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夏阳炽热如火,透过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的窗户,落在李念宝的白大褂上。她正站在导管室的显示屏前,协助王主任为一位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这是她研究生生涯中独立完成的第一台二级手术,从导丝通过到球囊扩张,每一步操作都沉稳熟练,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她却始终紧盯屏幕,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好,扩张压力控制得很精准。”王主任的声音带着赞许,“现在释放支架,注意定位。”
念宝深吸一口气,双手稳稳握住操作手柄,根据影像定位调整支架位置,确认无误后按下释放按钮。当显示屏上出现支架精准贴合血管壁的图像时,导管室里响起轻微的掌声。护士笑着递过纸巾:“李医生,第一次独立操作就这么顺利,太厉害了!”
念宝擦了擦汗,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初入科室时连病例整理都紧张的实习医生,到如今能独立完成二级手术的研究生,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王主任的悉心指导,肖冬玲的耐心帮带,更离不开自己无数个深夜里的练习和钻研。
走出导管室,肖冬玲正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快递:“刚收到的,你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到了!”
念宝惊喜地接过快递,拆开信封,红色的录取通知书上“心血管内科博士研究生”几个字格外醒目。她眼眶一热,想起三年前考研时的日夜苦读,想起临床实习时的点滴积累,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结果。“冬玲姐,我考上了!以后咱们还能一起在科室工作!”
“早就知道你能行!”肖冬玲笑着拥抱她,“王主任已经跟我说了,等你博士入学,就带你参与国家级的冠心病科研项目,咱们一起搞研究,为患者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一边完成研究生阶段的收尾工作,一边为博士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她整理了三年来的临床病例和科研数据,撰写的《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成功发表在核心医学期刊上;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统计学软件,为即将参与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打下基础。
八月初,医院组织优秀青年医生去北京参加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念宝有幸入选。研讨会期间,她见到了很多国内顶尖的心血管专家,还在分会场上做了关于基层心血管疾病筛查的报告,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会议间隙,肖建军特意从部队赶来见她。在酒店附近的餐馆里,肖建军看着意气风发的妹妹,眼里满是骄傲:“还记得你小时候总跟在我后面,说要当医生给娘治病,现在不仅当了医生,还成了能在全国学术会上发言的专家,真为你高兴。”
“二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念宝笑着说,给肖建军夹了一块红烧肉,“对了,部队医院最近有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疑难病例?要是有需要,我可以请我们科室的专家帮忙会诊。”
“还真有个事想跟你说,”肖建军放下筷子,认真地说,“部队最近在推进基层官兵心血管健康筛查项目,想请你们医院帮忙制定筛查方案,要是你能参与进来,那就太好了。”
念宝立刻答应:“没问题!我回去就跟王主任说,咱们一起制定一个适合官兵的筛查方案,守护好他们的健康。”
从北京回来后,念宝很快就组织科室专家,结合部队官兵的职业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心血管健康筛查方案。九月初,她还亲自带队去部队医院,为基层官兵进行筛查,耐心解答他们的健康疑问,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九月中旬,念宝正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王主任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既要参与临床诊疗,积累复杂病例的处理经验,也要深入开展科研,探索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方法。
博士学习的日子比研究生阶段更加忙碌。每天早上,念宝先去病房查房,处理患者的诊疗问题;上午跟着王主任出门诊,学习疑难病例的诊断思路;下午要么在实验室做科研实验,要么参加科室的学术讨论会;晚上回到宿舍,还要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经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有一次,为了验证一种新型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念宝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终于获得了关键的实验数据。当她把实验结果拿给王主任看时,王主任笑着说:“念宝,你这股韧劲跟当年的我一模一样。这个实验结果很有价值,咱们可以据此申请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要是能成功,就能帮助更多冠心病患者。”
念宝听了,心里满是激动。她知道,科研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每一点进步,都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就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十二月初,李向阳带着妻子和孩子来省城过年,顺便给念宝带了她最爱吃的北京糖糕。看到念宝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李向阳心疼地说:“别太拼了,注意身体,要是累了,就回家歇几天,娘还等着给你做红烧肉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