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的时光,在名士们的诗酒唱和、切磋研习中,如忘川河水般平静流淌。然而这一日,九泉之井所在的玄黑广场,却再次被打破了恒久的静谧。
并非寻常名士降临时的幽蓝星辉,这一次,井口喷薄而出的,是璀璨夺目的金紫光华!龙吟凤哕之声清晰可闻,只见一道威严尊贵的金色龙形气运与一道华美绚烂的紫色凤凰虚影,相互缠绕,围绕着缓缓旋转的井口盘旋飞舞,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将整个广场映照得如同神迹降临之所。这般异象,虽不及始皇驾临忘川的那一次,却也引得远处金戈馆的操练声都为之一滞,不少名士驻足遥望。
谢珩感知到这股非同寻常的磅礴气息,立刻放下手中事务,瞬息间便已至井畔。他神情凝重地望着那龙凤交汇的奇景,心中已然有了猜测。能引动如此气运异象,身负龙凤呈祥之兆,其身份,呼之欲出。
光华渐敛,龙凤虚影长吟一声,最终化作点点金紫光粒,融入井口那道逐渐凝实的身影之中。
来人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帝王冠冕,然而那身姿却并非男子,而是一位女子。她面容端庄威仪,眉宇间既有帝王的睥睨之气,又隐含着一丝属于女性的深邃与刚毅。岁月似乎并未在她面容上留下太多痕迹,唯有那双凤目之中,沉淀着执掌天下、历经波澜的沧桑与智慧。她立于井畔,目光平静地扫过周围陌生的景象,最终落在了唯一在此等候的谢珩身上,眼神锐利如刀,带着审视。
谢珩上前一步,神色如常,拱手一礼,语气平和:“恭迎陛下驾临忘川。” 随即,他如同对待每一位初临此地的名士一般,取出了光华流转的《风华录》与那支灵光凝聚的笔,双手呈上,“既至此超脱之地,便请陛下在此录名,灵识与此地相连,方可安驻。”
那女帝目光落在风华录上,又深深看了谢珩一眼,并未多言,伸出保养得宜、却隐含力量的手,接过了光笔。她并未使用谢珩提供的笔,而是手腕一翻,不知从何处取出一支通体紫色、笔毫饱满、隐隐有龙纹缭绕的狼毫笔。此笔一出,竟自带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帝王威压。她悬腕运笔,在那空白页上,以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的笔势,郑重写下三字——
武则天。
正是那位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得到正统承认的女皇帝,武则天!
笔落,光华大盛,卷册之上,一位身着龙袍、头戴帝冕、眉目含威、气场足以令众生俯首的女皇形象,傲然浮现,其光芒之盛,几乎能与之前的嬴政、刘彻等人分庭抗礼。
就在武则天放下御笔,谢珩正准备开口介绍忘川之时,九泉之井竟再生异变!井口幽蓝星辉再次剧烈波动,虽无龙凤异象,却带着一股沉稳刚正、明察秋毫的气息。光芒闪过,又一道身影显现出来。
此人身着唐朝紫色官袍,头戴进贤冠,面容刚毅正直,眉宇间带着忧国忧民之色,手中还持着一枚象征官员身份的象牙笏板。他甫一现身,眼神尚有些迷茫,但当他目光扫过前方,看到那位身着龙袍、凤仪天下的武则天时,浑身猛地一震,脸上瞬间露出无比惊愕与恭敬的神色,几乎是本能地,立刻整理袍袖,趋步上前,对着武则天深深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大礼,声音带着激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臣……狄仁杰,拜见陛下!”
来人正是那位在民间传说中以断案如神、明察秋毫着称,在历史上亦是一代名相、辅佐武则天的社稷重臣——狄仁杰!
谢珩见状,心中了然。这君臣二人,竟前后脚降临忘川,倒也是难得的缘分。他上前一步,温言道:“狄公请起。此地乃是忘川,超脱轮回,前尘已了,不必行此大礼。”说着,虚扶了一下。
狄仁杰这才直起身,但目光依旧恭敬地垂视地面,不敢直视武则天。他显然还未完全从觐见“陛下”的状态中调整过来。
武则天看着这位昔日倚为臂膀、敢言直谏的臣子,威严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欣慰,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童音由远及近。
“是谁来了?好漂亮的光!”只见变成女童模样的太平公主,蹦蹦跳跳地跑来,身后跟着同样是小姑娘模样的上官婉儿。她们显然是被刚才的龙凤异象吸引来的。
然而,当太平公主的目光触及到那个身着龙袍的熟悉身影时,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脚步也钉在了原地。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原本的天真烂漫被一种混合着敬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害怕所取代。她下意识地就往后退了半步,小手攥紧了自己的衣角。在这个能管束她、让她不敢胡来的母亲面前,即便是孩童心性,那份源自血脉与过往的敬畏也瞬间苏醒。谢珩揉了揉眉,太平公主来到忘川后就经常闯祸,经常有名士反映问题,谢珩让上官婉儿看着她,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如今武则天来了,想来他能够轻松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