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17章 不同的算盘声

逆转的朱砂 第17章 不同的算盘声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太学的晨钟撞响时,古丽娅、阿木和小石头正站在明伦堂的台阶下,手里攥着王孝通博士给的入学牌。牌上用汉胡双语写着名字,木牌边缘还带着新刻的纹路——那是博士特意让人加的,说“让西域的孩子能摸着家乡的温度”。

堂内早已坐满了学子,大多是长安世家子弟,穿着统一的青色襕衫,见他们三个走进来,纷纷侧目。古丽娅的胡服在一片青色里格外显眼,她下意识地拽了拽裙摆,帕子从袖中滑出,落在地上。

“哟,这帕子上的葡萄绣得真土。”一个穿锦袍的少年嗤笑一声,引得周围人低笑。

古丽娅的脸瞬间涨红,正要弯腰去捡,小石头已经快步上前,捡起帕子拍了拍灰,用刚学的长安话道:“这是西域的葡萄,比长安的甜。”他把帕子递回去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阿木没说话,只是将算筹架往桌上一顿,木架撞在案上发出“咚”的闷响,笑声顿时停了。

这时,王孝通博士走上讲台,手里捧着卷《算经》:“今日第一课,论‘商路通算’。”他目光扫过堂内,“谁能说说,西域与长安的货物交换,该如何定等价?”

锦袍少年抢先站起:“自然是以中原铜钱为准!一匹蜀锦换十匹胡布,天经地义!”

“不对。”阿木忽然开口,算筹在指间转得飞快,“于阗的胡布用长绒棉织成,一匹能抵中原两匹的厚度;且末的玉石运到长安,损耗三成,定价时该加损耗费。”他在案上铺开算筹,“按商队行价,一匹蜀锦该换八匹胡布,再加两斤于阗砂金,才是等价。”

堂内一片寂静。王博士抚着胡须点头:“说得好!商路之算,不在刻板定价,而在知两地风物。”他看向古丽娅,“你来说说,胡商与汉商交易,最易在哪处出错?”

古丽娅攥着帕子站起来,声音虽轻却稳:“是‘约期’。胡商用月圆为限,汉商用初一为限,若不说清,常会误事。”她举了个例子,“去年我父亲与汉商约定‘三月后交货’,他按胡历算到月圆,对方按汉历算到初一,差了十五天,差点吵起来。”

“说得妙!”王博士击掌,“这便是学双语、通民俗的重要性。”

小石头一直没说话,直到博士问“如何让流民孩子也能学会算账”,他才猛地抬头:“用他们熟悉的东西当教具。比如用扁担教‘一’,用箩筐教‘二’,用骆驼教‘三’——先生说,看得见的数,才学得牢。”

这话一出,连锦袍少年都愣住了。王博士看着三个孩子,忽然笑道:“看来,太学该给你们开一门新课了——《西域商俗算例》。”

课间休息时,古丽娅的帕子忽然被围住了。几个女学子摸着葡萄纹样,好奇地问:“这线是用葡萄藤染的吗?真特别。”古丽娅红着脸,把帕子分给她们:“我娘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阿木被一群算学学子围住,争着看他的骆驼算筹。他干脆在地上演示“增乘开方法”,用木骆驼摆出算式,引得一片惊叹:“这比算珠直观多了!”

小石头则蹲在墙角,给一个怯生生的小书童讲“扁担算”。那孩子是杂役的儿子,偷偷来旁听,小石头把自己的《算经》借给他:“这页有画,你先看画学。”

日头偏西时,三人走出太学,发现门口停着辆马车,车夫竟是伊斯梅尔商队的老驼夫。“先生让我来的,”老驼夫递过个布包,“说你们第一天上学,肯定想家。”

布包里是沈清辞的信,还有三样东西:给古丽娅的新绣线,给阿木的算筹图纸,给小石头的识字歌刊印版——原来沈清辞把他编的歌拿去印了,扉页写着“西域小石头作”。

古丽娅摸着绣线,忽然想起母亲的话:“好帕子要配好线,好朋友要用心交。”阿木看着图纸,上面画着能装在算筹架上的小算盘,忍不住笑了。小石头捧着刊印版,指尖划过自己的名字,忽然觉得,长安的风,好像没那么陌生了。

