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销会的前三天,李家院的石桌旁堆着成箱的文创产品,周凯正蹲在地上核对清单,笔尖在纸页上划得沙沙响:“帆布包五十个、书签两百套、明信片三百张……赵爷爷,您的麦仁分装好了吗?”
赵爷爷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里正用粗棉线把小袋麦仁系成串,听见问话抬头应道:“早弄妥了!一共八十小袋,每袋都称过,不多不少正好半两,够尝个鲜。”他举起一串晃了晃,透明塑料袋里的麦仁黄澄澄的,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昨天让我重孙子试过了,煮在小米粥里香得很。”
林晚正趴在石桌上修改展销会的流程表,闻言抬头笑了:“赵爷爷您太细心了。对了张叔,迷你磨盘模型今天能送到吗?周凯说要提前调试,别到时候转不动。”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三轮车的叮当声,张叔撂下手里的茶缸迎出去:“说曹操曹操到!肯定是模型送来了。”果然,车夫师傅正把两个半人高的木质迷你磨盘往院里搬,磨盘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中间的轴杆还缠着崭新的麻绳。
周凯赶紧起身搭手:“师傅,麻烦放石桌旁边就行。”他摸着磨盘的纹路,转头冲林晚喊,“林老师您看,跟我画的设计图一模一样,连磨齿的间距都对得上。”
陈屿举着相机绕着磨盘拍了一圈,镜头对准磨眼笑道:“这磨眼做得真逼真,等会儿试试能不能塞进麦仁。”他刚说完,就看见苏晴抱着个纸箱跑进来,额角沾着汗。
“可算赶上了!”苏晴把纸箱往地上一放,打开来里面全是印着槐花图案的小围裙,“定制的体验区围裙到了,孩子们穿这个不容易弄脏衣服。”她拿起一条给周凯比了比,“大小正好,大人小孩都能穿。”
奶奶端着一摞粗瓷碗从厨房出来,碗里盛着刚煮好的麦仁粥:“先歇会儿,喝点粥垫垫肚子。这粥里放了赵爷爷的新麦仁,你们尝尝是不是当年的味儿。”
李茉拿起勺子舀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太香了!比超市买的麦仁更有嚼劲,难怪当年周爷爷要特意留给他。”她放下碗,从包里掏出张图纸,“对了,展位的背景板设计图改好了,加了老槐树的剪影,你们看看行不行。”
图纸上,淡褐色的背景板印着遒劲的槐树枝桠,右下角是缩小的账本批注“槐花开了,留麦仁一把”,旁边点缀着细碎的槐花图案。林晚凑近看了看:“色调特别搭,跟文创产品的风格一致。明天安装的时候记得把灯光调暖一点,显得更温馨。”
“放心吧,我跟安装师傅说好了。”李茉刚点头,就听见周凯“哎哟”一声,原来是试推磨盘时没抓稳,手蹭到了轴杆。赵爷爷赶紧掏出兜里的创可贴:“慢点来,这磨盘看着轻,转起来得用巧劲。当年周老根教我推磨,说要跟着磨盘的节奏走,才省力气。”
他颤巍巍地走过去,握住磨杆示范:“你看,这样沉肩、压腕,一圈一圈顺着转,别跟它较劲。”磨盘缓缓转动起来,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虽然不如老磨盘浑厚,却也带着几分岁月的质感。
周凯跟着学了几下,果然顺手多了:“真管用!明天我就在体验区当‘师傅’,教大家怎么推磨。”他越转越起劲,磨盘的响声渐渐均匀起来。
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沈家婶子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黄瓜走进来:“听说你们忙展销会,我送点黄瓜来,切了当凉菜吃。”她看见磨盘眼睛一亮,“这不是迷你磨盘吗?真精致!当年我家搬走时欠周老根五块钱,一直没好意思回来,这回展销会我一定去帮忙。”
张叔笑着接话:“周老根当年早说免了,你还记着这事。正好明天缺个给大家递围裙的,你要是有空就来搭把手。”
沈家婶子立刻点头:“有空有空!我再叫上隔壁的王姐,她当年也受过户老根的照顾,肯定乐意来。”
奶奶笑着往她手里塞了袋麦仁:“拿着尝尝,赵爷爷种的新麦仁,煮粥最香。明天让你家小子也来试试推磨,感受下当年的光景。”
当天傍晚,周凯突然想起老磨盘的事,拉着张叔往巷尾的磨坊走:“张叔,咱们去看看老磨盘还能不能的门没锁,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暮色从破损的窗户钻进来,在磨盘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张叔摸出手机打开手电筒,照在磨盘的轴杆上:“当年电动磨面机进来后,这磨盘就没转过,轴杆估计锈住了。”他蹲下身,用手晃了晃磨杆,纹丝不动。
周凯找来抹布擦去轴杆上的灰尘,又倒了点机油:“咱们明天早上再来试试,说不定能撬动。要是能让老磨盘转一圈,赵爷爷肯定高兴。”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周凯就带着工具来了磨坊,张叔已经提着桶井水在等他。“先把轴杆冲干净,再上点机油浸润会儿。”张叔说着,用刷子蘸水仔细刷洗轴杆缝隙里的尘土,井水溅在磨盘上,泛起湿润的光泽。
林晚和陈屿也赶了过来,陈屿扛着摄像机:“正好拍下来,要是老磨盘能转,这段素材能放进展销会的纪录片里。”林晚则拿出速写本,打算把这一幕画下来——晨光里,两个身影围着老磨盘忙碌,磨盘上的麦麸痕迹依稀可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