义,二话不说就带着自家的粮草、家丁和几百号农民,浩浩荡荡投奔而去,堪称“瓦岗寨最大天使投资人”。

那会儿瓦岗寨还只是个小作坊,翟让带着一群兄弟靠抢劫为生,徐世积一来就提建议:“抢老百姓没意思,要抢就抢隋炀帝的官船,又肥又安全!”翟让摸着后脑勺:“能行吗?”徐世积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我知道哪艘船装的是丝绸,哪艘船装的是粮食。”

果然,在徐世积的指挥下,瓦岗寨连续劫了几艘官船,一夜暴富,从“小作坊”升级成“大型集团”。徐世积也从“投资人”变成“首席战略官”,还改了个接地气的名字——徐茂公(这名字后来比本名还出名)。

可好景不长,李密来了。这位“前朝官二代”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硬是从翟让手里抢了瓦岗寨的控制权,还把徐世积当成“头号打压对象”。有次李密故意派徐世积去打洛阳,想借刀杀人,没想到徐世积不光没战死,还把洛阳外围搅得鸡犬不宁,缴获的粮草够瓦岗寨吃三年。

李密气得直咬牙,又想出个毒计:摆“鸿门宴”杀翟让,顺便除掉徐世积。那天徐世积刚踏进帐篷,就被李密的手下砍中脖子,鲜血喷了一地。他捂着脖子就往外跑,边跑边喊:“李密你个白眼狼!我投的钱还没回本呢!”

好在他命大,被亲信救了出来。伤好后,徐世积看着瓦岗寨的烂摊子,心里拔凉拔凉的:“这破公司没法待了,跳槽!”

第二章:跳槽唐朝当“高管”,李渊赐姓改名叫“李绩”

武德二年(619年),徐世积带着瓦岗寨的地盘和人马,打包归顺了唐朝,堪称“史上最划算的跳槽”。李渊听说后,高兴得差点从龙椅上跳下来——这可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带着整个“分公司”来投的大佬!

为了拉拢徐世积,李渊干了件空前绝后的事:赐他姓李,还给他改名叫“李世积”(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又改成李绩)。这相当于现在的老板不光给你股份,还让你跟他一个姓,待遇直接拉满。

可李绩偏不按常理出牌。别人跳槽后都忙着表忠心,他却拿着瓦岗寨的土地账本去找李渊:“陛下,这些地盘是我替瓦岗寨保管的,现在正式移交,您清点一下。”李渊看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城池、人口、粮草,愣了半天:“你就不想自己留着?”李绩一本正经:“我是来给大唐打工的,不是来当山大王的。”

这番操作把李渊彻底整服了,当场拍板:“封你为曹国公,以后河南、山东的地盘,你说了算!”

李绩在唐朝的第一份工作,是收拾旧主李密。李密后来叛唐被杀,李渊把他的脑袋送到李绩面前,想看看这“前朝员工”的反应。没想到李绩捧着李密的脑袋哭得死去活来,还上奏请求厚葬,理由是“毕竟是我前老板,不能让他死得太寒酸”。

李渊听说后,非但不生气,还夸他:“这小子重情义,靠得住!”其实李绩心里门儿清:哭给李渊看,是表忠诚;厚葬李密,是赚名声——职场生存的精髓,被他玩得明明白白。

第三章:李世民的“最佳拍档”,战场上的“气氛组组长”

李世民上台后,李绩成了“首席军事顾问”。这俩人配合默契,一个擅长冲锋陷阵,一个擅长运筹帷幄,堪称“唐朝版卧龙凤雏”。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讨伐突厥,李靖当主帅,李绩当副将。李靖带着精锐搞突袭,李绩则带着大部队慢悠悠地跟在后面,专捡漏网之鱼。有次颉利可汗的残部想从李绩防区逃跑,被他堵个正着。突厥人跪地求饶:“李将军放我们一条生路吧!”李绩笑眯眯地说:“放你们走也行,把抢我们大唐的东西留下就行。”结果突厥人不光留下了所有财物,连战马都被他“征用”了一半。

战后论功行赏,李靖成了“灭突厥第一人”,李绩却只得了个“二等功”。有人替他抱不平,他却乐呵呵地说:“李靖是主帅,功劳本来就该他最大,我跟着混口饭吃就行。”这话传到李世民耳朵里,心里更踏实了:“李绩这小子,不争功,会来事,是个好员工。”

