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22章 绣帕上的重逢

逆转的朱砂 第22章 绣帕上的重逢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商队出发前夜,阿木的马车上堆着半箱账册,最上面放着本新订的《商路算经》,是萧彻让人连夜抄录的,里面夹杂着他用西域文字做的注解。“这样西域的账房也能看懂了。”他摩挲着纸页,忽然想起刚到长安时,连中原的“文钱”和“两”都分不清,忍不住笑出了声。

隔壁马车里,古丽雅正把绣线分类捆好,红的是中原的胭脂色,蓝的是西域的天空色,金线则单独放在个小匣子里——那是林晚意给的,说“绣雪山要用,能映出光”。她摸出那块先皇后留下的旧绣片,轻轻贴在新绣的“同心莲”绷子上,两朵莲的针脚竟隐隐重合,像跨越了三十年的拥抱。

小石头趴在车顶,借着月光给画册补最后几笔:长安的城门下,西域商队的骆驼正往里走,守城的兵卒笑着接过古丽雅递的沙枣,阿木则站在旁边,帮小贩算着绸缎的价钱。“这样才对,”他喃喃自语,“没有吵架,只有说话。”

林晚意来送行时,给每个孩子塞了个锦囊。阿木的锦囊里是半块胡饼,掺了江南的糯米;古丽雅的是包花种,有中原的玉兰,也有西域的格桑;小石头的则是支新画笔,笔杆上刻着“长安-楼兰”。

“遇到难处就打开看,”她笑着揉了揉古丽雅的辫子,“就当我们在身边。”

萧彻站在车旁,看着阿木把账册抱得紧紧的,忽然道:“算错了也别怕,回来我教你更简单的法子。”阿木用力点头,眼眶有点热——他从没见过哪个“大人物”,会记得他这点小爱好。

马车启动时,小石头突然从车窗探出头,举着画册大喊:“等我们回来,给同心馆的树浇水!”

林晚意和萧彻站在原地,看着商队的影子渐渐融进夜色,驼铃声像串珠子,一颗一颗落在他们心上。风里飘来古丽雅不小心掉落的绣线,红的蓝的缠在一起,在月光下闪着温柔的光。

商队抵达吐蕃地界时,正赶上部落换粮。青稞堆成小山,牧民们却愁眉苦脸——按老法子分粮,总有人觉得吃亏,吵得脸红脖子粗。

“我来试试!”阿木抱着算盘挤进人群,先让每户报出人口数,再按“大人一石、孩童半石”的标准,噼里啪啦打了一通,很快算出各家该分的量,连多余的几斗都折算成了盐巴,分毫不差。

一个络腮胡牧民瞪着眼:“你这小毛孩,算得准吗?”

阿木把账册递过去,上面用汉话和吐蕃文写着明细:“您家三口大人、两个孩子,该分四石青稞,换成盐是两斤,对不对?”牧民核了半天,没找出错处,挠着头笑了:“中原的法子,真灵!”

消息传到赞普的帐篷,赞普特意让人来请阿木。帐篷里,吐蕃的账房正对着一堆羊皮卷发愁——那是和于阗的贸易账,算来算去总对不上。阿木看了一眼,指着其中一卷道:“这里错了,于阗的羊毛按‘捆’算,每捆重五斤,你们按三斤算,自然少了。”

赞普看着重新算清的账目,突然拍了拍阿木的肩膀:“你这算盘,比我们的骨筹好用!留在雪山下教账房吧?”

阿木摇摇头,从怀里掏出萧彻给的《商路算经》:“我是来教大家的,不是来当先生的。这本书留给你们,上面有中原和西域的算账法子,合在一起用,更方便。”

傍晚,古丽雅的绣架支在了帐篷外,牧民的女儿们围着看她绣“雪山放牧图”。一个扎羊角辫的姑娘指着图上的云纹:“这像我们帐篷上的花纹!”古丽雅眼睛一亮,当场教她把云纹绣在袖口上,“这样,你们穿的衣服,就有长安的云了。”

小石头则跟着牧民的孩子爬上雪山,把远处的冰川画下来,旁边添了个小小的长安城楼。“你看,冰川会化成水,流到长安的河里,我们喝的是同一源头的水呢。”他指着画对小伙伴说,对方似懂非懂,却把自己的狼牙项链摘下来,挂在他脖子上。

吐蕃赞普的妹妹收到古丽雅送的“同心莲”帕子,指尖抚过花瓣里藏着的“婉”字,突然红了眼眶。她转身从木箱里翻出块泛黄的帕子,上面同样绣着半朵莲,只是线色更旧些。

“这是三十年前,一位中原夫人送我的。”她把两块帕子拼在一起,正好是一朵完整的莲,“她说,若将来遇到绣同样花的人,就把这个交给他。”帕子夹层里,裹着张字条,上面是先皇后的笔迹:“雪山有雪,长安有月,雪化月圆,终会相见。”

古丽雅看着字条,突然想起娘临终前的话:“当年教我绣活的中原夫人,总望着长安的方向,说她有个儿子,像雪山一样正直。”她猛地抬头,看向随行的沈清辞:“沈大人,先皇后的儿子,是不是……”

沈清辞点头,声音有些发颤:“是陛下。”

