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晚,青石镇格外安静,只有林记铁器维修铺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灯。林卫国坐在车床旁,手里拿着一块磨损的齿轮,反复摩挲着 —— 这是今天维修拖拉机时拆下来的零件,上面的齿痕深浅不一,像极了他这段时间转型路上遇到的坎坷。
“爹,您还没睡啊?” 林建国端着一碗热水走进来,看到父亲对着齿轮出神,轻声问道。他刚从县城的夜校回来,手里还拿着一本新的机械维修教材,封面上的字迹被灯光照得格外清晰。
林卫国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却没能驱散眉宇间的疲惫。“今天去农具厂对账,厂长说以后他们的零件要统一从外地采购,咱们之前谈好的小零件加工生意,怕是做不成了。” 他把齿轮放在桌上,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还有镇上的拖拉机维修,最近来了个县城的维修队,设备比咱们好,收费还比咱们低,这两个月的生意,少了一大半。”
林建国看着父亲疲惫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父亲为了转型,付出了多少努力 —— 为了学焊接,手上被烫得满是伤疤;为了买车床,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贷了款;每天天不亮就开门,直到深夜才关门,连饭都顾不上按时吃。可即便如此,转型的路还是走得磕磕绊绊。
“爹,实在不行,咱们就把维修铺关了吧。” 林建国犹豫了很久,还是说出了口,“我在夜校认识了一个工厂的主任,他说可以帮我介绍到县城的机械厂上班,工资稳定,还能学技术,咱们一家人去县城生活,也挺好的。”
林卫国抬起头,看着儿子年轻的脸庞,沉默了很久。他知道儿子是为了这个家好,县城的机械厂确实是个好去处,能让儿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能让家人过上更安稳的生活。可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挂着的 “抗日支前模范家庭” 证书上,落在了角落里那把陪伴了他几十年的铁锤上,落在了窗外那棵见证了林家几代人成长的老槐树上,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舍 —— 这不是一间普通的维修铺,这是林家几代人的心血,是家族精神的寄托,他不能就这么放弃。
“建国,你坐下,爹跟你说个故事。” 林卫国拍了拍身边的凳子,声音变得格外沉重,“你太爷爷那辈,咱们家就开始打铁了。那时候兵荒马乱,到处都是战火,你太爷爷为了保护铁匠铺,被土匪打断了腿,却还是咬着牙,用一只手撑着,把铁匠铺开了下去。他常说,林家的铁匠铺,不仅是咱们的生计,更是咱们的根,只要根还在,林家就不会散。”
林建国坐在凳子上,静静地听着,这是他第一次听父亲详细讲太爷爷的故事。以前他只知道家里是打铁的,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艰难的过往。
“后来到了你爷爷这辈,抗战爆发,日军占领了青石镇,把咱们的铁匠铺封了,抢走了铁砧和铁锤。你爷爷带着我和你叔叔,躲在地窖里,靠着挖野菜过日子,却从来没放弃过重新开铁匠铺的念头。” 林卫国的眼神变得悠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日军到处抓壮丁,你叔叔被抓走了,我冒着生命危险去县城救他;为了给游击队打造武器零件,我和你爷爷整夜整夜地偷偷打铁,生怕被日军发现。那时候有多难?比现在难一百倍、一千倍,可咱们还是熬过来了,因为咱们知道,只要守住铁匠铺,守住家族的根,就有希望。”
林建国的眼睛湿润了,他以前只听说过父亲抗战时的英勇,却不知道父亲和爷爷经历了这么多生死考验。他看着父亲手上的伤疤,突然明白,那些不仅仅是转型路上留下的痕迹,更是家族传承的印记。
“现在咱们遇到的困难,跟以前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林卫国拿起桌上的齿轮,指着上面的齿痕说,“你看这齿轮,虽然磨损了,可只要好好修复,还能继续用;咱们的维修铺也是一样,虽然遇到了点困难,可只要咱们不放弃,总能找到出路。”
他站起身,走到角落里,拿起那把老旧的铁锤,递到林建国手里:“这把铁锤,是你太爷爷传下来的,跟着咱们家经历了战火,见证了胜利,也陪着咱们走过了重建的日子。它不仅仅是一把工具,更是咱们林家的精神象征 ——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守下去,不放弃,不退缩。”
林建国接过铁锤,沉甸甸的重量让他心里一震。铁锤的手柄被磨得光滑发亮,上面还能看到细小的裂痕,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家族坚守的见证。他突然明白,父亲坚守的不是一间简单的维修铺,而是家族的历史,是祖辈传下来的精神,是林家几代人对 “根” 的执着。
“爹,我错了。” 林建国的声音带着愧疚,“我不该说要关了维修铺,咱们不能放弃,咱们要把林家的铁匠铺继续开下去,把家族的精神传下去。”
林卫国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孩子,你能明白就好。咱们林家的人,从来就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以前你太爷爷、爷爷能守住,现在咱们也能守住。虽然现在生意不好做,但咱们可以想办法 —— 咱们可以去学更先进的维修技术,去拓展新的业务,比如给附近的工厂做配套加工,只要肯努力,总能找到活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