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8章 码头边的重逢,馕坑边的新学问

逆转的朱砂 第8章 码头边的重逢,馕坑边的新学问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入秋那日,长安码头的风带着水汽,吹得人心里发颤。

阿吉天不亮就守在渡口,手里攥着那串最紫的葡萄,指节捏得发白。张阿婆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个食盒:“别慌,你爹娘看见你这样,该心疼了。这里面是刚烙的胡饼,夹着卤牛肉,让他们先垫垫肚子。”

古丽雅和小石头也来了。古丽雅捧着件新做的披风,靛蓝色的布面上绣着葡萄藤,“西域来的人怕长安的风凉,披上暖和。”小石头则举着画册,扉页上画着码头的场景,旁边写着“阿吉哥和爹娘见面的地方”。

太阳刚爬上桅杆,远处传来“呜呜”的船笛声。阿吉猛地站起来,眼睛死死盯着那艘越来越近的船,手心全是汗。船靠岸时,他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挤在船头——爹的腰杆还是那么直,娘头上的丝巾还是他临走时买的湖蓝色。

“爹!娘!”阿吉喊出声,眼泪先掉了下来。

他爹娘也看见了他,娘捂着嘴直抹泪,爹拍着船帮笑,声音洪亮得传遍码头:“我儿在这儿!”

阿吉冲过去,被爹一把抱住,胡茬扎得他脖子疼,却舍不得躲开。娘拉着他的手,翻来覆去地看:“瘦了,也高了,像个长安汉子了。”她忽然看见阿吉手里的葡萄,接过去就往嘴里塞,“甜!比家里的甜!”

张阿婆把食盒递过去:“快尝尝长安的胡饼,阿吉这孩子,天天盼着你们来。”阿吉娘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这饼比咱们的馕软和,配着牛肉吃,香!”

古丽雅把披风披在阿吉娘肩上:“阿姨,风大,披上吧。这上面的葡萄藤,是照着阿吉哥种的那棵绣的。”阿吉娘摸着绣线,忽然拉过古丽雅的手:“好孩子,谢谢你照顾阿吉。”

小石头举着画册跑过来,把画凑到阿吉爹面前:“叔叔,这是阿吉哥在香料铺算账的样子,这是他种的葡萄藤,这是我们要给您办的接风宴!”

阿吉爹看着画,忽然从行囊里掏出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个巴掌大的馕坑模具,铜制的,上面刻着西域的花纹。“这是给张阿婆的,”他笑得满脸褶子,“咱们西域的烤包子,得用这模具才香,今天就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一行人往“同心铺”走,阿吉娘拉着阿吉絮叨个不停:“你妹妹说,等明年也来长安,跟古丽雅姑娘学绣活;你爹在楼兰试种了你抄的《农桑要术》,麦子收成多了两成;对了,波斯的哈桑托人带信,说他娘用你带的米酒招待客人,个个都夸……”

阿吉听着,忽然发现爹娘说的“长安”,比他想象中熟悉——他们知道香料铺,知道葡萄藤,知道张阿婆的胡饼,就像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

路过西市时,街坊们都出来打招呼。卖绸缎的王掌柜塞来块花布:“给阿姨做件新衣裳!”开茶馆的李婶提着茶叶:“尝尝咱们长安的雨前茶!”阿吉爹拱手道谢,把带来的西域葡萄干分给孩子们,笑声洒满了整条街。

到了“同心铺”的院子,阿吉爹一眼就看见爬满竹架的葡萄藤,眼睛一亮:“这藤长得比家里的壮!”他伸手摘了颗葡萄,塞给阿吉娘,“你看,我说长安的土好,没错吧?”

阿吉娘咬着葡萄,看着院子里的竹桌、石凳,看着墙上小石头画的全家福(虽然把她画得胖了点),忽然抹了把泪:“这哪是异乡啊,比家里还热乎。”

傍晚的接风宴上,阿吉爹的烤包子香气飘出半条街。金黄的包子皮酥脆掉渣,里面的羊肉混着洋葱,带着西域的孜然香。张阿婆的槐花糕甜糯松软,古丽雅的桂花酥入口即化,小石头则端着西域的葡萄干粥,挨桌给人添。

阿吉看着爹娘和街坊们说笑,看着爹教阿木用西域的法子算收成,看着娘跟着古丽雅学绣中原的牡丹,忽然明白,所谓“回家”,不是回到出发的地方,是不管走到哪,都有群人把你的根,悄悄接在了他们的土里。

