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庄园,经过一夜灵气的滋养,庄园内的草木似乎更加青翠欲滴。
八岁的壮壮已经不用大人催促,自己麻利地起床洗漱,在小院里有模有样地练习着《引气导元诀》中最基础的桩功。
他个头蹿高了不少,眉眼间愈发有张一凡的轮廓,虽然依旧稚气未脱,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小男子汉的坚毅。
苗苗则文静许多,正坐在餐桌旁,小口小口地喝着妈妈准备的灵泉小米粥。
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皮肤白皙,眼睛像王娟,又大又亮,像个精致的瓷娃娃。她最近迷上了画画,尤其爱画庄园里的花花草草和小动物。
小可欣,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绕着桌子跑来跑去,李秀英跟在后面,笑着给她喂饭。
“爸,妈,我们走了。”张一凡喝完最后一口粥,接过王娟递来的外套。
“嗯,路上慢点。”张建国背起自己的钓箱,气色红润,声音洪亮。
回春堂门口,依旧是早已等候的病人。看到张一凡的车停下,不少老病号脸上都露出了安心的神色。
走进诊所,一股混合着药香、消毒水和淡淡宁神香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候诊区坐得满满当当,叫号屏幕上数字不断跳动。
“张老师早!王姐早!”
刚一进门,穿着护士服的年轻女孩们便齐刷刷地站起来,声音清脆地打招呼,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尊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崇拜。
“早。”张一凡微微颔首,目光温和。
药柜那边,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见习生——小林、小陈、小刘,也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问好。
张一凡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就像一座行走的医学宝库,每一次看诊,每一次讲解,都可能是他们突破瓶颈的契机。
张一凡和王娟走向自己的诊室。路过其他几个诊室时,里面坐诊的老中医——除了秦老,还有返聘的擅长儿科的李老、精通针灸的孙老等——也都纷纷抬头,或点头致意,或投来友善的目光。张一凡虽然年轻,但其医术和医德早已折服了这些杏林前辈。
诊室内,一切如旧,宁静而雅致。
张一凡刚在电脑前坐下,点开叫号系统,王娟已经利落地帮他泡好了一杯温润的养生茶,放在他手边。
进来的病人是位老慢支的老大爷,咳嗽、痰多、气短。
张一凡仔细诊脉,询问病情,开了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方子。开方时,他特意将方子也显示在旁边的辅助屏幕上,对站在一旁认真学习的小林和小陈解释道:
“此证属痰湿阻肺,肺失宣降。方中用了麻黄、杏仁宣肺平喘,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茯苓、甘草健脾渗湿。你们看,麻黄与杏仁的配伍,一宣一降,正是针对肺脏生理特点……”
小林和小陈听得连连点头,赶紧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记录要点。这种随时随地的现场教学,是回春堂年轻医生们最珍视的学习机会。
随后进来的位年轻的女白领,长期对着电脑,肩颈僵硬酸痛,还伴有偏头痛。张一凡让她趴在治疗床上,准备为她行针。
这时,不仅王娟在旁边仔细观看,连外面暂时没有病人、得知张老师要行针的两位年轻护士也怯生生地站在门口,投来渴望学习的目光。张一凡看到了,并未阻止,只是示意她们可以进来,但要保持安静。
他取针,消毒,运针。动作如行云流水,精准地刺入风池、肩井、天宗、外关等穴位。他一边下针,一边用平稳的语调讲解:
“肩颈问题,多与少阳经和太阳经相关。取风池疏风通络,肩井、天宗疏通局部气血,外关通调三焦气机……下针时,要体会‘气至病所’的感觉,指下要有沉紧感,如同鱼吞钩饵……”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解释了取穴原理,还传授了下针的心得。门口的护士和小林等见习生都屏息凝神,生怕漏掉一个字。
那女白领在行针过程中,只觉得一股股热流在肩颈处窜动,原本僵硬的肌肉逐渐松弛,头痛也缓解了大半,忍不住舒服地叹了口气。
起针后,女白领活动了一下肩膀,惊喜道:“哎呀,真的轻松多了!张医生,您这针太神了!”
张一凡笑了笑,又开了几贴活血通络的膏药给她,并叮嘱她注意坐姿,多做颈部保健操。
送走这位病人,张一凡对门口的学习者们说:“针灸之道,在于调气。精准取穴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手下对气的把握。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急不得。”
“谢谢张老师指点!”几人异口同声,心悦诚服。
一个上午,张一凡接连看了十几个病人。有脾胃虚寒的中年人,有肝火旺盛导致失眠的创业者,有月经不调的少女,还有病情复杂、需要反复辨证的疑难杂症。
他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对普通病人,他言语温和,解释病情通俗易懂;对复杂病例,他凝神静气,反复推敲;对前来学习的年轻员工,他则不吝指点,抓住关键处稍加点拨,往往能让他们茅塞顿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