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钱了,找你借钱的人就少了;可企业赚钱了,想给你送钱的主儿,反倒乌泱乌泱地来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拧巴,但就是这么个理儿。SUDU发展到2016年底,账上现金流健康,微商和电商两条腿走路越来越稳当,在杭州服装圈里也算小有名气了。这就像你家院子里的果树,刚开始结果子,自己还没吃上几口,四面八方的眼睛就都盯上了,有想合伙的,有想包销的,更有甚者,直接拎着钱箱子过来,想连树带果子一块儿买走。
2016年入冬后,杭州的湿冷还没浸到骨头缝里,投资机构的热情却先一步“**辣”地找上门了。先是托朋友递话,后来是邮件约谈,再后来,几家在长三角颇有名气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直接就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办公室。
电话那头,声音都倍儿好听,一口一个“汪总”,语气诚恳,分析到位。核心意思就一个:“SUDU模式好,团队强,数据靓,我们非常看好!现在正是乘风破浪、快速扩张的好时机,我们愿意注入资金,助力汪总您和团队,把SUDU迅速打造成全国性的标杆企业!”
话说得漂亮,条件听起来也诱人。A机构说可以投数千万,帮我们猛砸广告,抢占全国市场;B机构承诺引入高端人才资源,助我们布局北上广深;C机构甚至暗示,可以对接后续的上市通道……
刚开始接到这种电话,心里头没点小激动,那是假的。毕竟,以前都是咱们求着银行贷点款,现在居然有人主动捧着大把的钱想塞给你,这感觉,有点像穷小子突然被富家女看上了,虚荣心多少有点满足。而且,团队里有些年轻人,一听“风投”俩字,眼睛都放光,觉得公司要被“资本加持”了,马上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我这人,可能是在银行待过,对钱这东西,天生有点警惕。尤其是“别人”的钱,拿起来烫不烫手,得掂量清楚。我没立刻答应任何一家,只说“感谢厚爱,容我们团队内部仔细研究一下”。放下电话,我泡了壶浓茶,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心里头跟外面的天气一样,有点阴晴不定。
资本这玩意儿,像啥?像给一辆正在爬坡的车,猛地加装了一个大功率的涡轮增压器。油门一脚下去,推背感十足,车速瞬间能飙上去,感觉爽翻了。但问题是,你这车的底盘、刹车、方向盘,跟不跟得上?路况允不允许你这么飙?更关键的是,这涡轮增压器装上去,可不是白装的,它是有条件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车的方向盘,可能就得让出去一部分了。
我把几家投资机构的意向和初步条件,在核心班子会上摊开了讲。果不其然,会场立马炸了锅,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
“激进派”以刘春宇为代表,小伙子年轻,有冲劲,一听资本要进来,兴奋得直搓手:“汪总!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有了钱,咱们可以立马招兵买马,把‘微商正规军’的旗子插遍全国!广告可以铺天盖地地打,把那些野路子品牌全干趴下!咱们可以快速复制模式,占领市场,成为行业寡头!机不可失啊!”
“稳健派”以云飞、南希为核心,老成持重。云飞皱着眉头:“汪哥,资本是猛药,药效猛,副作用也大。他们投钱,是要回报的,而且是要快速、高额的回报。到时候,他们会不会逼着咱们拼命冲规模、冲流水,甚至搞些歪门邪道?咱们这供应链,经得起这么折腾吗?产品质量还要不要了?” 南希更直接,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一算:“汪总,按他们给的估值,咱们要出让不少股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大事小事,不是咱们几个人说了算了,得看投资人脸色。赚的钱,也得分出去一大块。”
“内容派”的吴永浪则有点矛盾:“有钱当然是好事,能做更精良的内容,搞更大规模的推广。但我怕的是,资本进来后,会不会为了数据好看,逼着我们内容变得急功近利,丢了现在的调性?”
“设计灵魂”林夕的担忧更感性:“我就怕到时候,开会坐一屋子不认识的投资人,对着我们的设计指手画脚,说‘这个不够爆款’、‘那个不够商业化’,那我还怎么搞创作?”
大家吵得面红耳赤,都有道理。我听着,没打断,心里那个天平,却随着他们的争论,慢慢倾斜了。
我问了几个关键问题,与其说是问大家,不如说是问自己:
第一,咱们现在,真的缺钱到活不下去吗?显然不是。网批业务稳定现金流,微商业务已盈利,和光大银行的合作也很顺畅。我们融资,不是为了“求生”,而是为了“求快”。但这个“快”,真的对我们有利吗?
第二,SUDU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钱能快速堆出来的吗?是我们的供应链把控、产品设计能力、社群运营的细腻功夫,还有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这帮靠谱的兄弟和信任我们的客户。这些东西,就像老火慢炖的汤,资本大火猛烧,能烧出这个味儿吗?别最后催生出个“虚胖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