葡萄藤下的灯亮了,映着满桌的吃食,映着一张张笑脸。阿吉举起酒杯,敬爹娘,敬张阿婆,敬古丽雅和小石头,也敬这棵把他乡变成家乡的葡萄藤——

原来最暖的风,从不是单向吹来的。你带着你的馕坑,我捧着我的茶盏,凑在一起,就成了谁也离不开的人间烟火。

阿吉爹的馕坑模具,在西市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那铜制的模具像个倒扣的小铁锅,内壁刻着细密的花纹,烤出来的包子皮上会印出西域的葡萄纹。张阿婆的胡饼铺旁,临时支起了个小炉子,阿吉爹正手把手教街坊们揉面:“面要醒够三个时辰,加半瓢沙漠里的碱水,醒出来的面才筋道——可惜长安没有,用井水多醒半个时辰也成。”

围着学的人里,有卖馒头的李叔,有开酒楼的王掌柜,还有几个跟着爹娘来赶集的半大孩子。李叔揉着面,感慨道:“咱们的包子是蒸的,你们的是烤的,这法子新鲜!”

阿吉爹笑着往肉馅里撒孜然:“各有各的好。蒸的软和,适合老人孩子;烤的香脆,配着茶吃,越嚼越有味道。”他把揉好的面团按进模具,用手掌压出花纹,“你们看,这样烤出来,不用看馅就知道是羊肉的——这花纹,是我们楼兰的记号。”

阿吉蹲在旁边烧火,听着爹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夹杂着西域语讲课,忽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在楼兰的土坯馕坑边教他,只是那时爹说的是“要好好学,将来靠这手艺饿不着”,现在说的是“要教给长安人,让他们也尝尝家乡的味道”。

古丽雅提着个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绣好的隔热垫,上面绣着馕坑和蒸笼,并排摆在一块。“给叔叔垫着用,”她把垫子放在炉边,“我娘说,这叫‘蒸烤一家亲’。”

阿吉爹看着垫子,忽然一拍大腿:“好!古丽雅姑娘这话说得好!明天我教你们做西域的‘沙木萨’,你们教我做长安的‘小笼包’,咱们把法子掺着来!”

小石头的画册里,多了幅《共烤图》:阿吉爹站在炉边示范,周围的人伸着脖子看,竹篮里的包子和烤包冒着热气,在画纸上氤氲成一片白汽。他在画旁写:“楼兰的烤包和长安的包子,像兄弟。”

这日傍晚,阿木带着波斯商队的伙计来尝新。哈桑的侄子咬了口烤包子,眼睛亮了:“这味道,比波斯的烤饼还香!阿吉爹,能不能教我们做?我们想带回波斯,给我阿爷尝尝。”

阿吉爹笑得合不拢嘴:“教!只要你们想学,我把碱水的配法都告诉你们!”他转头对阿吉说,“去把我带来的那袋沙漠碱石取来,磨成粉分给大家,让他们试试正宗的味道。”

阿吉取碱石时,发现袋子里还藏着本西域文的《烤馕谱》,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葡萄叶。他忽然想起娘说的,爹为了记全这些法子,在沙漠里走商时,见人就问,记了整整三年才凑齐。

“爹,这谱子……”阿吉捧着本子,声音有点发颤。

阿吉爹接过谱子,递给哈桑的侄子:“拿着。好法子藏着会生锈,传开了才活泛。就像这碱石,在沙漠里是石头,磨成粉进了面,就成了让人忘不了的香。”

夜色降临时,西市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馕坑边的小炉子还在烤着包子,香气混着街坊们的笑声,飘得很远。阿吉看着爹和哈桑的侄子比划着馕坑的做法,看着李叔把刚学会的烤包摆在胡饼铺的摊子上,忽然明白,所谓“家乡”,不是被地理隔开的孤岛——

它可以是一块碱石,从沙漠到长安,磨成粉,融进别人的面团里;可以是一本谱子,从西域到波斯,被不同的人翻看,长出新的花样;更可以是爹此刻脸上的笑,带着风沙的糙,却比任何时候都暖。

阿吉娘这时端来一盆刚熬好的葡萄粥,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甜丝丝的粥里,飘着楼兰的葡萄干和长安的桂花。阿吉喝着粥,听着爹教大家说西域的“谢谢”怎么讲,忽然觉得,这长安的夜,比楼兰的星空还要让人踏实。

因为在这里,连烤包子的香味里,都藏着“我们”的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