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9章 田埂上的新苗

逆转的朱砂 第9章 田埂上的新苗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阿吉爹带来的不只是馕坑模具,还有一包用油纸层层裹住的种子——是楼兰培育的耐旱麦种,颗粒饱满,带着沙漠阳光的温度。

“这麦子,在咱们楼兰的沙地里能扎根,”他蹲在“同心铺”后院的空地上,用手指捻着种子,“我想在长安试试,看看换了水土,能不能长得更好。”

老药农听说了,特意背着锄头来帮忙。他扒开长安的泥土,捏了捏:“咱们这土肥,就是雨水多,得挖深点排水沟,不然麦根容易烂。”

阿吉和小石头提着水桶蹲在旁边,看着两个老人在地里忙活。阿吉爹用西域的法子,把种子拌上羊粪灰:“这是咱楼兰的‘肥料’,能防虫子。”老药农则撒了把中原的草木灰:“掺点这个,长势更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倒像是在给土地“开药方”。

古丽雅端着茶水过来时,见田埂上插了块小木牌,上面是阿吉写的字:“楼兰麦,长安种。”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麦穗,一半染着沙漠的黄,一半透着中原的绿。

“等麦子长出来,我教你们做西域的麦饼,”阿吉爹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用新麦磨的面,掺点沙枣泥,甜得很。”

“那我教您做长安的麦仁粥,”老药农笑着说,“加红豆和莲子,清热解暑,最养人。”

接下来的日子,阿吉每天都多了项活计——给麦种浇水、松土。他学着老药农的样子,用手指量土壤的湿度,见土面干了就浇点水,却不敢多浇,怕真像老药农说的“烂根”。小石头则每天来画麦子的生长图,从冒出针尖似的绿芽,到长出第一片真叶,画得比账本还认真。

这天清晨,阿吉发现田埂边多了几株陌生的苗,叶片圆圆的,看着眼熟。老药农路过时告诉他:“这是张阿婆撒的菜种,她说麦子旁边种点青菜,能互相‘作伴’,长得更精神。”

阿吉蹲在地里,看着楼兰的麦苗和长安的青菜挨在一起,忽然想起爹说的“水土不同,法子得换”。原来种地和做人一样,不能只守着自己的老法子,得学着看别人怎么做,才能把日子过顺。

阿吉娘也没闲着,她把带来的西域绣线分给街坊的姑娘们,教她们绣沙漠的胡杨和骆驼。“你们看,这胡杨的枝干要绣得硬点,像铁打的,”她捏着针示范,“咱们楼兰人说,胡杨能活三千年,死了不倒,倒了不烂,是有骨气的树。”

姑娘们学得入迷,有个绣娘灵机一动,把胡杨绣在了中原的牡丹旁边,胡杨的苍劲衬着牡丹的娇艳,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阿吉娘看着绣品,忽然抹了把泪:“这才好看呢,就像咱和长安人,凑在一起,才像个家。”

麦子长到半尺高时,阿吉爹要回楼兰了。临走前,他在麦地里插了块新木牌,上面刻着西域文和汉文:“此麦归长安,亦归楼兰。”

阿吉送爹娘到码头,爹把那本《农桑要术》还给他,上面写满了西域文的批注:“这书我带回楼兰再抄一份,让更多人学着种。你在长安好好的,等麦子熟了,给我捎把新麦,我在楼兰也种上长安的法子。”

船开时,阿吉娘从窗口探出头,手里举着古丽雅绣的胡杨帕子:“别忘了给麦子除虫!”

