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手脚要协调,得靠神经和大脑传递信号。企业也一样。业务前端(电商、微商、线下店)好比是手和脚,扑腾得再欢,要是中间神经堵塞,大脑糊涂,那迟早得摔跟头,要么左手打右手,要么顺拐走路。
业务板块多了,手脚也多了。电商、微商、线下体验店,加上私域社群,好几条线并行。表面看,兵强马壮,热热闹闹。可我心里头,老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劲。就像指挥一个交响乐团,拉小提琴的、吹号的、敲鼓的,个个都是高手,但乐谱不统一,指挥棒跟不上,各吹各的调,听起来就不是个味儿。
最典型的,就是“数据打架”。开月度经营会,经常出现这种场面:
刘春宇拿着微商后台的数据,信誓旦旦:“汪总!根据数据反馈,这款国风卫衣绝对是爆款潜质,得让云飞快备料!”
云飞皱着眉头,打开网批系统:“不对啊,春宇。网批这边数据显示,这款卫衣在二三线市场的批发商那里反响平平,订货量不大。我要是按你说的备料,压库存了谁负责?”
吴永浪插话:“可我这边公众号后台看,这篇讲国风穿搭的文章阅读量超高,评论区都在问这件卫衣!”
南希更头疼:“财务对账才要命!微商的款走微信支付,网批的款走对公账户,淘宝店又是支付宝,线下店是现金和POS机。月底对账,财务部得加班好几天,还容易出错。想算清楚一个客户总共在咱们这儿花了多少钱,比登天还难!”
钟旭的技术团队,更是疲于奔命。电商一套系统,微商一套系统,线下店一套POS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格式都不一样。想打通?接口对不上,数据导不出来,或者导出来一堆乱码。业务部门想要个跨渠道的用户画像,技术部就得当“人肉交换机”,手动整理数据,效率低还容易错。
我感觉,公司像个身体在快速长大,但血管(数据流)和神经(信息流)却没跟上,有点“巨人症”的前兆了。再这么下去,规模越大,内耗越严重,决策全靠猜,迟早得出大问题。
我把钟旭叫到办公室,他头发都快被这些问题薅秃了。我没跟他绕弯子,直接指着电脑上几个各自为政的系统界面说:“钟旭,咱们这身体,四肢发达,但经脉不通,有点半身不遂的迹象了。得做个大手术,打通任督二脉!”
钟旭推了推眼镜,眼神疲惫但闪着光:“汪总,您是说……建数据中台?”
“对!就是中台!”我一拍桌子,“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咱们得建个‘数字大脑’,建个‘中央厨房’!把所有业务线的数据,像面粉、蔬菜、肉一样,集中到一个大厨房里,洗干净、切好、配好菜。前台业务部门,不管是做电商包子还是微商饺子,需要什么馅儿,直接来厨房取,又快又标准!不能再让每个部门自己垒灶台、自己种菜了!”
钟旭一听,兴奋了,但随即面露难色:“汪总,这想法太好了!我早就想干!可这是个大工程,投入巨大,而且……而且会动到现有流程,阻力肯定小不了。”
我知道他的顾虑。建中台,意味着要把各部门视若命根子的数据权限收上来,意味着工作习惯要改变,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的回报。肯定有人不乐意,觉得是技术部在“夺权”,或者觉得是“瞎折腾”。
但我态度坚决:“困难我知道!但这事关公司未来还能不能高效地跑下去,必须干!阻力我来顶!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的任务,就是给我把这个‘中央厨房’建起来,要保证食材(数据)新鲜、流程顺畅、出菜要快!”
我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部门负责人开会,没商量,是“宣贯”。
会上,我画了张图:下面画了几个互不相连的圆圈,代表电商、微商、线下等业务。上面画了一个大云朵,标上“技术中台”。
“兄弟们,”我开门见山,“从今天起,咱们要启动公司有史以来最重磅的一个技术项目——打造属于我们SUDU的‘技术中台’!”
下面一片安静,有人迷茫,有人皱眉。
我继续解释:“说人话就是,以前咱们各个部门,像几个独立的小家庭,自己记自己的小账本,吃自己的小灶。结果呢?想串个门借点东西都费劲,想算算整个大家族的总收入,得把几个账本摊开算半天,还算不明白。”
“中台是啥?就是咱们给整个SUDU家族,盖一个大食堂,设一个总账房!以后,所有业务产生的数据——用户信息、订单记录、商品信息、钱款流水——全部统一交到‘总账房’(数据中台)来记账、整理。‘大食堂’(业务中台)则根据这些统一的‘食材’(数据服务),快速给各个业务部门‘做菜’,比如提供用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补货这些服务。”
我看着大家:“这么干,好处是啥?第一,数出一门,心里有底。以后我说要看一个客户的全貌,总账房瞬间就能告诉我,他在网批、微商、线下店分别买过啥,花了多少钱,喜欢什么风格。决策再也不用拍脑袋!第二,高效协同,力出一孔。春宇你想搞个跨渠道的营销活动,不用再求爷爷告奶奶找各个部门要数据了,直接去‘大食堂’点菜,它给你配好!第三,快速创新,船小好调头。以后想开发个新业务,比如搞个跨境电商,不用再从零搭系统,直接调用中台的能力,像搭积木一样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