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二十年之约:被时光遗忘的夏天 > 第65章 番外:迎来的转机

2003年的三月,那春天来得扭扭捏捏。 树杈子上才冒出那么一丁点鹅黄的嫩芽,吹过来的风里头,还夹着股没褪干净的寒气。可比起这天气,更让人心里头揪得慌的,是那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玩意儿——“**型肺炎”,大伙儿都管它叫“**”。这词儿像团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头顶上。

电视一打开,收音机一拧开,里头播报的,十有**是哪儿又添了多少个“新增病例”。那数字,每天往上蹦一蹦,就像小锤子,不轻不重地敲在人心口上,闷得慌。街面上,景象全变了。往常这时候,下班放学的点儿,自行车铃铛响得像炒豆子,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热闹得不行。可现在,街巷一下子空了,静了。偶尔过去个人,也裹得严严实实,脸上捂着个大白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行色匆匆,像是怕沾上什么。空气里飘着的,不再是早点摊子的油香和小卖部的糖果味儿,换成了那股子有点儿刺鼻的消毒水气,混着从各家窗户缝里钻出来的、隐隐约约的电视声响,听着都有点没精打采。

这日子啊,活像是被人摁下了慢放键。 学生们是还能去学校,可放学铃一响,再没有往日里呼朋引伴、追跑打闹的光景了,一个个都老实地被接回家,或者直接闷头往回走。大人们也一样,上班下班,两点一线,什么应酬聚会、加班加点,几乎全断了。头几天过这种“关禁闭”似的日子,可真把人给憋坏了。浑身不得劲,心里头像长了草,空落落的,没个抓挠。大人对着电视发呆,小孩在屋里转磨,看啥都不顺眼。

可人这东西,也怪。慢慢地,好像也就咂摸出点儿这慢悠悠日子里的滋味来了。 以前总挂在嘴边抱怨的“没空”,这会儿倒有了。一天三顿饭,雷打不动地凑在了一张桌子上。老爸以前是酱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儿,现在居然也系上围裙,对着菜谱研究起红烧肉该怎么上色了;老妈翻出了攒了好几年的毛线,不紧不慢地织起了毛衣,说是冬天准能穿上;孩子们呢,也难得地甩开了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课外班,能跟爹妈好好说说话,甚至一起看看电视了。

窗户外面,是少了往日车水马龙的繁华动静,可你细听,每家每户的窗户里头,动静却多了起来。那是铲子碰铁锅的“刺啦”声,是碗筷碰撞的叮当响,是家长里短的闲聊,是偶尔爆发出的、不加掩饰的笑声。 一股子热乎乎的“柴火气”弥漫开来,那是人间烟火的实在味道。有人说,没准儿啊,这是老天爷用这么个不由分说的法子,硬是让咱们这些习惯了脚不沾地往前奔的人,生生刹住了车,停下来,喘口气,好好瞅瞅身边爹妈的老脸,听听孩子的趣话,把这日子,重新过得有点儿人味儿。

眼瞅着进了四月,天儿一暖和,连带着人的心情也好像透亮了一点。 报纸上、电视里,开始能看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样的字眼儿了。那每天公布的新增病例数,不像前阵子那样吓人地往上窜了,反倒是悄悄地、一天比一天少。这消息,就像那暖洋洋的春风,不声不响地,就钻进了家家户户,把堵在人们心口那块大冰疙瘩,给吹化了一点儿。

那时候的管控,跟后来是不能比,没啥封城封路那么大的动静。但该有的措施也都有了:街上戴着红袖箍的居委会大妈见得多了,她们负责提醒大伙儿注意卫生;公共场所,像学校、单位大院门口,也开始有人拿着体温计给进进出出的人测一测;广播里天天念叨“勤洗手、多通风”。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你得细品。最明显的,是街上的光景不一样了。

前两个月空得能拍麻雀的大马路,这会儿自行车铃铛声又密起来了;原先拉着卷帘门、贴着手写“暂停营业”告示的小卖部、理发店,也试探着重新开了张;公园里头,憋坏了的老人和孩子又出来了,三三两两的,虽说互相之间还隔着一两步的距离,但总算有了点儿活气儿。

进出自己住的小区或者学校,量体温、登个记成了新规矩;出门揣个口罩,也成了习惯,不戴反而觉得像没穿衣服出门,心里头不踏实。电影院、录像厅这种热闹地方还关着,大型的聚会更是想都别想。但空气里那股子让人喘不上气的紧绷劲儿,到底是松快了。人们互相打招呼时,眼神里不再是纯粹的警惕和不安,多了些“总算熬过来一点儿”的默契。

