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屿接过收纳篮的盖子,检查了一下:“很好,小鸟固定得很稳,盖子和收纳篮的卡槽契合得刚好,不松不紧,完美。”他把盖子扣在收纳篮上,轻轻一按,盖子稳稳地卡住,提起盖子时又能轻松打开,“强子、赵磊,你们把收纳篮整体打磨一遍,尤其是边缘和接口处,确保没有任何毛刺,然后交给晓姐上蜡。”
“好嘞!”张强和赵磊齐声答应,拿起细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收纳篮的表面。砂纸摩擦竹丝的“沙沙”声轻柔而均匀,原本就光滑的竹编表面,经过打磨后变得更加细腻温润。
孙晓已经准备好蜂蜡和软布,坐在石桌旁等候:“你们打磨完直接给我就行,我今天把收纳篮的蜡上好,明天就能和挂屏一起打包,等苏晴的同事来确认订单时,让她也能看到成品,说不定还能多聊几个细节。”
乐乐凑到收纳篮旁边,踮着脚尖看着张强和赵磊打磨:“赵磊哥,你们打磨得好仔细呀,这个收纳篮看起来越来越好看了!”
赵磊笑着说:“那当然,这可是要交给客户的东西,一点都不能马虎。你编的小鸟在盖子上,我们打磨的时候还得特别小心,不能把小鸟的竹丝磨变形了。”
乐乐连忙点点头:“对!小鸟不能弄坏,那是我送给苏晴姐的礼物。”她守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收纳篮,生怕打磨过程中出一点差错。
王爷爷已经编完了挂屏上的太阳图案,金黄的竹丝勾勒出的太阳光芒四射,每一缕光线的粗细都均匀一致,看起来既温暖又有力量。“陈屿,你那边云朵编得怎么样了?我这边太阳已经完工,咱们可以把两个图案的位置再对齐一下。”
陈屿放下手里的竹丝,走过去和王爷爷一起调整挂屏:“我编了大半了,您看这个云朵的位置,放在太阳旁边是不是有点太近了?稍微挪远一点,看起来更舒展。”
王爷爷点点头:“有道理,挂屏的布局讲究疏密有致,太阳和云朵之间留一点空隙,整体看起来更协调。你继续编,编完咱们再整体调整。”
林晚已经把竹编背包的外层编了一半,本色竹丝编织出的简约纹路整齐有序,她拿起乐乐编好的小雏菊花蕊,比划着位置:“乐乐,你看这个花蕊放在这里怎么样?离背包开口处十厘米左右,既显眼又不影响使用。”
乐乐凑过去看了看,眼睛亮晶晶的:“刚刚好!林晚姐,你编的花瓣要围绕着花蕊,这样看起来就像真的小雏菊在开花一样。”
“没问题,”林晚笑着说,“我会用浅一点的竹丝编花瓣,一层一层围绕着花蕊,保证编出来的小雏菊栩栩如生。你要不要再编几个备用花蕊?万一这个不小心弄坏了,咱们还有替换的。”
乐乐立刻点头:“好!我现在就去编,编三个,这样就不怕不够用了。”她拿起泡软的黑色细竹丝,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编织起来,手指灵活地穿梭,没过多久,一个小巧饱满的花蕊就成型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院子里的灯被拉亮,暖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忙碌的众人,氛围温馨而充实。张强和赵磊已经把收纳篮打磨完毕,交给了孙晓。孙晓拿起软布,蘸上适量的蜂蜡,轻轻擦拭着收纳篮的表面,竹丝在蜂蜡的滋养下,慢慢泛出温润的光泽,原本浅黄的竹色变得更加柔和,纹路也愈发清晰。
“晓姐,你上蜡的手法真厉害,”林晚看着收纳篮一点点变得光亮,忍不住赞叹,“上了蜡之后,收纳篮看起来质感都不一样了,摸起来滑溜溜的,还带着淡淡的蜂蜡香味。”
孙晓笑着说:“上蜡也是个技术活,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显得油腻,太少又起不到保护作用。而且要顺着竹丝的纹路擦,这样蜡才能更好地渗透到竹丝里,不仅能保护竹编,还能让颜色更均匀。”她一边说,一边继续擦拭,动作轻柔而熟练。
陈屿终于编完了云朵图案,白色的竹丝编织出的云朵蓬松柔软,边缘圆润自然,和旁边的太阳图案搭配在一起,仿佛天空中真实的景象。“王爷爷,您看云朵编完了,咱们把整个挂屏调整一下吧。”
王爷爷走过来,仔细端详着挂屏:“不错不错,‘晴明’两个字居中,太阳在左,云朵在右,布局匀称,风格统一。现在咱们把挂屏的边框固定好,再打磨上蜡,挂屏就完工了。”
两人合力将挂屏的边框固定牢固,陈屿拿起细砂纸,打磨着边框的边缘,王爷爷则用软布擦拭着挂屏的表面,去除编织过程中残留的竹屑。“这个挂屏编得真不错,”王爷爷感慨道,“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竹编手艺,就是要这样用心去做,才能让更多人喜欢。”
“是啊,”陈屿点点头,“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传统手工艺品,觉得既环保又有温度,咱们只要把手艺传承好,用心做好每一件产品,就一定能把老巷竹编做得越来越好。”
晚上七点多,收纳篮和挂屏都已经全部完工。收纳篮整体呈深棕色,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分层隔板稳固有序,盖子上的小鸟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展翅飞走;挂屏上“晴明”二字简约大气,太阳和云朵图案灵动自然,整个挂屏既美观又富有寓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