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16章 田埂上的学堂,轮作里的学问

逆转的朱砂 第16章 田埂上的学堂,轮作里的学问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春雨过后,竹溪村的田埂边多了块平整的青石板,上面用白石灰画着大大的“农”字。每天傍晚,村民们收工回来,就会搬着竹凳围坐在石板旁,听阿木讲农耕的道理,这便是临时搭起的“田埂学堂”。

今晚的课讲的是“作物轮作”。阿木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三块田,分别标上“玉米”“大豆”“油菜”:“今年种玉米的地,明年种大豆,后年种油菜,这样土地能歇过来,肥力也不会被耗尽。就像人吃饭,总吃一种会腻,换着样才有力气。”

坐在前排的少年举着竹制的小本子,飞快地记着,本子上画满了作物的简笔画,旁边标着歪歪扭扭的汉字。“阿木哥,那大豆种下去,真的能让土地变肥吗?”他记得自家的旱地种了三年玉米,地力越来越差,去年的收成只有第一年的一半。

阿木捡起一颗大豆,剥开豆皮露出里面的豆瓣:“你看这豆瓣上的小坑,里面住着‘根瘤菌’,它们能从空气里抓氮气,变成庄稼能吃的养料。等大豆收获了,把豆秆翻进土里,就是最好的绿肥。”他蹲下身,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根瘤菌的样子,像一串串小珠子挂在根须上。

古丽雅坐在一旁,给村里的姑娘们看新绣的“轮作图”。素色的布面上,用黄线绣着玉米,蓝线绣着大豆,绿线绣着油菜,三种作物的图案循环往复,像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你们看,”她指着图案的衔接处,“玉米的根须扎得深,大豆的根须在中间,油菜的根须浅,它们各吃各的‘土’,互不抢食。”

一个穿靛蓝布衫的姑娘摩挲着布面,眼里满是羡慕:“古丽雅姐姐,你能教我绣这个吗?我想绣在围裙上,干活的时候看着,就不会忘了该种什么。”她家男人总说她“记不住事儿”,去年就把玉米种在了刚收过玉米的地里,结果苗长得稀稀拉拉。

古丽雅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拿出几缕彩色丝线:“不难的,先学绣直线,再学绣圆圈,就像种地要先学会翻土,再学会下种。”她握着姑娘的手,一起穿针引线,针尖在布面上慢慢游走,留下一道浅浅的绿痕,像刚破土的油菜芽。

小石头的画板支在青石板旁,他正画着学堂的场景:阿木在泥地上比划的身影,少年举着本子提问的样子,姑娘们围着古丽雅看绣品的侧脸,还有角落里打瞌睡的老村长——他嘴上说“老骨头学不动了”,却每天第一个搬竹凳来占位置。

“小石头,你看我记得对不对?”少年凑过来看他的画,指着自己本子上的字,“玉米怕涝,要种在高坡;大豆喜湿,要种在平洼;油菜怕冷,要等开春再种。”

小石头点头如捣蒜,忽然指着画里的老村长笑:“爷爷的胡子被风吹歪了,你没画出来!”两人的笑声惊动了打瞌睡的老村长,他揉揉眼睛,板着脸说:“笑什么?阿木讲的‘堆肥法’记牢了吗?猪粪要拌秸秆,一层粪一层草,浇足水盖严实,过三个月才能用,别学去年老王家,没腐熟的粪肥把菜苗都烧死了。”

众人都笑起来,阿木也跟着笑,心里却暖暖的。他想起刚到竹溪村时,村民们看着新种子的眼神里满是怀疑,有人说“外来的种子长不熟”,有人怕“新种子费力气不讨好”。可现在,田埂学堂的竹凳越来越多,连最固执的老人都开始学着记农事册子。

夜色渐深,月光爬上青石板,把“农”字照得发白。阿木收拾起树枝,古丽雅把绣品叠好放进布包,村民们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有人问“堆肥要不要加草木灰”,有人说“自家的鸡粪能不能用来种大豆”,声音在田埂上飘着,像撒在地里的种子,等着生根发芽。

离开时,少年塞给阿木一把炒豆子:“娘炒的,香得很。”豆子还带着余温,阿木剥开一颗放进嘴里,脆生生的,混着泥土的气息。他回头望,田埂学堂的青石板上,那用白石灰写的“农”字在月光下泛着光,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正悄悄酝酿着破土的力量。

小石头的画板上,这一页的角落多了行小字:“学堂不在屋里,在田埂上,在手里的针线里,在每个人心里。”

田埂学堂的青石板上,白石灰画的“农”字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阿木正用新的石灰水重描。他蹲在地上,指尖沾着白灰,一边画一边说:“这轮作啊,就像过日子,不能总盯着一样东西较劲。你看村东头老李家,连续五年在同块地里种红薯,今年的红薯小得像拳头,藤蔓倒长得比人高,就是土地‘累’着了。”

蹲在旁边的老李红了脸,吧嗒着旱烟袋说:“可不是嘛,去年收的红薯还够吃,今年挖出来一看,心都凉了。阿木,你说我这地改种点啥好?”

阿木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红薯耗地力,你换种荞麦试试。荞麦扎根浅,不抢红薯需要的深层养分,而且它耐贫瘠,收了还能磨成面,做荞麦饼吃。等明年,再在这块地种豆子,让根瘤菌给土地补补‘劲儿’,后年你再种红薯,保管长得又大又甜。”

旁边的姑娘们围过来看古丽雅新绣的“轮作图谱”,布面上除了玉米、大豆、油菜,又添了荞麦的图案。古丽雅拿着绣花针,指着荞麦花绣说:“你们看这白色的小碎花,绣的时候要注意,它花期短,得赶在霜降前收,不然霜一打就烂在地里了。”

一个扎着双辫的姑娘指着图谱上的衔接处:“古丽雅姐姐,这大豆和荞麦之间,为啥要留一道空行呀?”

“这叫‘缓冲带’,”阿木接过话头,用树枝在地上画了条线,“大豆收了之后,土里会留些根瘤菌,直接种荞麦怕伤着菌子。留这么一道,让土地歇口气,也让菌子慢慢‘过渡’,等种荞麦时,它们还能接着帮忙固氮呢。”

小石头举着画板跑过来,本子上画着老李的红薯地,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红薯→荞麦→豆子→红薯”,还画了个笑脸在豆子旁边。“阿木哥,这样是不是就像给土地换口味?”

“对喽,”阿木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土地跟人一样,总吃一种菜会腻,换着样吃才有力气长庄稼。你看村西头的地块,前年种玉米,去年种绿豆,今年种高粱,收成都比单一种玉米好上三成。”

正说着,村西头的王婶挎着篮子走来,篮子里装着刚收的绿豆,碧莹莹的像翡翠。“阿木,多亏你说的轮作,我家那地收的绿豆,镇上的货郎都来收呢!”她抓出一把绿豆塞给阿木,“你尝尝,比去年在老地里种的饱满多了。”

阿木捏起一颗绿豆,圆润饱满,放在阳光下看,透着清亮的光。他忽然想起刚来时,村民们看着他的眼神带着怀疑,如今田埂上的竹凳从十几个变成了三十多个,连最不爱说话的哑巴大叔,都会用手势比划着问下季该种啥。

夕阳把田埂染成金红色,阿木看着重新描好的“农”字,觉得这字里不仅有土地的学问,还有人心的变化。就像那轮作的庄稼,一茬茬换着种,土地越来越肥,日子也跟着越来越有盼头。

小石头的画板上,这一页画着沉甸甸的荞麦穗,旁边有个小小的对话框,写着:“土地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