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秋阳透过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楼的玻璃窗,落在李念宝面前的实验记录册上。她指尖捏着一支钢笔,正逐行核对新型冠心病药物的实验数据——这是她博士阶段的核心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天要向课题组提交最终的实验报告。
“念宝,王主任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说有重要的事找你。”实验室的师弟敲了敲门,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学术期刊,“对了,你上次发表的那篇论文,被《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了!”
念宝惊喜地抬起头,接过期刊,封面上“年度优秀论文”的标识格外醒目。她快速翻到自己的论文,扉页上的评语写着“该研究为基层冠心病筛查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里的喜悦还没散去,她便收拾好实验记录册,快步向王主任的办公室走去。
“念宝,坐。”王主任指着办公桌前的椅子,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咱们团队的新型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已经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了!接下来要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我想让你担任临床试验小组的副组长,负责患者招募和数据监测工作。”
念宝接过文件,指尖抚过“临床试验批件”上的红色公章,心脏不由得加快了跳动。从最初的课题设计,到动物实验的无数个日夜,再到如今即将进入临床试验,这条路她走了整整三年。“谢谢王主任!我一定会做好这项工作,不辜负您的信任!”
“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王主任笑着说,“不过临床试验责任重大,尤其是涉及新型药物,一定要严格遵守试验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沟通。”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全身心投入到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中。她和团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患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反复核对试验流程;还组织了多场培训,确保参与试验的医护人员都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十月中旬,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第一位入组的患者是位65岁的大爷,患有冠心病多年,尝试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念宝耐心地向大爷和他的家属讲解临床试验的目的、流程和潜在风险,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李医生,我们相信你,也相信你们研究的新药能治好我的病。”大爷握着念宝的手,眼里满是期待。
念宝心里一暖,郑重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会密切关注您的身体状况,有任何不适,随时跟我们说。”
临床试验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位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了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家属很担心,提出要退出试验。念宝第一时间赶到病房,详细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机制,还调整了用药方案,配合对症治疗。几天后,患者的不良反应逐渐缓解,家属也打消了退出的念头:“李医生,谢谢你这么负责,我们愿意继续配合试验。”
为了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念宝每天都会去病房随访,记录患者的用药反应和各项检查指标;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当天的试验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时候忙到深夜,她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一晚,第二天一早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十一月初,肖冬玲带着科室的医护人员来支援临床试验。她看着念宝眼底的青黑,心疼地说:“别太拼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是累垮了,怎么继续做研究?我给你带了娘做的红烧肉,快趁热吃。”
念宝接过保温桶,打开盖子,熟悉的香味扑面而来。她吃着红烧肉,心里满是温暖——不管走多远,家人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冬玲姐,谢谢你,有你们帮忙,我轻松多了。”
“跟我还客气什么。”肖冬玲笑着说,“对了,二哥最近要带部队的医疗团队来咱们医院交流,说是想借鉴咱们的临床试验经验,推进部队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
十二月中旬,肖建军果然带着部队医疗团队来了。在临床试验中心,念宝详细介绍了新型药物的研发过程和试验进展。肖建军听着,眼里满是骄傲:“念宝,你们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普通患者,还能为部队官兵的心血管健康提供保障,真是太有意义了!”
交流结束后,肖建军拉着念宝的手,小声说:“娘最近总念叨你,说想你了,有空就回趟家,看看她。”
念宝点点头,心里有些愧疚——自从开始临床试验,她已经快半年没回家了。她当即决定,周末就回县城看看父母。
周末回到家,张秀兰和李兴荣早就站在院门口等着了。看到念宝,张秀兰连忙迎上去,拉着她的手仔细打量:“瘦了,也黑了,在省城肯定没好好吃饭。”
“娘,我挺好的,就是最近有点忙。”念宝笑着说,把带回来的保健品递给张秀兰,“这是我给您和爹买的,对心血管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