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服装品牌主理人 > 第137章 团队膨胀的烦恼

服装品牌主理人 第137章 团队膨胀的烦恼

作者:汪小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8 09:21:41

人少的时候,管理公司跟打理自己家小厨房差不多。锅碗瓢盆在哪,油盐酱醋剩多少,心里门儿清。炒菜时喊一嗓子“盐没了”,立马就有人递上来。大家围着一口锅吃饭,谁口味重谁口味淡,都清楚,其乐融融。

可哪天要是突然开了个饭店,厨房大了,厨师帮工多了,客人点菜花样百出,你再靠喊嗓子试试?准乱套!盐放没放重了,火候谁看着,上菜顺序咋排,非打起来不可。

咱们SUdU的微商事业部,就正好撞上了这个坎儿。从最开始我、刘春宇、周红梅、吴永浪、钟旭、李辉六条枪,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脑袋凑脑袋地干活;发展到后来几十号人,坐满了四季青五楼小半个楼层。业务分工也越来越细:有了专门的内容组、运营组、客服组、设计支持组、技术组、订单处理组。看起来兵强马壮,一派繁荣。

可这繁荣底下,暗流开始涌动。最先感觉不对劲的,是刘春宇。

这小子以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现在被提拔成微商事业部负责人,管着几十号人,开始有点焦头烂额。他跑来跟我倒苦水,例子举得活灵活现:

“汪总,没法干了!昨天内容组小张做了个活动方案,觉得挺好,直接让设计组小王出海报。小王手头活多,排期得等两天。小张等不及,跑去催,两人就在工位上呛呛起来了。小张说‘活动不等人’,小王说‘得按规矩排队’。最后闹到我这儿,我咋判?手心手背都是肉!”

“还有,新来的那几个客服,培训了俩星期,简单问题能处理,一遇到复杂的,还是抓瞎。得靠周红梅手把手教,红梅自己还有一摊子事,累得够呛。新人觉得自己成长慢,老人觉得是拖累。”

“最头疼的是绩效考核。干好干坏,咋衡量?现在基本是靠感觉,我觉得谁辛苦,月底红包就给大点。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有人心里肯定不服气,觉得我偏心。”

春宇说的这些,我也有体会。现在走进大办公室,感觉气氛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大家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现在隐隐约约有了点“部门墙”的意思。开会时,各自汇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协作的事儿,能推就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信息传递也慢了,有时候我这个当老板的,都是从别人嘴里听说某个项目卡壳了,才知道出了情况。

这感觉,就像一辆车,零件多了,马力大了,但传动系统还是老牛拉破车的那套,齿轮咔咔响,跑起来一窜一窜的,不仅快不了,还有散架的风险。

我知道,这不是谁的错。这是企业长大的必然阶段。感情管理,管十几个人是上限;再往上,就必须靠制度管理了。再这么“江湖义气”下去,效率低下是小事,内部矛盾激化,人才流失,那才是致命的。

我把刘春宇、周红梅、吴永浪这几个核心骨干叫到一块儿,开了个闭门会。我没批评任何人,开门见山就说:“兄弟们,咱们摊子大了,以前那套‘大哥带小弟’的管理法子,不灵了。这不是大家不努力,是游戏规则该升级了。咱们得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了。”

我看向刘春宇:“春宇,你这个事业部总经理,不能光当救火队长了。你得牵头,给我搞一套‘微商事业部管理基本法’出来!”

刘春宇有点懵:“汪总,咋搞?我没弄过啊!”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给他打气,“道理是相通的!就从最基础的开始搞!”

我给他画了几条道道:

第一,先把“地盘”划清楚。“你回去,把现在这几十号人,按职能清清楚楚地分成几个部门,比如内容营销部、代理运营部、客服部、技术支持部。每个部门,明确一个负责人,权力和责任一起给。以后,部门内部的事,负责人说了算;跨部门的事,你们几个负责人开会协商。不能再一锅粥了!”

