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所选“通衢宝阁”的址,确显其眼光毒辣。位于忘川地势略高的一处平缓坡地,背倚青翠竹林,隔绝喧嚣,面朝忘川主街与粼粼河水,汇聚人气财气。谢珩以忘川使君之尊,亲自协调,调动仙工力士,督建宝阁。范蠡则凭借其不知以何种方式留存或重新聚敛的雄厚财力,以及那能将顽石说开花的舌灿莲花,从各方搜罗奇珍异材。
建造过程,仙家手段非凡俗可比。地基以蕴含厚土之精的“玄黄石”熔铸,墙体采用能自行吞吐灵机的“蕴灵青玉”,梁柱是来自西方庚金之地的“龙纹铁木”,坚不可摧。范蠡更是不知从何处弄来了几箱“七彩琉璃瓦”,阳光下折射梦幻光华,成为忘川一景。谢珩引动忘川本源灵韵,辅以仙诀,不过三五日,一座三层高、飞檐如翼、雕栏玉砌,既显富丽堂皇又不失仙家气度的宝阁便巍然矗立。
至于货物筹备,更见范蠡手段通天。他似乎早已打通了某些连接阳世特定节点乃至其他奇异位面的隐秘渠道。开张前夕,各类奇珍便通过微型的空间阵法,络绎不绝地送入宝阁那施加了扩容仙术的库房。有商周的青铜礼器,铭文古朴,承载着王朝气运;有战国的错金嵌玉带钩,巧夺天工;有西域进贡的夜光璧、波斯飞毯;有南海深处的定魂珠、万年血珊瑚;更有诸多前朝书画真迹、孤本秘籍;以及对修行大有裨益的灵草仙葩、奇矿异铁。真正是包罗万有,琳琅满目,将华夏数千载文明积淀的精华,跨越时空,汇聚于此阁之中,宝光氤氲,灵气沛然。
吉日良辰,“通衢宝阁”正式开张!范蠡亲自点燃了特制的“九霄雷鸣符”,声震忘川。朱漆大门缓缓开启,内中珍宝光华与馥郁异香扑面而来,瞬间吸引了众多名士的目光。
率先踱步而来的,是汉高祖刘邦。他依旧是那副带着几分市井痞气却又洞明世事的模样,双手拢在袖中,溜溜达达走进宝阁,眼睛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扫过,啧啧称奇:“好个范蠡!真会折腾!这架势,比俺当年进咸阳宫看嬴政老儿的家当还热闹!”他随手拿起一尊看似不起眼的灰陶小罐,在手里掂量着,对笑容满面迎上来的范蠡说道,“范财神,这腌菜坛子咋卖?看着挺结实,俺拿回去泡泡菜。能不能记账?等俺哪天手头宽裕了,用‘忘川通宝’还你?”言语间,是他一贯的混不吝与试探。
范蠡脸上笑容不变,眼神却精光一闪,呵呵笑道:“高祖陛下好眼力!此罐非是凡物,乃上古先民祭祀所用‘五谷蕴灵瓮’,置于厨下,可使寻常米粮亦带几分灵蕴,久食强身健体。陛下若喜欢,原价需三百通宝,今日开张,讨个彩头,便算您二百八十八通宝,图个吉利,如何?这记账嘛……”他面露难色,却又话锋一转,“若是陛下开口,自然可以,只是小店本小利微,还需立个契约为凭,利钱就按忘川最低的月息半成算,您看?”一番话,既捧了对方,点了宝物真实价值,又守住了商贾底线,还顺势推销了“分期付款”的业务。
刘邦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指着范蠡:“好你个范蠡,真是半点亏不肯吃!成!二百八十八就二百八十八!记账就记账!利钱就利钱!这坛子,俺要了!”他爽快地(看似)应下,心中却暗道这陶朱公果然名不虚传,精明似鬼。
接着,苏轼与李清照相继而至。苏轼一进门,鼻翼微动,便直奔那处陈列着各地灵酒仙酿的区域,尤其对一坛以忘川源头活水、辅以百种灵果酿造的“千秋醉”垂涎不已,连呼:“此酒只应忘川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范老板,快快与我打上三斤!多少通宝?尽管说来!”迫不及待地就要掏钱。
范蠡笑眯眯地取出一个精致的玉壶:“苏学士果然是懂酒之人!这‘千秋醉’采集忘川四季灵韵,一载方得十坛,今日开张,特惠价,一斤只需五十通宝。三斤便是一百五十通宝。此外,购酒三斤以上,赠送小店特制‘醒神玉壶’一只,可保酒味不失,灵韵长存。”一番话说得苏轼心花怒放,觉得占了便宜,痛快付账。
而李清照则径自走向那清雅静谧的文玩古籍区。她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册据说源自南唐后宫的词稿残卷,指尖轻抚过那娟秀而略带哀婉的字迹,眼中流露出痴迷与感同身受的哀愁,低声吟哦着断章残句。良久,她轻叹一声,对范蠡道:“范先生,此残卷与那方李廷珪墨,需多少通宝?”她指的是旁边一方黝黑发亮、隐隐有松香传来的古墨。
范蠡察言观色,已知其心意,叹息道:“易安居士慧眼。此词稿乃千古遗韵,李墨亦是人间绝品。二者若以通宝论价,恐玷污了其文华价值。不若……以物易物如何?听闻居士有《金石录后序》亲笔手稿一部,文采斐然,情真意切,若能以此相易,范某愿再奉上这卷北宋初年的《花间集》孤本作为添头。”他深知李清照珍视自身着作,更看重文人间的交流,此提议可谓投其所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