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寒冬尚未完全过去,一种比倒春寒更凛冽的气息,已笼罩了整个夏国。
当江临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按下“暂停键”时,一部名为“国家动员”的庞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轰然启动,在全国范围内构筑起一道抗击疫病的“人类长城”。
夏国:众志成城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这八个字,不再是标语,而是化为了每一个角落的具体行动。
基建狂魔的奇迹,再现江临。
就在江临市宣布封城后数小时,一份绝密设计图纸被送入中南海。
当晚,国家电网、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央企巨头的负责人被一道紧急命令召集。
没有冗长的招标流程,没有扯皮的协调会议,有的只是斩钉截铁的命令和不顾一切的执行。
数以千计的工程机械,包括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从全国各地连夜集结,如同钢铁洪流,奔赴江临市郊一片指定的空地。
司机们带着铺盖卷,吃住在驾驶室,轮班作业,人歇机不歇。现场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传遍四野。
这不再是建设,而是一场与病毒抢时间的战争。
他们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建成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神山医院” 和 “雷山医院”。
设计方案在24小时内出炉,60小时内施工图全部完成。
工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们,戴着口罩,眼神里没有恐慌,只有专注和急切。他们中有人是自愿报名,有人是接到命令立刻出发,甚至来不及跟家人好好解释。
“快!再快一点!医院早一天建成,就能多救很多人!”
一个满脸尘土、嗓音沙哑的工段长对着对讲机嘶吼着。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冷风一吹,结成了薄冰,但他浑然不觉。
仅仅十天十夜!一座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床位1000张、配备齐全医疗设备的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护队伍管理使用。
紧接着,规模更大的雷山医院也紧随其后,迅速完工。这不仅仅是建筑速度的奇迹,更是一个国家在灾难面前,调度资源、凝聚意志的奇迹。
无数通过网络“云监工”的网友,给现场的搅拌车、挖掘机起了昵称,在那段压抑的日子里,这成了连接全国人民与前线的一种独特方式,传递着信心与期盼。
与此同时,遍布全国的“方舱医院”系统以更快的速度被建立起来。体育馆、会展中心、仓库……大量公共设施在极短时间内被改造为轻症患者的收治点。
数以万计的床位、被褥、医疗物资从储备库中调出,从全国各地运来。这有效地解决了医疗资源的挤兑,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承诺,成为了稳定江临、乃至全国疫情局势的关键一招。
社区:最后的防线,最暖的温情。
如果说医院是正面战场,那么遍布全国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就是毛细血管般的最基层防线。
“不出门,就是做贡献!”这句朴实的话,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一夜之间,繁华的都市空了,喧闹的乡村静了。人们自觉地把自己封闭在家中,用一种近乎“自我囚禁”的方式,斩断病毒的传播链。
而在每一扇紧闭的房门之外,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构筑起的“移动长城”。
老周,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社区书记,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就没睡过一个整觉。他管辖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住户情况复杂。
他带着寥寥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和主动报名的党员志愿者,扛起了整个小区上千户居民的管理重任。
“张阿姨,您要的降压药买到了,我放门口了,您等下出来拿!”
“小李,你家宝宝的奶粉到了,是你要的那个牌子吧?”
“王大爷,今天体温量了吗?多少度?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
每天,老周和他的伙伴们要打上百个电话,排查居民健康状况;要提着大包小包,为隔离家庭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生活物资;要在寒冷的冬日里,守在小区出入口,测量体温、查验通行证。
他们的装备极其简陋,往往只有一个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和一瓶快要用完的消毒液。
“书记,3号楼有一家从外地回来的,是不是要上门登记一下?”一个年轻的志愿者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
“我去!”老周想都没想,戴上唯一的N95口罩,拿起登记表和测温枪就上了楼。
他知道有风险,但他更知道,这是他的责任。
疲惫、误解、甚至偶尔的抱怨,他们都默默承受。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空荡的街巷,出现在寒冷的楼道,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居民家门口。他们没有誓师会,没有请战书,一个通知就让他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在亲人的牵挂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排查、值守的征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