第二,把“活儿”说明白。“每个岗位,是干啥的?负责哪一摊?要达到什么标准?你给我弄出岗位职责说明书来,白纸黑字写清楚。让新人一看就知道自己该干啥,让考核的时候有依据。别让员工猜谜语!”

第三,把“干得好坏”的量尺做出来。“不能光凭感觉发奖金。得有关键绩效指标,就是KpI。比如内容组,看阅读量、转化率;客服组,看响应速度、满意度。数据说话,公平公正。”

第四,把“新兵”训练体系建起来。“红梅,你负责弄个新员工入职培训手册。从公司文化、产品知识、系统操作到服务标准,形成标准化流程。来了新人,按手册培训,快速上岗,不能总靠老师傅带,效率太低。”

第五,把“通气会”制度固定下来。“每周一早上,开部门负责人例会,每人十分钟,说说上周干了啥,这周计划干啥,需要啥支持。信息透明,避免扯皮。每月开一次全体员工大会,我来讲讲公司形势,统一思想。”

这套方案一提出来,阻力比我想象的大。首先是几个创业初期的老员工,不适应。觉得条条框框太多,不自由,束缚手脚。有个跟着春宇干起来的内容组长,直接拍桌子:“春宇哥!以前咱们有啥想法,沟通一下立马就干!现在倒好,写方案、等审批、跨部门协调,磨叽半天!效率呢?”

甚至周红梅也有点嘀咕:“汪总,搞KpI,会不会让大家变得只盯着数据,不顾客户感受了?”

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从“人治”到“法治”,肯定有个阵痛期。但我心里清楚,这道坎必须过。我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没讲大道理,就讲了个修自行车的故事:

“咱们现在,就像个修自行车的小摊,发展成了汽车4S店。以前修自行车,师傅带个徒弟,眼到手到,全靠经验。现在修汽车,不行了!你得有接车员、诊断师、机修工、油漆工,各管一摊。必须要有接车单、维修流程、质检标准。不然,你让机修工去喷漆,非把车搞砸不可!制度不是不相信大家,是为了让咱们几十号人,能像一个人一样高效配合,干更大的事!”

我态度坚决:“制度必须推行!不适应可以提,咱们一起优化,但不能不执行!小公司可以讲感情,公司做大必须讲制度!这是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最大的负责!”

推行初期,确实混乱了一阵子。表格多了,会议多了,流程长了。有人抱怨,有人阳奉阴违。但我让刘春宇咬着牙推进,我亲自盯。三个月后,效果慢慢显现了:

新员工入职,拿着手册培训一周,基本能独立上岗,周红梅轻松多了。

部门职责清了,扯皮的事少了。跨部门协作,按流程走,虽然慢点,但责任清晰,结果可控。

KpI考核,让干得好的人拿到了应得的报酬,混日子的人感受到了压力,团队风气为之一新。

周例会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信息畅通了,很多小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解决了。

办公室里的氛围,从一种略带混乱的“热情”,转向了一种有序的“专注”。虽然少了点最初的“江湖气”,但多了份现代企业的“职业感”。我知道,SUdU的微商团队,算是勉强过了管理上的“青春期叛逆”,开始走向成熟。

企业管理的进化,就像人穿衣服。小时候穿件汗衫就能跑,长大了就得穿合身的西装,不然行动不便,也不成体统。制度,就是企业长大后那套合身的“西装”,约束是为了更高效地行动。

管理升级,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创业功臣。他们习惯了过去灵活的方式,对条条框框本能排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内伤。关键是老板要坚定,同时做好沟通,让大家明白制度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公平和效率,是为了把蛋糕做得更大。

从靠“兄弟情”到靠“制度管”,是企业从草莽走向正规的标志性一步。这一步走稳了,才能支撑起未来更大的梦想。虽然过程痛苦,但这学费,省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