阿吉站在码头,看着船影越来越小,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却笑着挥挥手。他知道,爹娘不是回“远方”,是带着长安的麦种和绣样,把这里的暖,带回了楼兰的田埂上。

回到“同心铺”,阿吉径直走到后院。夕阳下,楼兰的麦苗和长安的青菜在风里一起摇晃,像在说:不管来自哪,扎了根,就是一片地的家人。他蹲下来,轻轻给麦苗松了松土,心里盼着——

等麦子熟了,磨成面,一半做长安的麦仁粥,一半做西域的沙枣饼,分给所有帮过他的人。这田埂上的新苗,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乡的牵挂,长成了沉甸甸的期盼。

秋意渐浓,“同心铺”的生意越发红火。阿吉跟着王掌柜学记账,原本歪歪扭扭的字迹渐渐变得工整,账本上的每一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日傍晚,阿吉正对着账本核账,忽然发现有一笔“碎银五两”的支出没写用途。他皱着眉回想,猛地想起是前几日给巷尾的张婆婆买了药。张婆婆无儿无女,前些天淋了雨染了风寒,咳得直不起腰,还是王掌柜提醒他去看看。

“这得补上。”阿吉拿起笔,在旁边添了行小字:“张婆婆药钱,五两。”

王掌柜路过,瞥见账本上的字,笑了笑:“记这么细?这钱本就该铺子里出。”

“不行,”阿吉摇摇头,“铺子里的钱是大家的,这是我自己想帮张婆婆,得记在我个人账上。”他忽然想起什么,又翻到前几页,在“买米三斗”旁边补了句:“分李叔一斗”——李叔家的孩子多,常常不够吃,前几日他悄悄分了些米过去。

王掌柜看着他一笔笔补全,眼里满是欣慰:“你这账本,记的哪是银钱,是人心呐。”

正说着,张婆婆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捧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非要塞给阿吉:“好孩子,婆婆没什么谢你的,这红薯甜得很,你尝尝。”

阿吉推辞不过,接过来剥开一个,热气腾腾的,甜香扑鼻。他掰了一半递给王掌柜,又往张婆婆手里塞了两个铜钱:“婆婆,这钱您拿着买些糖,红薯蘸糖吃更甜。”

张婆婆假意生气:“你这孩子,再跟我客气,我可就生气了!”阿吉只好收回钱,心里却暖烘烘的。

这时,小石头举着画本跑进来,上面画着三个小人:一个弯腰拄拐,一个捧着红薯,一个递铜钱,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暖”字。

“阿吉哥,这是我画的你和张婆婆!”小石头仰着小脸,“王掌柜说,这叫‘行善’。”

阿吉摸了摸他的头,忽然想把这些暖心事都记下来。他找出一个新账本,在封面上写下“暖账”二字,翻开第一页,工工整整记下:“九月初三,张婆婆赠红薯,甜。”

往后几日,阿吉的“暖账”越来越厚。

“九月初五,帮王婶挑水,她塞给我一个菜窝头,热乎。”

“九月初七,李叔送了捆新摘的青菜,说我帮他修好了锄头,其实他早教会我怎么磨镰刀了。”

“九月初九,古丽雅姐姐教我绣胡杨,说针脚要像胡杨的根,扎得深才稳当。”

这天,阿吉正写着账,古丽雅拿着件刚绣好的帕子进来,帕子上绣着一棵胡杨,树下站着个挑水的少年,正是阿吉。

“给你的,”古丽雅脸颊微红,“看你总用布巾擦汗,这个更软和。”

阿吉接过帕子,指尖触到细腻的丝线,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他翻开“暖账”,认真写下:“九月十二,古丽雅赠胡杨帕,软。”

小石头凑过来看,忽然指着窗外:“阿吉哥,你看!”

窗外,张婆婆正帮着王婶晒被子,李叔扛着锄头路过,顺手帮她们把竹竿往高提了提,阳光洒在被子上,金闪闪的。远处,古丽雅的娘正教街坊们绣西域的花纹,笑声飘得老远。

阿吉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王掌柜说的“人心”是什么——不是账本上冷冰冰的数字,是你帮我挑水,我赠你窝头,是胡杨帕子上的针脚,是红薯蒸腾的热气,是这些揉在日子里的细碎暖意,把他乡变成了家。

他合上“暖账”,起身往厨房走:“王掌柜,今晚我想多蒸些馒头,给张婆婆和李叔送去。”

厨房里,蒸汽弥漫,阿吉揉着面团,心里盘算着:明天得去看看李叔家的孩子,上次说想买本新字帖;张婆婆的拐杖头松了,找个时间修修……这些事,都得记在“暖账”上,一个都不能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