帐篷外,风突然大了,吹得绣架上的丝线飘起来,像无数条看不见的线,一头连着雪山下的帕子,一头牵着长安宫里的旧物。古丽雅把两块帕子小心叠好,放进锦囊里——那是林晚意给的,里面的玉兰种子不知何时发了芽,顶着点嫩白的绿。

“该回去了。”阿木收拾着账册,算盘上还沾着青稞粉,“算好了换稻种的账,下个月就能带吐蕃的青稞回长安。”

小石头的画册又厚了几页,最后一张画着两个帕子拼成的莲,旁边写着:“娘说的中原夫人,找到了。”

离开雪山那日,吐蕃牧民牵来最好的骆驼,赞普的妹妹亲自把那箱青稞种子搬上车:“告诉长安的陛下和娘娘,等稻种熟了,我们还换。”

驼铃再次响起时,古丽雅摸了摸锦囊里的帕子,阿木拨了拨沾着青稞粉的算盘,小石头则把狼牙项链贴在胸口——这一次,他们带的不仅是账册和种子,还有一个藏在绣线里的秘密,一个能让雪山和长安,真正认亲的秘密。

商队返程时,骆驼背上驮满了吐蕃的青稞、于阗的羊毛,还有楼兰百姓托带的书信。阿木坐在最前面的骆驼上,手里的账册记得密密麻麻,连每颗青稞的分量都标得清清楚楚。

“沈大人,按这个账,明年春天就能把稻种送过来。”他指着账册上的红圈,“吐蕃赞普说,要划出最肥的土地种江南稻,还让我带话,请长安的农师去教教他们怎么育秧。”

古丽雅的绣篮里,多了个吐蕃样式的布包,里面装着赞普妹妹送的冰蚕丝线。“她说这线能绣出长安的月光,”她指尖缠着丝线,在阳光下转了个圈,“等回去了,我要给皇后娘娘绣件披风,让西域的风裹着中原的暖。”

小石头趴在驼峰之间,正给画册里的青稞田添上稻草人。“你看,这稻草人戴着中原的斗笠,穿着西域的毡衣,”他举着画册给骆驼看,“就像我们,走到哪,都是一家人。”

路过楼兰时,沙枣正熟得坠弯了枝。阿木让人装了满满两车,“长安的孩子还没吃过这甜果子呢。”古丽雅则把绣好的“稻花图”送给相熟的阿婆,“等明年稻子熟了,我们就来接您去长安看牡丹。”小石头最忙,挨家挨户收孩子们画的雪山,“这些都要带给周先生,他说要在同心馆开个西域画展。”

驼铃一路向东,把西域的风、雪山的雪、楼兰的沙,都揉进了归途。阿木算着日子,说再过十天就能到长安,古丽雅数着丝线,说还差三朵莲就能绣完披风,小石头则在画册最后一页画了个大大的箭头,指着东方,旁边写着:“家,快到了。”

长安的城门遥遥在望时,阿木突然让商队停下。他从骆驼上跳下来,把账册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又从行囊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他特意留的三捧土——吐蕃的雪山土、于阗的戈壁土、楼兰的沙漠土。

“沈大人说,要把这些土也混进同心馆的院子里。”他蹲在路边,把三捧土慢慢揉在一起,“这样,树就能记住所有地方的味道了。”

古丽雅也跟着下车,从绣篮里取出那两块拼成一朵莲的帕子,轻轻放在土堆上:“先皇后娘娘,您看,雪山的帕子和长安的帕子,合在一起了。”风拂过帕子,像声极轻的叹息,卷起几缕土尘,飘向城门的方向。

小石头则爬上最高的骆驼,举着画册朝长安喊:“我们回来啦——带着青稞和雪山!”

城门下,林晚意和萧彻早已等在那里。看到商队的影子,小石头从骆驼上跳下来,像只小炮弹似的冲过去,把画册塞进萧彻怀里:“陛下陛下,您看吐蕃的雪山,比画里的还高!”

阿木捧着账册走到林晚意面前,脸上沾着土,却笑得郑重:“娘娘,稻种换青稞的账算好了,明年春天,西域的田埂上,就能长出江南的稻子了。”

古丽雅最后下车,手里捧着那个装着冰蚕丝的布包,走到林晚意身边,把帕子轻轻放在她手心:“这是先皇后娘娘和吐蕃赞普妹妹的约定,她说,雪化了,就能回家了。”

林晚意看着那朵完整的莲,忽然红了眼眶。萧彻握住她的手,另一只手接过阿木的账册,指尖拂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又看了看小石头画册里雪山下的稻田,轻声道:“回家了。”

同心馆的院子里,那棵混种的树苗又长高了些,新叶在风里沙沙响。阿木把带来的三捧土埋在树下,古丽雅用冰蚕丝线在树枝上系了个同心结,小石头则在树干上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和月亮。

夕阳把五个人的影子投在地上,和树影交叠在一起,像个再也拆不开的圆。林晚意忽然想起先皇后字条上的话:“雪化月圆,终会相见。”原来所谓相见,从不是人找人人等,而是风把沙带来,水把稻引来,心把心牵来,最后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出同一片绿。

驼铃还在城门外轻轻晃,像在数着日子,等明年春天,西域的青稞抽出新芽,长安的稻种,也该在雪山下扎下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