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秋风带着清爽,吹遍省城医学院的校园。李念宝穿着崭新的研究生制服,胸前别着“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的校牌,站在附属医院的住院部大楼前,心里满是庄重——今天是她正式进入临床科室开展研究生学习的日子,也是她朝着“心血管内科医生”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念宝,这边!”不远处传来肖冬玲的声音,她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病例夹,快步走过来,“王主任已经在办公室等你了,他可是咱们科的权威,以后你跟着他学习,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念宝连忙跟上,跟着肖冬玲走进主任办公室。王主任正坐在桌前看病例,看到她们进来,笑着起身:“念宝,欢迎加入我们科室。你的考研成绩和复试表现都很优秀,尤其是对冠心病诊疗的见解,很有想法。以后你就跟着我,先从病例整理和查房学起,慢慢参与临床诊疗。”
“谢谢王主任,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念宝用力点头,心里满是激动——王主任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能跟着他学习,是很多医学生的梦想。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很快融入了科室的节奏。每天早上七点半,她就到医院整理前一天的病例,将患者的检查报告、用药情况、病情变化一一梳理清楚,标注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八点半跟着王主任和肖冬玲一起查房,认真记录王主任对每个患者的诊疗思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记在笔记本上,查房结束后向主任请教。
有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送来时已经出现休克症状。王主任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进行急诊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念宝跟着团队一起推着患者往导管室跑,一路上,她按照主任的指示,快速核对患者信息、准备手术器械,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却没有丝毫慌乱。
手术过程中,王主任让念宝在一旁观察,时不时讲解操作要点:“你看,导丝要轻柔通过狭窄段,避免损伤血管内皮;球囊扩张时要注意压力,既要撑开狭窄部位,又不能过度扩张导致血管破裂。”念宝屏住呼吸,牢牢记住每一个操作细节,心里暗暗感叹——这就是临床实战的魅力,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手术顺利结束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走出导管室时,天已经亮了,念宝看着窗外的朝阳,心里满是成就感。李青兰拍了拍她的肩膀:“第一次参与急诊手术就这么镇定,进步很快。以后多参与几次,你就能慢慢掌握手术配合的要点了。”
除了跟着主任参与临床诊疗,念宝还要兼顾科研任务。王主任给她安排了“冠心病患者术后康复管理”的研究课题,让她负责收集患者的随访数据,分析不同康复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念宝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数据统计方法;周末还会去医院随访患者,详细记录他们的饮食、运动情况和复查结果。
有一位术后康复的大爷,因为担心病情反复,总是不肯按照康复方案进行运动。念宝每次随访时,都会耐心地给他讲解运动对心脏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还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从每天散步20分钟,到慢慢增加运动强度。两个月后,大爷的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复查时特意找到念宝,笑着说:“小姑娘,多亏了你,我现在不仅能散步,还能跟着老伙计们打太极了!”
看着大爷脸上的笑容,念宝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要结合临床实际,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
十一月初的一天,李向阳和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来省城看病。孩子最近总是喊胸闷,李向阳担心是心脏问题,特意来找念宝。念宝连忙帮孩子安排了检查,还请王主任一起会诊。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只是轻微的心肌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能康复。
“谢谢你,念宝,要是没有你,我还不知道要担心多久。”李向阳松了口气,看着念宝熟练地和医生沟通、安排治疗,眼里满是骄傲,“还记得你小时候总跟在我后面问东问西,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
“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念宝笑着说,给孩子开了药,还详细叮嘱了护理注意事项,“以后有什么健康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十二月的天渐渐冷了,科室的患者也多了起来。念宝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既要跟着主任查房、参与手术,又要收集科研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经常要忙到晚上十一点才能回宿舍。张秀兰担心她太累,每个周末都会炖好鸡汤,让李建业送到医院;肖建军也经常打电话来,提醒她注意休息,别熬坏了身体。
有一次,念宝因为连续加班,发起了高烧,却还是坚持要去医院。肖冬玲知道后,硬拉着她去休息,还帮她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你要是倒下了,不仅帮不了患者,还会让家人担心。记住,医生也要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的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