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刚漫过老巷的墙头,孙晓就揣着材料往政务服务大厅赶。昨晚特意定了六点的闹钟,就是怕去晚了耽误拿临时注册证书——今天可是约定好给快递送报关材料的日子,差一样都走不了流程。
刚拐出巷口,就见刘建军骑着三轮车迎面过来,车斗里装着崭新的气泡膜和硬纸箱。“孙姐,早啊!我去建材市场拉了包装材料,特意选了加厚的,竹编怕磕,多裹两层放心。”他把车停稳,撸起袖子就要搬箱子,额头上已经沁出了薄汗。
“先别搬,等会儿陈婷和宇恒来了一起弄。”孙晓拦了他一下,晃了晃手里的文件袋,“我先去拿证书,你在院子里把打包区腾出来,记得垫上防水布,昨天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阵雨。”
等孙晓拿着临时注册证书和植物检疫证回到院子时,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吴宇恒正蹲在地上拼纸箱,小敏蹲在旁边帮忙递胶带,王爷爷则拿着卷尺量收纳盒的尺寸,嘴里还念叨着:“每个箱子装十二个正好,多了挤得慌,少了浪费材料。”
“证书都齐了!”孙晓举起手里的文件,院子里瞬间响起一阵欢呼。陈婷赶紧放下手里的马克笔跑过来,接过证书仔细看了一遍:“检疫证上的批号和咱们的货对得上,注册证的有效期也够,等会儿快递来就能把报关材料一起交了。”
周婶端着一摞搪瓷碗从屋里出来,碗里盛着冒着热气的豆浆:“先喝碗豆浆垫垫肚子!我早上磨的黄豆,还煮了茶叶蛋,干活有力气。”她把碗分给大家,又特意给小敏剥了个茶叶蛋,“孩子年纪小,多吃点。”
正吃着,快递员小张的电动三轮车就停在了院门口,车斗里还装着打包用的缠绕膜。“孙姐,材料都齐了吗?我今天得赶在下午三点前把货拉到港口仓库,不然赶不上明天的船期。”
“都齐了,这就开始打包。”孙晓把报关材料递给小张,“你先核对一下,我们这边开始装货。”
大家立刻分工忙活起来:王爷爷负责把收纳盒按尺寸分类,确保每个箱子里的货大小一致;刘建军和吴宇恒负责装箱,先用气泡膜把收纳盒裹两层,再塞进纸箱里,缝隙处还塞了碎纸壳防震;陈婷则在每个箱子上贴标签,标签上详细写着批号、数量和目的地;小敏和周婶负责封箱,用胶带把纸箱口缠得严严实实;孙晓则在一旁登记台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记录。
“宇恒,你轻点放,别把提手压变形了。”王爷爷看着吴宇恒往箱子里放收纳盒,忍不住提醒了一句,“这牛皮提手看着结实,其实边角处经不起硬压。”
吴宇恒赶紧放慢动作,还特意把收纳盒的提手朝上放:“知道了王爷爷,我刚才没注意,现在这样放就不会压到了。”
正忙着,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两个穿着西装的人,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公文包,另一个则举着相机四处打量。
孙晓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迎了上去:“请问两位是?”
“我们是XX贸易公司的,我叫林哲,是负责你们这批竹编收纳盒的采购专员。”西装男递过来一张名片,指了指旁边的人,“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质量检验员,今天过来是想抽查一下这批货的质量,顺便看看你们的生产场地。”
院子里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刘建军悄悄凑到孙晓身边:“不是说客户只看报关材料吗?怎么突然过来了?”
“别慌,咱们的货质量没问题,场地也符合要求,正好让他们看看咱们的实力。”孙晓拍了拍他的胳膊,转身对林哲笑了笑,“欢迎欢迎,快请进。我们正在打包,正好让您看看成品。”
林哲跟着孙晓走进院子,目光扫过整齐堆放的收纳盒,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生产流程图,点了点头:“场地看着挺规范的,原料和成品分开放置,还做了防尘处理,比我想象的好。”
质量检验员李姐则直接走到成品区,拿起一个收纳盒仔细检查起来,先是摸了摸竹篾的光滑度,又看了看logo的烫印,还试着提了提牛皮提手,甚至用卷尺量了量收纳盒的尺寸。
“竹篾的毛刺处理得很干净,logo烫印也清晰,没有焦痕。”李姐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尺寸误差在±2毫米以内,符合合同要求。不过我得随机抽几个样品,做一下牢固度测试。”
她从箱子里随机拿出三个收纳盒,每个收纳盒里都放了五斤重的砖块,然后提着提手晃了晃,又把收纳盒倒扣过来,看是否有竹篾松动的情况。“提手牢固度没问题,竹篾的编织密度也够,承重性不错。”
王爷爷站在一旁,见李姐检查得仔细,忍不住开口道:“我们编竹器讲究‘密不透风,牢不晃荡’,每根竹篾都要经过三次打磨,编织的时候还要用竹刀勒紧,肯定结实。”
林哲听到这话,好奇地问:“王爷爷看起来是老手了,您做竹编多少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