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青石镇时,正是夏末最炎热的时节。镇上的广播喇叭里反复播报着战事新闻,原本热闹的集市渐渐冷清下来,商户们纷纷关门歇业,连林记铁匠铺门前的 “招收学徒” 红纸,也被林建业匆匆揭了下来 —— 他站在铺子里,看着墙上挂着的铁锤和铁砧,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满是不安。
这年,林建业的长子林卫国刚满十八岁。他继承了父亲的稳重,也有着年轻人的热血,前几天还跟父亲商量,想去县城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队。可如今战火逼近,青石镇随时可能面临日军侵袭,守护家族和铁匠铺,成了更紧迫的事。
“爹,镇上的人都在往山里逃,咱们也赶紧收拾东西吧!” 林卫国跑进铺子里,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传单,上面印着 “日军即将进犯,乡亲们速避” 的字样,“听说日军在邻县烧杀抢掠,连铁匠铺的铁器都被他们抢走做武器,咱们的铺子里有那么多铁料和工具,可不能被他们发现!”
林建业点了点头,脸色凝重:“卫国,你说得对。但咱们不能慌 —— 铁匠铺的铁料和工具是林家的根,不能丢;家里的长辈和弟妹也不能出事。你现在就去通知二奶奶和三爷爷,让他们赶紧收拾贵重物品,到咱们家后院集合;我和你娘、你弟弟妹妹,先把铺子里的重要物资藏起来。”
林卫国立刻领命,转身跑出铺子。他先去了二奶奶家,帮老人把被褥和衣物打包好,又骑着自行车赶去邻村的三爷爷家 —— 三爷爷腿疾复发,行走不便,林卫国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往家里赶。路上遇到逃难的乡亲,有人劝他:“小伙子,别管那么多了,自己逃命要紧!” 可林卫国只是摇摇头,脚步没停 —— 他记得父亲常说,家族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与此同时,林建业和王氏也在紧锣密鼓地收拾物资。铺子里的铁料中,有一批刚从县城运来的优质熟铁,是准备用来打制农具的,要是被日军抢走,不仅损失惨重,还可能被用来制造武器。林建业指挥着小儿子林卫东和小女儿林卫兰,把熟铁一块块搬到后院的老槐树下 —— 那里有个早年挖的地窖,原本是用来储存粮食的,如今成了隐藏物资的最佳地点。
“小心点,别弄出声响!” 林建业一边搬铁料,一边叮嘱孩子们,“把铁料码整齐,上面盖些干草和粮食,别让人看出破绽。” 王氏则把铺子里的账本、工具和少量银元,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箱,藏在地窖最里面的角落,还用泥土把木箱盖好,伪装成地窖的地面。
就在大家快要收拾完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紧接着是乡亲们的呼喊声:“日军来了!日军来了!”
林建业心里一紧,连忙对王氏说:“你带着卫东和卫兰进地窖,我去门口看看情况,等卫国回来,咱们再一起躲进去!”
王氏拉住他的手,眼里满是担忧:“你自己小心点,别跟日军硬拼!”
林建业点了点头,拿起墙角的一把铁锤 —— 这把铁锤跟着他十几年,如今成了他唯一的防身武器。他刚走到门口,就看到林卫国背着三爷爷、扶着二奶奶,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爹,日军已经到镇口了,咱们快进地窖!”
林建业立刻让大家躲进地窖,自己则最后一个进去,还特意把地窖口的木板盖好,上面铺了些杂草和树枝,确保从外面看不出任何痕迹。地窖里空间狭小,空气也有些浑浊,二奶奶和三爷爷年纪大了,很快就有些喘不过气。林卫国连忙把自己的水壶递过去,又让弟弟妹妹靠在自己身边,尽量给长辈腾出空间。
“别害怕,有我在。” 林卫国轻声安慰着家人,眼神却格外坚定 —— 他紧握着父亲递给他的一把小匕首,耳朵贴在地窖的木板上,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
没过多久,外面传来了日军的脚步声和呼喊声,还有铁器被翻动的 “哐当” 声 —— 日军果然闯进了铁匠铺,开始四处搜查物资。林建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紧握着王氏的手;二奶奶和三爷爷则闭上眼睛,默默祈祷。
“里面有没有人?快出来!” 一个日军士兵用生硬的中文喊道,还用枪托砸了砸铁匠铺的铁砧,声音刺耳。林卫国屏住呼吸,手紧紧攥着匕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家人和物资出事。
日军在铺子里翻找了半个多时辰,砸坏了不少工具,还抢走了一些不值钱的废铁,却始终没发现后院的地窖。或许是因为地窖伪装得太好,或许是因为日军急于追赶其他逃难的乡亲,他们很快就离开了铁匠铺,脚步声渐渐远去。
等外面彻底安静下来,林建业才小心翼翼地掀开地窖口的木板,探出头观察了一会儿,确认安全后,才让大家出来。看着铺子里被砸得乱七八糟的工具和散落的废铁,林建业心疼得直皱眉,却还是安慰大家:“没事就好,物资没丢,人也没出事,以后咱们再慢慢收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