李绩不光会打仗,还特别会活跃气氛。唐军行军途中枯燥乏味,他就给士兵们讲瓦岗寨的段子,比如李密当年如何被野狗追得满山跑;宿营时别人忙着休息,他带着炊事班研究新菜谱,把突厥人的羊奶做成奶酪,把野猪肉腌成腊肉,愣是让艰苦的军旅生活变成了“野外生存美食节目”。

有次李世民视察军营,见士兵们吃得红光满面,乐呵呵地问:“你们天天吃啥好东西?”士兵们异口同声:“李将军给我们做的‘行军套餐’,比家里的还香!”李世民看着李绩沾着油星的手,哈哈大笑:“你这哪是将军,分明是伙夫头!”

第四章:职场“老狐狸”的生存哲学,把李治忽悠得团团转

李世民晚年,接班人问题成了头疼事。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太张扬,最后只能立年幼的李治为太子。为了让李治坐稳皇位,李世民把李绩当成“托孤重臣”,却又怕他不服管,想出个“欲擒故纵”的损招。

某天李世民突然下旨:“李绩,你从宰相贬为叠州(今甘肃迭部)都督,明天就去上任!”满朝文武都惊呆了,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李绩却二话不说,当天就收拾行李出发,连家都没回。

李治偷偷问李世民:“父皇,您为啥要贬李绩?”李世民摸着他的头:“这老狐狸太聪明,我怕你镇不住他。现在贬他,你登基后再把他召回来,他肯定对你感恩戴德。”果然,李治刚即位,李绩就被召回长安,官复原职,还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唐朝权力核心人物。

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满朝文武都反对,尤其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老臣,天天在朝堂上哭哭啼啼,说武则天“出身低贱”“心术不正”。李治愁得睡不着觉,找李绩商量:“李爱卿,你看这事咋办?”

李绩摸着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这是您的家事,跟大臣们有啥关系?”就这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唐朝历史。李治一听,对啊!我立老婆,关你们屁事?当即拍板:“就立武则天为后!谁反对也没用!”

长孙无忌他们气得跳脚,指着李绩骂:“你个老狐狸,竟然帮武则天!”李绩笑眯眯地回怼:“我帮的是陛下,又不是皇后娘娘。再说了,陛下高兴,国家才能安定,不是吗?”气得长孙无忌差点当场中风。

后来武则天掌权,那些反对她的老臣几乎全被收拾了,唯独李绩安然无恙,还加官进爵,活到了七十七岁。有人说他“见风使舵”,李绩却理直气壮:“我保的是大唐江山,管他皇帝姓啥,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行。”

第五章:灭国专业户的“退休生活”,把药当零食吃

李绩这辈子,堪称“灭国专业户”:跟着李靖灭突厥,自己带队灭薛延陀,七十多岁时还挂帅出征,把高句丽给灭了,硬生生把朝鲜半岛纳入唐朝版图。唐高宗李治看着地图上新增的地盘,感慨道:“李爱卿,你这是要把周边国家全灭完才肯退休啊?”

李绩嘿嘿一笑:“陛下要是还需要,我再去打几仗也行,就当锻炼身体。”其实他心里早就盘算着退休生活了——不是养花遛鸟,而是研究“长生不老药”。

这老头对炼丹制药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堆满了各种药材,没事就自己捣鼓,今天把人参和灵芝放一起煮,明天把硫磺和水银混着炼,还总拉着太医讨论“如何延长寿命”。有次他炼出一炉“金丹”,自己先尝了一颗,结果拉了三天肚子,差点把老命搭上,还嘴硬:“这是排毒,正常反应。”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养生”的理解。别人养生是早睡早起,他偏要熬夜看兵书;别人忌口,他顿顿离不开肥肉和烈酒。有次李治派太医给他体检,太医摸着他的脉搏,纳闷道:“将军,您这身体……比年轻人还壮实,您到底咋保养的?”李绩呷了口酒,夹了块红烧肉:“哪有啥保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别瞎操心,比啥药都管用。”

退休后,李绩最大的乐趣是给年轻人讲“创业故事”。他见了谁都要吹嘘:“想当年我在瓦岗寨,带着几百人就敢劫隋炀帝的官船,那场面……”孙子徐敬业听得耳朵都起茧子,忍不住打断:“爷爷,您都说八百遍了。”李绩眼睛一瞪:“你懂啥?这是经验,以后说不定用得上!”

