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是饿极了,树皮都能啃。企业要是穷疯了,啥法子都得想。SUDU到了2022年那个份上,啥“品牌调性”、啥“商业模式”、啥“线上赋能”,都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漂亮话。最实在的问题就一个:仓库里那堆衣服,怎么才能快点变成钱?
那会儿,线上电商,物流半死不活;线下门店,开门营业遥遥无期。我们像抱着一堆宝贝,困在孤岛上,眼看着存粮一天天见底。也就在这当口,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
那时候,不是小区都封着嘛,或者动不动就封。大伙儿出不了门,买菜买肉成了头等大事。我们小区业主群里,最活跃的不是物业通知,是各种“接龙”。今天这个团长组织团购蔬菜,明天那个团长团购水果,热闹得很。我老婆就天天盯着群,手指头划拉得飞快,生怕错过。
有一天晚上,我看着她第N次炫耀抢到的便宜鸡蛋,脑子里突然“叮”一下,像有个灯泡亮了!
哎?他们能团蔬菜水果,咱能不能……团衣服啊?
这念头一冒出来,我自己都乐了。这也太土了吧?咱们SUDU好歹是做过品牌、走过时装周的,现在要沦落到在业主群里跟大白菜一起抢生意了?
可转念一想,脸面值几个钱?活下去才硬道理!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啥?是仓库就在杭州!最大的需求是啥?是大家关在家里,没法逛街,但总得穿衣服吧?尤其是居家服、运动裤这种舒服的款式,需求说不定更大!物流瘫痪,但同城配送,想想办法,没准能搞通!
第二天一早,我立马召集核心团队开线上会。我把这想法一说,屏幕上静了几秒钟。能感觉到,大家的表情都有点古怪,估计跟我想法差不多:这路子,是不是太“掉价”了?
刘春宇先开口,语气带着怀疑:“汪哥,这能行吗?在买菜群里卖衣服?感觉不搭调啊。”
吴永浪也皱眉头:“咱们的品牌形象……”
我直接打断他们:“兄弟们!醒醒!现在还讲什么形象不形象?仓库是啥?是压着资金的库存!是能换钱的现货!形象能当饭吃吗?咱们现在要的是现金流,是活命!这法子土是土了点,但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我掰着手指头给他们分析:
“第一,精准。业主群里都是啥人?都是咱们周边小区的真实住户,就是咱们的潜在客户!精准投放,还不花钱!”
“第二,信任。群里都是邻居,有地理亲近感。团长推的东西,天生带点信任度,比网上瞎买靠谱。”
“第三,刚需。关家里久了,谁不想换件舒服的新衣服?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孩子长得快,衣服更替快。”
“第四,物流。同城配送,范围小,咱们自己想办法找闪送、跑腿,甚至员工顺路送,都有可能搞定!绕过瘫痪的全国物流!”
我这通分析,把大家从“品牌”的云端,拉回了“生存”的地面。云飞第一个反应过来:“对啊!仓库里的基础款T恤、卫衣、家居裤,质量好,价格实惠,说不定真有市场!总比堆在仓库里落灰强!”
周红梅也眼睛一亮:“客服压力也小!都是一个区域的,有问题沟通方便,退换也简单!”
思路一转,天地宽。说干就干!我们立刻成立了临时的“社区攻坚小组”,我亲自挂帅。打法很简单,就四个字:就地取材,土法炼钢。
第一步,找“据点”。让行政部的同事,把公司剩下这12个人住的小区全列出来。然后,每个人负责渗透进自己小区的业主群。有家的拖家带口,本来就是群成员;单身租房的小年轻,就想办法让房东拉进去,或者找小区朋友拉进去。咱们的“阵地”,就是这十来个业主群。
第二步,选“炮弹”。让云飞去仓库,把那些最基础、最不容易出错、性价比最高的款式挑出来。纯棉T恤、基础款卫衣、休闲裤,这些居家办公、小区遛弯最实用。定价直接打到地板价,清仓回血,不图赚钱,就图快。
第三步,封“团长”。这事儿,得有个牵头人。我们决定,不自封团长,那样太生硬。我们扮演“优质货源提供方”。让每个小区的员工,在群里找那些平时就活跃、有号召力的“天然团长”,私下联系,给他们一个“内部福利价”,请他们帮忙在群里发起接龙。成交后,给团长一定的提成或赠送衣服。这叫借力打力。
第四步,通“粮道”。这是最关键的。钟旭快速弄了个极简的接龙工具小程序,嵌入商品信息和收款码。客户在群里接龙,直接付款到公司账户。然后,我们根据接龙名单,统一从仓库发货。配送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距离公司仓库近的小区,员工下班电动车顺路送;远的,凑够一定单量,集中叫闪送;实在零散的,发动小区团长统一收货分发。虽然麻烦,但总算把“最后一公里”跑通了。
计划看起来挺美,真干起来,笑话百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