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先生带着愠色离去,那扇黑漆木门隔断了外间的寒风,也仿佛将方才那场关于仕途选择的激烈争论暂时封存。堂屋内,炭火依旧在暖锅下噼啪作响,奶白色的鱼汤兀自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鲜香,只是方才还其乐融融的气氛,已然冷却了不少。
沈清漪默默收拾着碗筷,动作轻缓,眉宇间笼着一层淡淡的忧虑。她虽不全懂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却清晰地感受到那位一向和蔼的陈老先生,在听到夫君想进入“司礼监”时,是何等的震惊与反对。那“阉宦之流”、“自甘堕落”、“清誉尽毁”的字眼,如同沉重的石子投入她心湖,激起不安的涟漪。
谢珩静坐一旁,目光落在跳跃的炭火上,神色平静无波。陈老先生的反应,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通过正统文臣的举荐或认可进入司礼监,此路看来已近乎断绝。那些清流士大夫,将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视内官为浊流,绝难容忍一个翰林清流自请投身其中。他需要另辟蹊径,一条更隐秘、更不引人注目的路。
“夫君……”沈清漪收拾停当,走到他身边坐下,小手轻轻覆上他放在膝上的手背,声音带着一丝怯生生的试探,“那位老先生……好像很生气。你……你真的非要去那个司礼监不可吗?是不是……很危险?”她不懂什么清流浊流,只知道让陈老先生那般动怒的地方,定然不是好去处。
谢珩回过神,反手握住她微凉的手,感受到她的担忧,语气放缓,安抚道:“莫怕。陈老先生是爱护我,才出言告诫。至于司礼监……”他略一沉吟,觉得有些事或许可以让她知道一些,便斟酌着道,“我并非贪图权势,而是为了……查阅一些极为重要的典籍。”
他引导着她的思绪:“还记得前几日我与你提过的《永乐大典》吗?”
沈清漪点了点头:“记得,夫君说那是前朝编修的,囊括了天下万书的大部头。”
“正是。”谢珩目光微凝,“这部大典,正本便珍藏于宫中的文渊阁。而司礼监,因其职责涉及宫廷礼仪、文书档案,是与文渊阁往来最为密切的衙门之一。若能进入司礼监,便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查阅、甚至管理这部大典的环节。”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最终目的,只强调了“查阅”二字。
沈清漪似懂非懂,但她抓住了关键:“所以,夫君想去那个司礼监,是为了能看那部很大的书?”
“可以这么理解。”谢珩颔首。
沈清漪蹙着眉尖,努力地思考着。她想起在柳溪村时,想看看里正家收藏的那几本农书都难如登天,更别提夫君想看的还是藏在皇宫里的、天下最大的书。她不懂得那些衙门之间的壁垒,只是凭着最朴素的认知,喃喃道:“可是……那书既然在宫里,除了那个司礼监,难道就没有别的法子能看到吗?比如……比如像夫君现在在翰林院,不也是整理书籍吗?翰林院不能去看吗?或者……等夫君将来官做得再大些,像陈老先生那样,是不是就能请皇帝陛下准许去看一看了?”
她的话语杂乱无章,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微弱却清晰的闪电,瞬间照亮了谢珩脑海中某个被忽略的角落!
翰林院!续修典籍!
是了!他怎么忽略了这一点!《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时至嘉靖朝,已过百余年。其间朝代更迭,典籍散佚,新着涌现,朝廷未尝没有续修、补纂之心!即便不是大规模重修,以整理前代典籍、编纂当朝史书、乃至为经筵日讲准备教材的名义,向皇帝上书,请求调阅、参考《永乐大典》中的相关部分,这完全是合乎规制,且更能被文臣集团接受的理由!
比起冒险投身于敏感的内廷衙门,以翰林官的身份,打着“稽古右文”、“弘扬圣学”的旗号,参与甚至主持某项与《永乐大典》相关的编修项目,岂不是一条更光明正大、更不易引人疑心的途径?虽然过程可能依旧漫长,需要等待时机,需要积累资历和声望,但至少,方向是明确的,风险是可控的!
“清漪!”谢珩眼中骤然迸发出明亮的光彩,他猛地转身,双手握住沈清漪的肩膀,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惊喜与激动,“你说得对!说得太对了!翰林院……续修典籍……此路可通!”
沈清漪被他突如其来的激动吓了一跳,睁大了眼睛,茫然地看着他:“我……我说什么了?”
“你提醒了我另一条路!”谢珩看着她懵懂的样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荡与感激。这个看似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子,却总能在他陷入思维困局时,用她最纯粹的视角,为他拨开迷雾。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手臂一揽,将她紧紧地、紧紧地拥入怀中。
沈清漪猝不及防地撞入他坚实的胸膛,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清冽干净的气息,脸颊瞬间绯红。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胸腔里传来的、不同于往常平稳的、略快的心跳,以及那怀抱中传来的、不容置疑的力度与热意。虽然不明白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让他如此高兴,但能帮到他,能让他如此开怀,她心中便像浸了蜜糖一般,甜丝丝的。她顺从地依偎在他怀里,小手轻轻回抱住他的腰身,将发烫的脸颊埋在他衣襟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