没想到还真被他说中了。后来武则天称帝,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还拿出李绩的画像当“精神图腾”。可惜这小子没学到爷爷的本事,折腾了三个月就兵败被杀。李绩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傻孙子!”

第六章:熬死四任皇帝的“职场传奇”,被武则天追着骂

总章二年(669年),李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李治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下令以皇帝的规格厚葬他,还把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排在第二十三位——看起来名次不高,但要知道,前面二十多位大多是早逝的功臣,像李绩这样熬到唐高宗时期还手握大权的,仅此一人。

李绩的一生,堪称“职场奇迹”:从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到瓦岗寨的核心成员,再到唐朝的开国功臣、托孤重臣,历经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任皇帝(算上武则天就是五任),始终屹立不倒,比“政坛常青树”还常青。

他的生存秘诀就三个字:不站队。别人忙着巴结这个、打压那个,他只管埋头干活;别人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他该打仗打仗,该退休退休;别人骂武则天“祸乱朝纲”,他乐呵呵地说“陛下家事”——这种“佛系”态度,反而让他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安全牌”。

不过李绩死后,日子并不太平。他的孙子徐敬业反武失败后,武则天气得下令:“挖了李绩的坟,把他的棺材劈了,剥夺他的赐姓,让他改回徐世积!”可怜这位生前风光无限的战神,死后还被折腾了一番。

但老百姓不买账。山东、河南一带的老百姓,偷偷给李绩建祠堂,逢年过节就去烧香,说他“活着保家卫国,死了能驱邪避灾”。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觉得武则天做得太过分,又下令恢复李绩的爵位和赐姓,重新安葬——这来回折腾,估计李绩在地下都得苦笑:“我都死了,还不让我安生。”

第七章:从“徐茂公”到“英国公”,被演义玩坏的真战神

在民间传说里,李绩(徐茂公)被塑造成一个身穿道袍、能掐会算的“半仙”,跟诸葛亮似的,动不动就“夜观天象”“锦囊妙计”。其实这都是后世文人瞎编的,真实的李绩根本不会算命,他的“神机妙算”,全靠这三样:

一是情报工作做得好。打高句丽前,他派了几百个探子混进朝鲜半岛,把当地的地形、气候、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连国王爱吃啥都知道,打仗时自然得心应手。

二是擅长“换位思考”。每次制定战术,他都先站在敌人的角度想:“如果我是对方主帅,会怎么应对?”琢磨透了再下命令,几乎没吃过亏。

三是懂得“借力打力”。灭薛延陀时,他不硬拼,而是联合周边的部落一起出兵,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打高句丽时,又拉拢新罗、百济当盟友,让他们当“炮灰”,唐军坐享其成。

这些实打实的本事,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法术”,也是挺无奈的。

李绩自己也知道老百姓喜欢瞎编他的故事。有次他听说有人把他写成“能呼风唤雨的神仙”,乐呵呵地对儿子说:“他们爱写就写吧,只要别把我写成奸臣就行。”

纵观李绩的一生,他不像李靖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房玄龄那样鞠躬尽瘁,更不像尉迟恭那样桀骜不驯。他就像一块海绵,能屈能伸,能吸收各种“水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却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对大唐的忠诚,对百姓的体恤,对同事的宽容。

他曾对人说:“我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会一点: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学不会的道理。

如果你去陕西礼泉的昭陵看看,会发现李绩的墓很特别,不是常见的圆形封土,而是仿照阴山、铁山、乌德鞬山的形状建造的——这是李世民特意赏赐的,用来纪念他平定突厥、薛延陀的功绩。墓前的石碑上刻着他的生平,洋洋洒洒几千字,却没提一句他的“职场智慧”。

但这又何妨?李绩早就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真正的智慧,不是写在碑上的文字,而是活在当下的通透。就像他晚年最爱喝的那杯酒,辛辣中带着回甘,品着品着,就能尝出人生的滋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