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铺满“全球基层医疗协作联盟”的办公区,李念宝刚结束与南美洲医疗团队的视频会议,揉了揉眉心,转身就看到陆泽言端着两杯温水走过来,杯壁上贴着小小的便签,分别写着“念宝:少喝冰饮”“泽言:记得吃药”。
“秘鲁的示范站选址敲定了?”陆泽言将其中一杯水递到她手中,目光落在她电脑屏幕上的南美地图上,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待建站点的位置。
念宝接过温水,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暖意:“嗯,选在库斯科周边的三个村落,那里海拔高,心血管疾病和儿童先心病发病率都不低。不过当地交通不便,建材运输是个难题。”她顿了顿,翻开桌上的文件夹,“还有,‘全球基层医疗青年人才计划’的第一批学员下周就要报到了,来自18个国家的200名青年医生,课程安排和实训对接还得再细化。”
陆泽言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她身边,拿起笔在纸上快速记录:“建材的事我来协调,联系中国的援建团队,用模块化建筑,运输和搭建都快,还能抵抗当地的强紫外线。青年人才计划的实训,我已经和国内10家三甲医院以及咱们的15个海外示范站对接好了,采用‘1 1 N’模式——1名国内专家 1名海外资深医生 N个实训项目,保证每个学员都有实操机会。”
他抬头看向念宝,眼里带着笑意:“对了,昨天收到卡鲁的邮件,他考上了尼泊尔的医学院,说以后要做像我们一样的基层医生,还附了一张他穿着校服的照片,笑得特别灿烂。”
念宝心里一暖,拿出手机翻出那张照片:“真好,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娘昨天打电话,说村里的健康管理站想升级成‘基层医疗实训点’,让小李他们也能接收青年学员,你觉得可行吗?”
“当然可行。”陆泽言立刻点头,“咱们老家的健康管理站基础好,又是你初心开始的地方,作为实训点再合适不过。我回头和李向阳对接,把实训课程里的‘乡村常见病防治’模块放在那里,让学员们体验最真实的中国基层医疗。”
两人正讨论着,联盟副秘书长陈悦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紧急文件:“李主席,陆主任,联合国卫生组织发来通知,想邀请我们牵头制定‘全球基层医疗应急救援标准’,下个月在日内瓦开研讨会,让我们做主题发言。”
念宝和陆泽言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与坚定。“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念宝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我们得把这几年的应急救援经验整理出来,尤其是秘鲁山洪、马里疫情、索马里霍乱的案例,还有‘全球联合应急医疗队’的运作模式,都要写进标准草案里。”
陆泽言补充道:“还要加入AI预警和远程协作的内容,这是我们的优势。另外,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医疗资源差异,标准得有分级实施指南,让贫困地区也能落地。”
接下来的半个月,两人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桌上的咖啡杯换了一杯又一杯,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档里,既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又有具体的操作流程,还有来自各国基层医生的实践建议。
深夜的办公室里,偶尔会有短暂的宁静。陆泽言会起身给念宝泡一杯热牛奶,看着她喝完才放心;念宝也会在陆泽言专注修改方案时,悄悄给他披上一件薄外套,避免他着凉。有一次,两人为了一个应急流程的细节争论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却相视一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彼此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标准更完善,让救援更高效。
“其实你说的有道理,”陆泽言先服软,拿起笔修改着文档,“在资源匮乏地区,确实不能追求流程的绝对完整,要优先保证核心步骤落地。”
念宝也笑了:“我也太较真了,你考虑的分级实施很关键,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地区。”
这份在争论与默契中打磨出的标准草案,最终得到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研讨会那天,念宝作为牵头方代表发言,详细阐述了标准的核心内容,当她讲到“全球基层医疗应急救援,既要追求专业高效,更要兼顾公平可及”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研讨会结束后,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围了上来,表达了合作意愿。肯尼亚的卫生官员握着念宝的手说:“我们迫切需要这套标准,也希望能加入‘全球联合应急医疗队’,让我们的基层医生也能参与跨国救援,学习先进经验。”
从日内瓦回来,两人刚下飞机,就接到了肖建军的电话:“念宝,泽言,部队在非洲的‘军地医疗共建点’遇到了新问题,当地出现了一种新型热带传染病,传染性强,我们的医疗团队缺乏相关诊疗经验,需要你们的支持!”
两人立刻赶回联盟,启动应急响应。陆泽言负责调取全球类似病例资料,联系热带病专家组建远程会诊团队;念宝则协调医疗物资,调拨抗病毒药物、防护装备和便携式检测设备,联系国际物流加急运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