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老巷的青石板路上就落了层薄薄的槐叶。林晚一大早推着自行车往巷口走,车后座绑着两袋刚从乡下收来的玉米,金黄的玉米粒裹着薄衣,在晨光里泛着暖光。刚拐进巷口,就看见陈屿蹲在体验馆院门口,正用粉笔在地上画示意图,旁边还堆着几捆晒干的玉米皮。
“你这图是画给张叔看的?”林晚停下车,弯腰帮他捡起草丛里的粉笔头,“昨天张叔还说,要教大家用玉米皮编小筐,得先把场地划出来。”
陈屿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不光是竹编区,还有玉米贴画区和煮玉米的灶台,都得标清楚。对了,王爷爷说今早要去木雕铺借刻刀,你要不要去帮忙搬一下?”
“我先把玉米卸了再说。”林晚刚把玉米袋拎下来,就听见院子里传来“哗啦哗啦”的声音。孙晓正站在木梯上,往屋檐下挂玉米串,橙黄的玉米串挂在红灯笼旁边,倒像是给院子穿了件花衣裳。“晚晚姐!你看我挂的玉米串,是不是特有丰收的感觉?”她踮着脚把最后一串玉米挂好,差点从梯子上滑下来,陈屿赶紧伸手扶了一把。
“慢点儿!”陈屿无奈地摇摇头,“昨天让你别爬这么高,你偏不听,摔着了怎么办?”
孙晓吐了吐舌头,从梯子上跳下来:“我这不是想早点把院子布置好嘛!对了,我昨天跟打印店定的丰收节活动海报,他们说上午就能送过来,到时候贴在巷口,肯定能吸引好多人。”
正说着,巷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张叔驮着两大捆玉米皮过来,车把上还挂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刚蒸好的红薯。“我把玉米皮都晒软了,等会儿教大家编小筐的时候好用。”他把玉米皮卸下来,小心翼翼地铺在竹席上,“这红薯是隔壁李婶给的,你们先垫垫肚子,等会儿煮玉米熟了再吃正经饭。”
林晚接过红薯,刚咬了一口,就看见王爷爷背着个布包走过来,包里装着几把磨得锃亮的刻刀。“老周说这些刻刀钝了些,让咱们自己再磨磨,等会儿做玉米贴画的时候,刻玉米粒能更顺溜。”他把刻刀放在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张纸,“这是我昨晚画的玉米贴画图样,有小兔子、小老虎,还有咱们老巷的门楼,等会儿教孩子们照着贴。”
“李奶奶呢?”林晚左右看了看,平时这个点,李奶奶早该来准备红纸了。
“刚去菜市场买红糖了,说要给煮玉米加点糖,甜丝丝的孩子们爱吃。”张叔刚说完,就看见李奶奶拎着个大塑料袋快步走来,头发上还沾了片槐树叶。“可算赶上了!”她把红糖往桌上一放,就开始掏红纸,“我昨晚剪了好些玉米形状的剪纸,等会儿贴在灶台旁边,看着就热闹。”
大家正忙着,突然听见“咚咚”的敲门声。门口站着苏晓雅和苏晓宇,苏晓雅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个刚摘的柿子。“晚晚姐!我们来帮忙啦!”苏晓雅笑着把柿子递过来,“妈妈说今天丰收节,让我们早点来,跟大家一起布置院子。”
苏晓宇跑到玉米堆旁边,伸手想摸玉米串,却被玉米叶划了下手指。他皱着眉头想把手指藏在身后,李奶奶赶紧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来,奶奶给你包上,咱们摸玉米的时候要小心,这叶子边缘锋利着呢。”她蹲下来,轻轻吹了吹苏晓宇的手指,又把创可贴贴好,“咱们晓宇真勇敢,都没哭。”
苏晓宇抿着嘴,摇了摇头:“我是男子汉,不哭。”他抬头看着屋檐下的玉米串,眼睛亮晶晶的,“晚晚姐,等会儿煮玉米熟了,我能吃两串吗?我上次在学校吃的煮玉米,一点都不甜。”
“当然能!”林晚笑着揉了揉他的头,“今天咱们煮玉米的时候加了红糖,肯定比雪校的甜。”
十点整,巷口传来一阵喧闹。居民们和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走进来,有的手里还拿着小篮子,说是要装自己编的玉米皮小筐。林晚站在门口,给每个人发活动手册:“大家好!今天咱们的老巷丰收节,有三个活动项目:玉米贴画、玉米皮编筐和煮玉米品尝,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有问题随时喊我们哦!”
话音刚落,大家就往各个活动区跑。苏晓宇拉着妈妈往煮玉米的灶台跑,胖男孩也牵着爸爸的手,冲到玉米贴画区:“爸爸,咱们一起贴个奥特曼,好不好?”
王爷爷给每个家庭发了张硬纸板和胶水,还有些剥好的玉米粒:“大家先把玉米粒按颜色分好,再照着图样贴,贴的时候要小心,别把胶水弄到手上。”
胖男孩拿起玉米粒,想贴奥特曼的眼睛,可玉米粒总掉下来。爸爸蹲下来,帮他把胶水涂在纸板上:“咱们先把胶水涂均匀,再把玉米粒放上去,这样就不容易掉了。”胖男孩点点头,跟着爸爸一起贴,虽然奥特曼的眼睛贴得有些歪,可他还是开心地举起来:“王爷爷,您看我和爸爸贴的奥特曼,厉害吗?”
王爷爷竖起大拇指:“厉害!这奥特曼真精神,比上次你做的陶杯还好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