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22章 帝王之心

撰鼎记 第22章 帝王之心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崇祯六年六月初八,泉州城内外张灯结彩。一纸明黄诏书贴在市舶司衙门前,引得百姓纷纷驻足。诏书上以遒劲笔力书写着皇帝对参战将士的嘉奖:此战所有缴获,除特殊军械外,尽数赏赐参战官兵。诏书末尾,还特别注明此令颁行沿海各卫所,务使三军将士皆知朕意。

行辕内,郑芝龙望着刚刚接到的诏书副本,心中五味杂陈。皇帝这一手,既收买了军心,又让他这个主帅无法从中渔利。正思忖间,内侍来传,陛下召见。

郑芝龙卸去甲胄,换上一品武官朝服,恭敬入内觐见。尽管战功赫赫,但在这位深不可测的年轻天子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敬畏。

朱由检端坐于上,神色平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首先颁布了嘉奖令:“郑卿此战,一举荡平积年巨寇,功在千秋。”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朕已明发谕旨,通告沿海各卫所,此战所有缴获,除需上缴之特殊军械外,尽数赏赐参战官兵。有功将士,由卿提报名单,朕将亲授‘靖海勋章’,并赐‘崇祯荡寇剑’,以彰其功。”

郑芝龙心中一动,皇帝将此厚赏广而告之,既收买了全军将士之心,也让他这个主帅无法在战利品上动手脚,手段确实高明。他正要谢恩,却听皇帝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种仿佛家常关怀,却又重若千钧的力量:

“至于卿之子,”朱由检缓缓踱步,目光落在郑芝龙身上,“朕观其名‘森’,有林木繁茂之意,然格局稍小。”他略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每一个字却都清晰无比地烙印在郑芝龙心头,“朕今日赐其名‘成功’,愿他将来能成就一番功业,不负朕望。同时,赐其国姓,自此名为‘朱成功’。”

郑芝龙浑身一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赐国姓!这是何等殊荣!自大明开国以来,能有几人得此恩宠?

然而,未等他消化这巨大的冲击,朱由检接下来的话,更是如同惊雷,在他心中炸响,彻底明确了这恩宠背后沉甸甸的代价。“朕已安排,明年成功年满十岁,即入京师国子监就学,拜在朕的恩师门下。”皇帝的目光如炬,似乎能洞穿他所有的心思,“如此,他与朕也算同出一门了。”

这番话,既是无上的恩宠,更是将郑氏血脉与皇权牢牢绑定的缰绳。郑芝龙瞬间明了,从此刻起,他郑氏一族的命运,已与大明皇室,与眼前这位年轻天子的荣辱兴衰,密不可分。儿子入京,名为求学,实为质任;赐予国姓,既是荣耀,也是烙印。皇帝这是要将他和他的家族,彻底纳入皇权的轨道之中。

他压下心中的翻江倒海,深深伏地叩首,声音因激动与复杂的情绪而哽咽:“臣……代犬子,叩谢陛下天恩!陛下隆恩,臣父子万死难报!”

朱由检微微颔首,话锋一转:“海疆虽靖,然水师之弊犹在。朕意,以福建、广东水师之精锐,整编为南海舰队,驻地设于广州虎门。扩建军港,强化防务,此事由卿派人协助操练。”

他特意加重了“协助”二字,目光扫过一旁的两广总督熊文灿。熊文灿会意,深知皇帝这是要借郑芝龙之力练兵,却又不能让其完全掌控新舰队。

“此外,”朱由检继续道,“南洋商务,仍需卿多多费心。如今北方连年歉收,朕需要你在南洋大量收购粮食。还有铜、铁等矿产,亦需多多筹措。”

郑芝龙一一应下,这些都是他的老本行,自然不在话下。

就在这时,朱由检忽然轻叹一声:“只是如今国库空虚,各地赈灾、练兵都缺银子,国家举步维艰。朕闻此战缴获颇丰,其中可有荷兰人的新式火炮?”

“回陛下,确有数十门红毛重炮,威力惊人。”

“择其精良者,即刻送往京师,朕要让火器司好生研习。”朱由检顿了顿,语气变得意味深长,“至于那些缴获的金银……朕知水师将士辛苦,本不该开这个口。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卿可否暂借五十万两白银,以解朝廷燃眉之急?待南洋商路税收上来,朕定当加倍奉还。”

郑芝龙心中咯噔一下。五十万两!这几乎是他此战缴获的大半。但他看着皇帝那看似商量实则不容拒绝的眼神,想起刚刚赐予的国姓殊荣,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陛下言重了!”郑芝龙立即表态,“剿匪所得,本就应该上缴朝廷。臣这就命人清点,五十万两白银,月内必定解送京师。”

朱由检面露难色的道:“此番筹借,是朕与爱卿私下暂借,不可动缴获之资,免寒了将士们的心”

郑芝龙心中一震。五十万两!这几乎是他大半家底。但皇帝特意强调是,且是在这种场合提出,分明是给足了他面子。若是不借,岂不是自绝于君王?