远处的钟声响了第二遍,三人往住处走去。古丽娅的帕子在风里飘着,阿木的算筹架碰出轻响,小石头的刊印版被夕阳照得发亮。太学的墙很高,但他们知道,那些从西域带来的牵挂与智慧,会像藤蔓一样,慢慢爬上去,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长安城的月光总带着股温润气,透过太学宿舍的窗棂,在青砖地上铺成一片碎银。阿木攥着那封沈清辞的信,指尖反复摩挲着信末“遇事多思,不坠其志”八个字,忽然听见隔壁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他披衣起身,推开门便见小石头蹲在院角,正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什么。月光照亮少年单薄的脊背,画在地上的骆驼轮廓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还没睡?”阿木走过去踢了踢他的鞋跟。

小石头吓了一跳,树枝“啪”地断成两截。“在想我娘,”他把断枝扔进墙角,声音闷闷的,“她总说沙漠里的星星会变成骆驼,驮着远行的人回家。可长安的星星太密了,我分不清哪颗才是我家方向的。”

阿木低头看向地上的画,忽然弯腰捡起半截树枝,在骆驼旁边添了个小小的算筹架。“看到没,”他用树枝敲了敲算筹,“不管星星怎么转,算出来的方向总不会错。明天我教你用北极星定方位,比认星星靠谱。”

小石头的眼睛亮了亮,忽然扯住阿木的袖子:“那你说,我编的识字歌能传到家乡去吗?今天有个书铺掌柜来太学收稿子,说想把我的歌印成小册子卖。”

“得加钱。”阿木说得斩钉截铁,“你的歌能让流民孩子认字,比那些酸文值钱。让他按册抽成,每卖一本给你一文钱,我帮你算着账。”他说着就从怀里摸出算筹,在月光下摆出算式,“假设一个月卖五百本,就是五百文,够你给娘买两匹好布料了。”

小石头的脸在月光下泛着红,忽然又蔫下去:“可掌柜说,要把‘扁担算’改成‘木杖算’,说长安人看不懂扁担……”

“不改。”阿木把算筹一拍,“他要是印,就得按原样印。咱们西域来的东西,凭什么改得像长安的?”他忽然想起白天锦袍少年的嘴脸,眼底掠过一丝冷意,“他们越看不懂,才越要让他们看明白。”

这时,东厢房的门“吱呀”开了。古丽娅抱着个布包站在门口,鬓边还别着朵风干的沙枣花——那是她从家乡带来的,说能安神。“我娘托商队捎了囊来,”她把布包往石桌上一放,烤得金黄的囊散出麦香,“你们要不要尝尝?”

阿木拿起一块咬了一大口,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在舌尖炸开。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商队走戈壁,娘总是把刚烤好的囊揣在怀里,等他赶完骆驼回来,囊还是温的。

“对了,”古丽娅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几根细细的彩线,“白天那几个女学子问我要绣样,我想……能不能把西域的纹样绣在长安的帕子上卖?就像我娘当年在于阗集市上做的那样。”

阿木嚼着囊含糊道:“算过成本没?一匹素帕多少钱,彩线多少钱,绣一面要多少时辰,得定个合适的价。”他随手捡起根树枝,在地上飞快地演算,“假设一匹素帕能裁十张,每张成本两文,彩线一文,绣工按五文算,每张卖十二文,除去损耗,能赚四文……”

“还要算上运费!”小石头突然插嘴,“从咱们住的地方到西市,雇个脚夫要二十文,得卖够五张才能回本。”

古丽娅看着地上密密麻麻的算式,忽然笑了,月光落在她睫毛上,像落了层霜:“你们看,咱们仨加起来,倒像个完整的商队了。”

阿木没接话,只是把算筹重新摆了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长安的月光了,不像戈壁的月光那样烈得晃眼,也不像沙漠的月光那样冷得刺骨。这里的月光能让算筹的影子投在地上,能让囊的热气慢慢散进风里,还能让三个西域来的少年,在异乡的院子里,把乡愁算成实实在在的日子。

远处更夫敲了三记梆子,古丽娅把剩下的囊包好塞进阿木手里:“明天还要早课,快睡吧。”小石头已经趴在石桌上打起了轻鼾,嘴角还沾着点囊的碎屑。

阿木抱起小石头往房里走,少年的身子很轻,像捆刚收割的麦秸。他忽然想起沈清辞信里的话:“日子就像算筹,你把它摆得越清楚,路就走得越稳当。”

月光顺着屋檐淌下来,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三条正在慢慢铺向远方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