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教孩子们的时候,才能说得明白。”赵爷爷笔尖顿了顿,抬头看向张叔手里的簸箕,“你这第一步打底的竹条是不是太密了?当年老木匠教咱们的时候,说打底要留三分空,不然编出来的簸箕装不住细粮。”
张叔闻言停下手里的活,眯着眼端详片刻,拍了下大腿:“还真是!老糊涂了,这点规矩都忘了。”说着就伸手要拆,林晚赶紧拦住:“张叔别急,这雏形已经很好了,正好能给体验的人当个‘反面教材’,讲讲为啥要留空隙,比光说理论强多了。”
赵爷爷捋着胡子笑了:“还是小林脑子活。当年我学编筐的时候,也是拆了三次才弄明白这个理儿,现在想想,老手艺的规矩都是藏在这些细节里的。”
正说着,苏晴拿着个厚厚的本子跑进来,额头上沾着薄汗:“林老师,张叔,赵爷爷,你们快看看!这是今天录的老物件故事,我整理了一部分,咱们晚上正好能过一遍。”她把本子摊在石桌上,“李婶的槐花碗、王大爷的烟袋,还有刘奶奶纺车的故事,都记全了。”
林晚拿起本子翻了两页,苏晴的字迹工工整整,还贴心地给每个故事标了关键词。“写得真清楚,”林晚夸赞道,“等周慧的日记寄过来,咱们把里面的内容补进去,每个老物件的故事就都完整了。”
周凯抱着一摞竹条从外面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张叔,我去后山砍了几根新竹,刚剥好皮,您看看能用不?王大爷说当年编簸箕都用这种‘三年青’,韧性最好。”
张叔起身摸了摸竹条,又掰了掰弧度:“不错不错,就是得再晾两天,不然编的时候容易变形。小凯,你明天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架起来,记得垫块木板,别让竹条沾着地气。”
“哎,知道了!”周凯应着,转身看见苏晴手里的本子,凑过去问,“晴晴,下午李阳哥拍的素材咋样?他说晚上要剪个预告片出来,明天发网上。”
“我刚跟他通了电话,说素材拍得特别好,尤其是赵爷爷讲磨面杖来历那段,镜头抓得可准了。”苏晴笑着说,“他还说要给老槐树单独做个特写,配上周爷爷日记里的话,肯定能火。”
陈屿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个快递盒:“猜猜这是什么?李茉把文创产品的样品寄过来了!”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账本复刻笔记本、槐花书签和速写明信片。
“哇,这笔记本的质感也太好了!”林晚拿起一本翻了翻,内页的纹路和当年的账本一模一样,“李茉果然靠谱,连纸张的厚度都跟我形容的一样。”
奶奶凑过来拿起一枚书签,上面的槐花是用烫金工艺做的,在灯光下闪着微光:“这花看着跟巷口的槐花一个样,精致得很。以后来参观的人带回去,也算留个念想。”
赵爷爷拿起明信片,上面印着林晚画的老槐树剪影:“这画里的树影,跟我年轻时见的一模一样。小林,你这手艺可比当年巷口画糖人的老张头还传神。”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李阳扛着摄像机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刚剪好的预告片发出去半小时,就有好几千点赞了,还有人问展览地址,说周末要过来。”
“真的?”周凯一下子跳起来,“我看看!”凑到李阳的手机屏幕前,“哇,这镜头切换得真带劲!赵爷爷您快看,您讲磨面杖的这段,评论里都说‘老爷子眼里有光’。”
赵爷爷凑过去看了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有啥,就是说点实话。当年周老根那股子实在劲儿,可比我说的动人多了。”
李阳放下摄像机,拿起桌上的书签:“这文创产品太有特色了,我明天拍视频的时候得重点展示一下,说不定还能帮你们带带货,攒更多钱修老巷。”
“那可太谢谢你了!”林晚笑着说,“我们打算等体验日的时候正式发售,到时候您再来拍个现场版,肯定更热闹。”
晚饭是奶奶做的炸酱面,用的正是当年那种筛过的白面,煮出来筋道爽滑。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就着晚风吃着面,槐花香时不时飘进院子里。
“对了,明天那个中学研学团要来,咱们得提前把展厅布置一下。”张叔忽然说,“我把当年的葫芦瓢、筛面箩都找出来,摆在磨盘旁边,孩子们看着直观。”
“我明天一早去文化馆开门,把新征集来的老物件都摆上展架。”林晚说,“再给每个物件旁边放个小牌子,写上故事关键词,方便孩子们记。”
赵爷爷放下筷子:“我跟小凯去磨坊看看,把那台旧石磨擦一擦,说不定孩子们还想试试推磨呢。当年周老根总说,推磨能磨出性子,让孩子们体验体验也好。”
“那我明天负责登记研学团的人数,再给每个孩子准备一套迷你文创小礼物。”苏晴说,“还有,我得跟王馆长对接一下,看看需要准备多少凳子,要不要搭个临时讲解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