陛下言重了!臣绝不动将士赏赐。郑芝龙立即表态,臣深受皇恩,正愁无以为报。自筹五十万两白银,臣也当月内必定备齐,不敢言借,只当是臣为朝廷尽一份心力。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卿之忠心,朕铭记于心。他话锋一转,不过此事不宜声张,免得朝中那些言官又要说三道四。

这一手可谓高明至极。既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又让郑芝龙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还保全了双方颜面。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这才问起另一个他关心的问题:“朕闻东瀛近来锁国日严,郑卿常年往来倭国,可知其境内情形?”

郑芝龙躬身一礼,神色凝重:回陛下,这日本国如今确是古怪得很。那德川家光在江户执掌大权,行事比其父祖更为偏执。三年前开始推行锁国令,如今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他向前一步,压低声音:如今除了咱们大明的商船和红毛夷的荷兰商馆,其他西洋人统统被赶了出去。就是咱们的商船,如今也只能在长崎一港停靠,还要受那唐船风说书的盘查,简直是把咱们当贼防着。

朱由检指尖轻叩桌面:哦?如此说来,他们是要自绝于天朝了?

陛下明鉴。郑芝龙眼中闪过精光,但这锁国令看似严密,实则漏洞百出。各藩大名表面遵从,暗地里都在打自己的算盘。特别是九州岛的岛津氏、毛利氏这些外样大名,对德川家光早怀二心。去年岛原之乱,就是因为他们苛待天主教徒......

朱由检突然打断:朕听说倭国盛产白银?

郑芝龙立即会意:正是!石见银山产量惊人,每年少说也能产出二十万两白银。还有佐渡金山、生野银山,都是富矿。只是......他故意顿了顿,这些矿产大多被德川幕府控制在手中,各藩大名所得有限。若是能说动几个外样大名......

继续说。朱由检目光如炬。

倭国水师实在不堪一击。郑芝龙语气中带着不屑,他们还在用安宅船这等老旧战船,最大的也不过配备十来门小炮。火炮铸造技术更是落后,射程还不及咱们红衣大炮的一半。各藩水师各自为政,真要打起来,怕是连刘香残部都不如。

他凑近些,声音更低了:最重要的是,倭国沿海地形臣了如指掌。除了长崎,萨摩藩的鹿儿岛、肥前藩的平户,都是天然良港。若是将来用兵,只需许以重利,九州诸藩未必会真心为德川家光卖命。

朱由检沉吟片刻:朕记得,你早年曾在平户居住?

陛下圣明。郑芝龙眼中闪过追忆之色,臣在平户时,亲眼见过各藩之间的矛盾。德川幕府对西南诸藩猜忌极深,而诸藩对幕府也是阳奉阴违。只要善加利用......

朱由检闻言频频点头。

数日后,圣驾启程返京。泉州码头,百官相送。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已多年不曾如此动情的魏忠贤,竟跪在码头,老泪纵横。

“陛下!”魏忠贤叩首不止,“老奴残躯,蒙陛下不弃,得以效犬马之劳。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瞻仰天颜……”

朱由检看着这个曾经权倾朝野、如今却真心归附的老太监,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亲手扶起魏忠贤:“忠贤且在福建好生将养,朕还需要你在这东南,继续为朕分忧。”

龙舟缓缓驶离港口,朱由检独立船头,海风吹动他的衣袂。这一次南巡,他既看到了新政的成效,也看清了海疆的隐患;既收服了郑芝龙这柄利剑,也埋下了制衡的棋子。

“南海舰队必须尽快成型。”他对随行的熊文灿低声道,“将官人选,务必慎重。记住,这支舰队,只能姓大明。”

熊文灿躬身领命,望着年轻皇帝坚毅的侧脸,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这位天子,已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东南这片海,注定要成为大明复兴的重要战场。

想着被恩威并施之手慑服的郑芝龙,朱由检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了然。他深知,对于郑芝龙这等海上枭雄,单纯的打压或笼络都非上策,唯有将其利益与皇权深度捆绑,方能真正为己所用。

阳光刺破云层,洒在蔚蓝的海面上,也映照在朱由检深邃的眼眸中。刘香覆灭,东南海疆暂得安宁,但他知道,更大的风浪,来自更遥远的海洋深处。而他要做的,就是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打造一支能够驾驭风浪、扞卫海权的强大舰队。郑芝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棋子,他的勇猛、他的水师、他的海上网络都至关重要。但真正的执棋者,只能是他,大明的皇帝朱由检。今日种下的因,将在未来结出他想要的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