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交接仪式结束后的首个企业全员大会上,林文博站在新基地的培训中心讲台前,目光扫过台下近百名员工 —— 有跟随家族打拼数十年的老匠人,有刚加入团队的年轻技术骨干,还有来自财务、销售等部门的外部专业人才。窗外,温室大棚里的草莓藤蔓正迎着阳光生长,一如这家刚刚完成传承的企业,充满生机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各位同事,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关键词 —— 创新。” 林文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打破了开场的安静,“咱们林家靠有机农业立足七十多年,‘勤、诚、善’的家训是根,但要在现在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光靠‘守’是不够的。上个月我去参加全国有机农产品博览会,看到同行们都在搞智慧种植、开发功能性产品,甚至用直播带货打开了新市场。如果咱们还停留在老思路里,迟早会被淘汰。所以今天我想正式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企业未来三年的核心战略,从产品、技术、管理、营销四个维度突破,让林家的事业真正‘活’起来。”
他的话刚落,会场里就响起了细碎的议论声。加工车间的老主任张师傅皱着眉嘀咕:“咱们的草莓酱配方都用了二十年,消费者一直很认可,没必要瞎折腾创新,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坐在前排的年轻研发工程师李娜却眼睛发亮,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时不时抬头看向讲台,显然对 “创新” 二字充满期待。林文博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分歧,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打开 PPT,展示出一组让所有人都沉默的数据:
近三年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 18%,但传统草莓制品的市场份额却下降了 5%;
消费者对 “功能性农产品” 的关注度同比提升 32%,低糖、高纤维、富含微量元素的产品更受青睐;
同行通过直播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占比已达 25%,而林家线上销售额仅占总营收的 8%。
“大家看,不是咱们做得不好,是市场变得太快了。” 林文博指着数据,语气诚恳,“张师傅,您手上的草莓酱手艺是宝,但咱们能不能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研发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零添加糖版本’?李娜,您团队研究的冻干技术,能不能拓展到蓝莓、桑葚等更多品类,做出能当早餐伴侣的‘混合果脆’?还有销售部的同事,咱们能不能不只靠经销商,让消费者直接看到大棚里的种植过程,买得更放心?创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传统变得更有竞争力。”
为了让 “创新” 不只是一句口号,林文博当场公布了 “创新驱动” 的具体落地计划。在产品创新方面,他宣布成立 “功能性产品研发小组”,由李娜担任组长,抽调加工车间的老匠人、营养学界的外部专家共同参与,明确三个研发方向:一是开发 “健康功能系列”,比如添加益生菌的草莓酸奶块、富含花青素的蓝莓冻干片;二是打造 “场景化产品”,针对办公室人群推出 “便携装果干礼盒”,针对儿童设计 “造型可爱的草莓软糖”;三是挖掘 “文化 IP 产品”,将家训元素融入包装,推出 “勤诚善主题伴手礼”,适配旅游、节日送礼等场景。
“研发小组有绝对的自主权,每月可以申请不超过 20 万元的研发资金,就算失败了也不用担责。” 林文博特意补充道,“我只要求大家记住,所有创新都要围绕‘有机’这个核心,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放弃品质。” 这番话让张师傅的眉头渐渐舒展,他抬头看向李娜,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 老手艺需要新想法激活,这或许正是让草莓酱 “走得更远” 的机会。
在技术创新层面,林文博把重点放在了 “智慧农业的深化应用” 上。新基地的物联网系统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但目前只实现了 “监测” 功能,还没达到 “智能决策” 的水平。他计划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升级现有系统:通过安装更精密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养分、作物光合作用等数据,结合 AI 算法自动调整灌溉量、施肥时间;引入无人机巡检技术,替代人工巡查病虫害,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甚至在加工车间搭建 “数字孪生模型”,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损耗率。
“技术部的同事可能会担心成本问题。” 林文博提前打消大家的顾虑,“这笔投入我已经纳入了明年的预算,而且县农业局针对智慧农业升级有专项补贴,咱们可以申请 50% 的费用减免。更重要的是,技术升级后,预计能降低 15% 的生产成本,提高 20% 的产量,这对咱们拓展海外市场是很大的助力。” 负责技术的王工立刻举手提问:“林总,升级后的系统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咱们现有的团队可能跟不上,能不能引进外部技术顾问?”“当然可以。” 林文博点头,“不仅要引进顾问,还要送咱们的员工去培训,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