这光景,像是什么呢? 就像一场连绵的冷雨刚停,云彩还没完全散开,太阳也只是朦朦胧胧地透点光下来。但地上的人,已经敢试探着伸出脚,踩一踩湿漉漉的地面,心里知道,天,总是要放晴的。最难熬的那一段,八成是过去了。

在所有被**打乱节奏的事情中,有一件牵动着全国上下,特别是无数家庭神经的大事——高考。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原本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年,压力山大。而2003年,他们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变数。

要说这**一来,打乱了太多事儿。可甭管怎么乱,有件顶天大的事,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似的,牢牢钉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心里头——那就是高考。

对于像许年他们这样的高三学生来说,这本就是命悬一线、背水一战的年份,压力比山还大。可谁承想,2003年这拨学生,注定要经历点“特别”的。

头一桩意想不到的,就是考试日子突然提前了。

其实啊,把高考从沿袭了多少年的7月挪到6月,上头早就有过风声,也找过些地方试点。道理明摆着:7月天儿太热,酷暑难当,考生坐在教室里挥汗如雨,容易中暑,也影响发挥。6月虽说也热,但总归比7月的“蒸笼”模式要强点儿。可想法归想法,真要到全国推行,那还得些时日。偏偏赶上这么一场**,好多事情都按下了快进键。这疫情一来,学生们复习节奏乱了,人心也不定,要是再按老黄历拖到7月,变数更大。于是,教育部门一锤定音:2003年高考,就定在6月7号、8号!

这消息传开来,对于正憋在家里、一边防着病毒一边拼命啃书本的毕业班学生和老师来说,好家伙,那可真不是“通知”,简直像在平静(或者说压抑)的湖面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提前了一个月?!”这几乎是所有高三学生和家长脑子里炸开的第一个念头。原本指望着靠最后那一个月查漏补缺、冲刺拔高,这下可好,复习的“进度条”咔一下被砍掉一大截。那种感觉,就像跑马拉松,眼看着还剩最后几公里,可以调整节奏冲刺了,裁判却突然把终点线往前挪了一公里,逼得你不得不立刻拼尽全身力气。真是打得人措手不及,空气里的焦灼味儿,噌一下就冒起来了。

考试日子提前,还只是第一道坎儿。更让人揪心的,是咋能在这么个特殊时期,把这场上百万人参加的大考,给安排得既安全又公道。

上头下了死命令,教育口和卫生口联合起来,琢磨出了一套细到不能再细的“高考防疫章程”。那阵势,对于经历过后来更严密防控的人们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透着十足的紧张和严肃。

考点门口,是第一道关。 那年月,红外线测温仪还是个稀罕物,常见的是工作人员拿着耳温枪或者额温枪,严阵以待。每个考生和考务人员,都得先过这“一枪”,体温正常,才能往里走。要是哪个考生额头上显示的温度超过了标准线,心立马就得提到嗓子眼。不过,预案是有的:专门的“备用隔离考场”早就准备下了,通常设在通风极好的角落,里头可能就安排一两个考生,有专门的监考老师穿着更严实的防护服盯着。这么做,既保证了发烧考生能考试,也避免了影响他人。

考场里头,规矩也变了。 以前教室里桌椅挨得紧紧的,现在全都拉开了距离,豁亮了不少。窗户一律开着,保持空气流通。考前一天,就有穿着白大褂的人来喷消毒水,那股子味道,直到开考时似乎还没完全散尽。考点里还划出了专门的隔离区域和应急通道,万一真有突发情况,能立马反应。

学校老师也比以前啰嗦多了,天天盯着问:“有没有发烧咳嗽?家里人都好吧?” 那意思很明白,不光要对自己负责,也得对一屋子同学负责。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可把组织考试的人们给累得够呛。但没人敢马虎,这可是关系到无数孩子前程的大事,更是社会秩序能不能在特殊时期稳住的大事。用当时文件里的话说,就是要确保“平安、顺利、公平”。

同时对于考生来说,这些前所未有的规矩,带来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紧张是肯定的,谁不怕万一测体温时紧张得体温升高?或者考场里有人咳嗽引得人心惶惶?但另一方面,这种严格的氛围,也让他们在十八岁的年纪,就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种超出课本的责任感——遵守规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家。他们得在这种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学会稳住心神,完成人生中这场最重要的考试之一。这本身,就成了2003年高考一份独特的、让人终生难忘的“附加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