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23章 丝路花开

逆转的朱砂 第23章 丝路花开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开春后的户部格外热闹,阿木带着西域商队的账册,正和老吏们核对今年的春耕物资。他指尖划过“吐蕃青稞种”“于阗棉籽”“楼兰果苗”几行字,忽然在“江南稻种”后添了个注脚:“需配西域苜蓿,改良土壤。”

“这法子是吐蕃牧民说的。”他指着账册上的草图,“他们说青稞和苜蓿种在一起,能长得更壮,稻子或许也能用这法子。”老吏们看着图上中原稻穗缠着西域苜蓿的样子,都笑了:“小先生这账,算到地底下了。”

消息传到萧彻耳中,他让人把阿木的账册抄了副本,贴在城门口的公告栏上。百姓围着看,有人指着“楼兰果苗”问:“这果子真能在长安结果?”阿木正好路过,朗声道:“能!我带了三颗树苗,就种在同心馆,秋天请大家吃果子!”

古丽雅的绣坊也忙起来,她教绣娘们把苜蓿花绣在春耕图的边缘,“这样农夫们看到,就知道稻子和苜蓿是好朋友。”有位从江南来的绣娘,还把家乡的插秧场景绣了进去,与西域的播种图并排,像幅长卷。

小石头则跟着农师去了城外的试验田,把稻种入土的样子画下来,旁边写着:“今天种下去的,不只是种子,还有明年的饭香。”他画得认真,连泥土溅在农师裤脚上的痕迹都没放过,农师笑着说:“等稻子熟了,让你第一个尝新米。”

傍晚的同心馆,阿木的算盘声、古丽雅的穿线声、小石头的铅笔声,混着窗外的风声,像支春耕序曲。林晚意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忽然想起吐蕃赞普的信:“雪山的水会浇中原的田,中原的米会养西域的人。”原来所谓丝路,从来不是单向的路,是你来我往,把种子撒成一片,把日子过成一团。

入夏时,古丽雅的“四季同心图”绣成了。

第一幅是春,江南的秧苗绿连着西域的苜蓿青,田埂上站着两个孩子,一个捧着稻种,一个攥着青稞,手牵在一起。第二幅是夏,长安的荷池映着于阗的葡萄架,采莲女的裙摆缠着摘葡萄的胡旋舞袖,转成个圆。

第三幅是秋,中原的麦浪叠着楼兰的沙枣黄,打麦的农人笑着接过西域商队递来的酒囊,酒液洒在地上,长出朵小小的同心莲。第四幅是冬,吐蕃的雪山下,中原的商队正和牧民分食一锅粥,粥里有江南的米,有西域的豆,热气腾腾的,把两人的影子蒸成一团。

萧彻把这四幅绣品挂在御书房,百官看了,都叹:“原来不用兵戈,也能让四海成一家。”户部尚书还特意让人把绣品拓印下来,贴在新订的商路章程上,“以后这就是咱们的‘规矩’——你给我一颗种子,我还你一仓粮;你送我一匹布,我回你一件衣。”

古丽雅却在绣品的角落,悄悄添了笔——同心馆的那棵树,枝桠上挂着三个小小的香囊,一个绣着算盘,一个绣着画笔,一个绣着绣针,正是阿木、小石头和她的记号。“这样,不管四季怎么变,我们都在里面。”她对林晚意说,眼睛亮晶晶的。

这日,西域商队又到了,带来的不只是货物,还有个好消息:于阗王仿照“同心馆”,在都城开了“长安学堂”,教孩子们学汉话、算算术,连课本都是小石头画的绘本。“王上说,等孩子们学成了,就派他们来长安当使者。”商队首领笑着说,递上于阗的新绣样,上面是中原的玉兰缠着西域的沙枣枝。

林晚意把新绣样递给古丽雅,她接过时,指尖不小心碰到针脚,扎出个小血珠,滴在绣样上,像朵小小的红蕊。“你看,”林晚意指着那点红,“连血都能融在一起,还有什么不能的?”

秋收那日,试验田的稻子熟了,金灿灿的穗子压弯了腰,混种的苜蓿也长得茂盛,引来一群群蜜蜂。

阿木带着西域商队的账房来称重,算完账,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用青稞粉做的米糕,“这是吐蕃赞普让人做的,说用中原的法子蒸,比他们的糌粑甜。”他分给大家尝,果然带着股淡淡的奶香,和江南的米糕混在一起,说不出的对味。

古丽雅把新收的棉花弹成线,混着西域的羊毛纺成纱,“这样织出的布,既有中原的软,又有西域的暖。”她织了块方巾,送给采棉的农妇,农妇回赠她一把新摘的棉花,“明年多种些,给西域的孩子做棉衣。”

小石头的画册又添了新页,画的是各族人在打谷场上分粮食——中原的农夫给西域的商人装新米,西域的牧民给中原的绣娘塞葡萄干,连账房先生都放下算盘,帮着抱麦捆。画的最后,是轮圆圆的月亮,照着长安的城墙,也照着西域的帐篷。

“先生说,今晚的月亮,在中原和西域是一样圆的。”小石头举着画册,跑到正在赏月的林晚意和萧彻身边,“你们看,我把月亮画得大大的,这样两边的人抬头,都能看见。”

萧彻接过画册,指着月亮里的影子笑:“你画的是中原的玉兔,还是西域的神驼?”

小石头歪着头想了想:“都是!玉兔踩着神驼的背,一起在月亮上玩呢。”

林晚意望着天上的月,忽然觉得,这第三卷的故事,就像这轮月——从西域的风沙里升起,在长安的檐角圆满,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却被孩子们的账册、绣绷、画纸,连得严丝合缝。

远处传来商队的驼铃,混着打谷场的欢笑声,像在说:路还长,但只要人心照着同一片月亮,再远的地方,也能走到。

永熙三年的冬,长安西市开了家“同心铺”,卖的东西很特别——既有阿木算好价的西域香料,也有古丽雅绣的“四季图”帕子,还有小石头画的丝路绘本。

开业这天,吐蕃的使者带着青稞酒来了,于阗的商人捧着新织的“云莲锦”来了,楼兰的孩子背着装满沙枣的布包来了,连京中世家的夫人小姐,都提着自己绣的“同心莲”来捧场。

阿木站在柜台后,算盘打得噼啪响,算账时总多给客人添颗沙枣:“萧大人说,买卖算得清,情分要算得厚。”古丽雅在铺子里教绣活,身边围着中原和西域的姑娘,针脚你来我往,把牡丹和胡杨绣得难分彼此。

小石头则在铺子门口摆了张桌子,教孩子们画“长安与西域合璧图”,有个西域孩子画着画着,突然用汉话喊:“我想爹娘了,能画他们来长安吗?”小石头拿起画笔:“能!画里的门永远开着。”

林晚意和萧彻站在铺子外,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听见有人喊:“快看同心馆的树!”

众人抬头,那棵用多国泥土混种的树,枝桠上挂满了红绸带,有的写着“愿稻子年年熟”,有的画着小小的骆驼,最顶端的绸带上,是三个孩子的笔迹,合写着:“长安和楼兰,都是家。”

风拂过树梢,红绸带飘起来,像无数条纽带,一头系着长安的青砖黛瓦,一头系着西域的黄沙雪山。萧彻握紧林晚意的手,轻声道:“这卷故事,该收尾了。”

她点头,望着铺子里交叠的人影,忽然明白,所谓“丝路花开”,开的从来不是一季的花,是把种子撒进人心,让理解生根,让尊重发芽,年复一年,长成一片谁也挡不住的春天。

远处的驼铃还在响,像在说:下一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第三卷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