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的夕阳刚把槐树叶染成金红色,孙晓就听见楼下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她趴在窗台上往下看,只见张叔正蹲在石桌旁,手里拿着把小锯子,小心翼翼地锯着一根粗壮的竹管,竹屑落在地上,混着晚风里残留的柿子甜香。
“张叔,您这是在做灯笼骨架吗?”孙晓抓起漫画本跑下楼,昨晚她特意画了好几版灯笼设计图,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带柿蒂纹的,就等着今天跟大家商量选哪个样式。
张叔停下锯子,举起手里的竹管笑:“可不是嘛!昨天跟小宇轩说好要做灯笼,今早特意去后山挑了根最直的竹管,锯成小段正好做骨架。你看这竹管的厚度,做出来的灯笼结实,挂在槐树上风吹也不怕晃。”他指着石桌上摆好的竹条,“这些是裁好的细竹条,等会儿编灯笼的侧面,你觉得编菱形纹好看,还是编柿蒂纹好看?”
孙晓赶紧掏出漫画本,翻出画好的设计图:“我觉得柿蒂纹好看!上次做柿子饼的时候,刘奶奶剪了好多柿子剪纸,编上柿蒂纹,再贴上剪纸,肯定特别有秋天的样子。”
“我也觉得柿蒂纹好!”小宇轩的声音从巷口传来,他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晒干的柿子壳,“爷爷说柿子壳能当灯笼的装饰,我特意留了几个完整的,等会儿粘在灯笼下面,风一吹还能晃呢!”
他把柿子壳放在石桌上,橙黄的壳子透着光,像小灯笼似的:“晓晓姐,你漫画本里要是画灯笼的装饰,一定要把柿子壳画上,比普通的穗子好看多了。”
孙晓笑着点头,在设计图旁边添了个小小的柿子壳:“肯定画!等会儿编竹条的时候,我还要把步骤画清楚,不然街坊们学的时候容易弄错。”
正说着,李婶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里面装着好几块橙红色的棉布:“昨晚缝完柿子饼的布垫,剩下点布,我想着做灯笼的灯罩正好。你看这布的颜色,跟柿子壳搭配,缝成圆筒形,晚上点上蜡烛,光透出来是暖乎乎的橙红色,看着就温馨。”
她拿起一块布,在竹条骨架上比了比:“晓晓,你帮我看看,这布的大小够不够?要是不够,我再回家拿点布来。”
孙晓凑过去看了看:“够了够了!李婶您这布裁得正好,等会儿缝的时候,我帮您扶着布,顺便把缝灯罩的步骤画进漫画本里。”
“那可太好了!”李婶笑着把布放在石桌上,“我正愁缝的时候没人搭把手,有你帮忙,咱们很快就能缝好。对了,林晚呢?她不是说要带颜料来给灯笼涂色吗?”
“来啦来啦!”林晚抱着个颜料盒跑过来,里面装着橙、黄、绿三种颜色的颜料,“我妈妈说涂灯笼要用防水颜料,昨晚特意去文具店买的,风吹雨淋都不怕掉色。你看这绿色,涂柿蒂纹正好,跟橙红色的灯罩配在一起,特别显眼。”
她妈妈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画笔和调色盘:“我还带了点白颜料,等会儿可以在灯罩上画小桂花,点缀一下更好看。晓晓,你要是画涂色的步骤,记得提醒大家颜料要涂均匀,不然干了之后会有斑点。”
孙晓赶紧在漫画本上记下来:“好的!我会把注意事项写在步骤图旁边,保证大家一看就知道。对了,刘奶奶呢?她不是说要教我们剪柿子剪纸贴灯笼吗?”
“来啦来啦!”刘奶奶的声音从巷口传来,她手里提着个竹筐,里面装着红纸、剪刀和几个剪好的柿子剪纸,“今早特意剪了带叶子的柿子剪纸,比上次的更精致,你看这叶子的纹路,剪得多清楚,贴在灯笼上,就像真的柿子挂在上面似的。”
苏晓雅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个胶水瓶:“刘奶奶说贴剪纸要用固体胶,比液体胶粘得牢,还不会把布弄湿。晓晓姐,等会儿我能跟你一起编竹条吗?我想亲手编一段柿蒂纹,贴在我的小灯笼上。”
孙晓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会儿张叔教我们编竹条,咱们一起学,编好就贴你的剪纸,保证你的小灯笼是最特别的。”
苏晓雅刚把胶水瓶放在桌上,就看见陈屿抱着个纸箱走过来,里面装着漫画册和几卷细麻绳:“我昨晚把柿子饼的步骤和照片贴进漫画册了,还加了灯笼骨架的尺寸,比如主骨架要锯成30厘米长,细竹条要裁成20厘米长,这样大家做的时候不用再量尺寸。”
他拿出一卷麻绳递给张叔:“这是我特意买的粗麻绳,用来绑灯笼的骨架,比细绳子结实,挂在树上也不容易断。对了,我还带了个打孔器,等会儿给灯笼顶部打孔穿绳子,比用剪刀戳孔整齐多了。”
张叔接过麻绳,在竹条上试了试:“这麻绳正好!上次编竹筐的时候用的绳子太细,这次用这个,绑骨架的时候更稳。陈屿,你这孩子心思真细,下次印册子要是缺人手,跟张叔说,我来给你搭把手。”
陈屿挠挠头笑:“不用麻烦张叔,我自己就行。等会儿大家做灯笼的时候,我帮着拍照,贴进下次的漫画册里,让大家看看自己做的灯笼多好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