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忙碌像是一场紧张的战役,在一场及时又不大的秋雨中落下了帷幕。金黄的谷子进了仓,饱满的玉米也挂满了屋檐下的横梁,李家院子里处处都透着丰收的喜悦。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腊月。李家村的空气中渐渐弥漫起一股过年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扫尘、备年货、做新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新年的期盼。
李家也不例外。
这天一早,张秀兰就把家里的大扫帚找了出来,又搬来一张小板凳,准备开始“扫尘”。按照村里的老规矩,腊月二十三这天要“祭灶”,而祭灶之前,必须把家里上上下下彻底打扫一遍,寓意着“除旧布新”,把一年的晦气都扫出门去。
“向阳,别光坐着看书了,过来搭把手,把房梁上的灰尘扫一扫。”张秀兰站在院子里,仰着头看着高高的房梁,对着正在屋檐下背书的李向阳喊道。
李向阳放下手里的课本,应了一声:“来了娘。”他搬来一架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了上去,拿起绑着长杆的扫帚,开始清扫房梁上的灰尘。
念宝也不甘示弱,她从墙角找了一把小小的扫帚,学着张秀兰的样子,在院子里扫起地来。她人小力气也小,扫起地来东一下西一下的,不仅没扫干净,反而把地上的尘土扬得到处都是。
张秀兰看着她认真又笨拙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我的小念宝,你还是别扫了,再扫下去,咱们家都要被你扫成‘雾里看花’了。”
念宝停下手里的动作,仰着小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娘,我想帮你干活嘛。”
“知道你懂事。”张秀兰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你还小,这些重活不用你干。你去把你和你哥的衣服都找出来,看看哪些需要缝补的,拿给娘。”
“好嘞!”念宝高兴地答应一声,转身跑进了屋里。她知道,虽然自己不能干重活,但能帮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她也很开心。
李兴荣则扛着一个大竹筐,准备去镇上赶集,采购年货。临行前,张秀兰反复叮嘱他:“他爹,你记得买些红纸和笔墨回来,要写春联的。还有,念宝的新衣服料子你别忘了,就买上次我跟你说的那种粉色的细棉布。再买两斤糖果,还有一些瓜子花生……”
“知道了知道了,你都说了八百遍了。”李兴荣笑着打断她,“我都记在心里了,保证不会忘。”他拍了拍肩上的竹筐,“我走了,争取早点回来。”
“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张秀兰站在门口,目送着李兴荣的身影消失在村头的拐角处,才转身回到院子里,继续打扫卫生。
时间一点点过去,院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李向阳也从房梁上爬了下来,额头上满是灰尘,像个小花猫似的。张秀兰看着他,又好气又好笑,赶紧让他去洗了把脸。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一个熟悉的声音:“秀兰,在家吗?”
张秀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李桂英和肖建国来了。李桂英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肖建国则扛着一个大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些什么。
“桂英姐,建国,你们怎么来了?快进来坐。”张秀兰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
“这不是快过年了嘛,我们给你们送点年货过来。”李桂英笑着走进屋,把手里的布包递给张秀兰,“这里面是我自己做的豆腐和粉条,还有一些晒干的豆角和茄子,都是家里种的,不值什么钱,你们别嫌弃。”
“你看你,跟我们还客气什么。”张秀兰接过布包,“快坐,我去给你们倒杯水。”
念宝看到李桂英和肖建国,高兴地跑了过去:“姑妈,大哥!”她扑进肖桂英怀里,撒着娇。
“哟,我们念宝又长高了。”李桂英抱着她,亲了亲她的小脸蛋,“想姑妈了没有?”
“想!”念宝用力点头,“我每天都想姑妈和大哥。”
肖建国看着念宝,也笑了:“念宝真乖。大哥给你带了个礼物,你看喜不喜欢?”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娃娃,递给念宝。
布娃娃是用粉色的布料做的,眼睛是用黑纽扣缝的,还扎着两个羊角辫,看起来十分可爱。念宝接过布娃娃,高兴得合不拢嘴:“谢谢大哥!我太喜欢了!”
“喜欢就好。”肖建国摸了摸她的头,“大哥以后再给你买更好的礼物。”
张秀兰端着水走了进来,看到念宝手里的布娃娃,笑着说:“建国有心了。快喝水,路上累了吧?”
“不累,我们骑车来的,挺快的。”肖建国接过水杯,喝了一口。
几个人坐在屋里,聊起了家常。李桂英问起了念宝最近的情况,张秀兰把念宝如何聪明懂事,如何在秋收时帮家里出主意的事情说了一遍,脸上满是骄傲。
李桂英听了,也十分欣慰:“真是个好孩子。当初把她交给你们,我就放心。”她顿了顿,又说:“对了,秀兰,建国他爹让我问问你们,今年除夕你们去不去我们家过年?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