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四十三回:辽帅辟财路 京畿震宵小

朱由检那封赋予全权却有限粮饷的旨意,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辽东激起了滔天巨浪。

宁远经略府内,袁崇焕手持那份沉甸甸的圣旨,面色变幻不定。

皇帝的信任让他心潮澎湃,五年平辽的抱负似乎触手可及;

但那“自筹粮饷”四个字,却又像一道冰冷的枷锁,勒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关宁军十数万兵马,每日人吃马嚼,器械损耗,赏功抚恤,哪一样不是吞金的巨兽?

朝廷的辽饷本就常常拖欠不足,如今更是明言不再保证,这让他如何维系?

皇帝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很是充满善意的“让人”给他提了建议,但是…!

那军政改革的条陈,只是看一眼就让人觉得头晕目眩,更别提具体实施了。

可最过分的是,那条陈不是圣旨,而是来宣旨的太监,出于“个人好意”而“私自”给袁崇焕的,这让他根本无法打着皇帝的旗号去实施。

也就是说,这黑锅他背定了,除非他真的不想干。

然而,袁崇焕毕竟是袁崇焕,其性刚愎,其才亦足以支撑其傲。

至于辞职不干?他就从来没想过。

手握重兵,还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人生当中还有比这更辉煌的事吗?

只是辽饷…?!

短暂的焦虑后,一股破釜沉舟的狠厉涌上心头。

既然陛下予我全权,那我便行非常之事!

不就是黑锅吗?背了!

他知道皇帝的深意,辽边不同于内地,如果是内地,就算有人对皇帝不满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可这在辽边?…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辽东本地的军屯。

明初辽东军屯曾盛极一时,至明末早已废弛,田亩多为将门、卫所军官侵占。

袁崇焕以“恢复祖制,充实军资”为名,不顾底下将领或明或暗的抵制,强行清理被侵占的军屯土地。

招募流民及军户余丁耕种,所得粮食尽数充作军粮,还杀了几个阳奉阴违的军官。

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压力,却也触动了辽东本地军事集团的利益,怨言暗生。

可都以为是袁崇焕的馊主意,不认为是皇帝的意思,所以就算再恨得牙痒痒,也没有多少人想过背叛大明。

粮草稍稳,银钱仍是最大难题。

袁崇焕再次行使“全权”,在辽东各主要关口、市镇,增设税卡,对往来商旅,尤其是与蒙古、三韩的贸易,课以重税。

同时,他利用皇帝赋予的外交权,以“联合抗金”为名,加大对三韩的压力,要求其增加“援助”粮饷的数量和频率,近乎勒索。

他甚至将主意打到了海上,默许乃至纵容麾下部分将领与盘踞皮岛的毛文龙部争夺来自山东、登莱的海上商路利益,试图分一杯羹。

这些举措,虽在短时间内为关宁军敛聚了不少钱财,却也使得商路怨声载道,与三韩君臣离心,与东江镇毛文龙的关系更是急剧恶化。

一道道弹劾袁崇焕“擅权敛财”、“苛虐商民”、“逼迫属国”的奏疏,开始从辽东、从登莱、甚至从三韩,雪片般飞向京师。

朱由检稳坐乾清宫,冷静地阅读着这些奏报。

脑海中,袁崇焕的绿色光点依旧,但其周围,代表关宁军将领的光点中,橙色与深红之色却隐隐增多,显然是其强行推行政策引发了内部不满。

而毛文龙那边,忠诚度本就只有五十的浅绿光点,更是闪烁不定,大有向橙色滑落的趋势。

“果然如此……”朱由检并无太多意外。

放权如同放虎归山,猛虎固然能噬敌,亦可能伤及自身。

他需要这只猛虎去撕咬后金,但也必须时刻握紧手中的锁链。

“传旨申饬袁崇焕,令其体恤商民,勿使道路以目;安抚三韩,乃朝廷怀柔之道,不可一味强压。”

他下了一道不痛不痒的旨意,既表明朝廷知晓其行为,又未加以实质性的制止,依旧保持着观望和施压的姿态。

与此同时,京畿之地,一场精心准备的演武正在京营大校场举行。

朱由检亲临观阅,内阁、兵部官员及在京勋贵悉数到场。

校场之上,京营官兵精神抖擞,队列严整。

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阵列最前方的那一支五百人的火器示范营。

他们全身簇新号衣,手持的正是西山匠作苑最新产出的燧发枪。

演练开始,传统的步骑配合,弓马娴熟,引得观礼勋贵们频频点头。

然而,当轮到火器营演示时,场景为之一变。

只见在军官令旗指挥下,火器营士卒分为三列,动作整齐划一。

第一列蹲姿瞄准,第二列立姿待射,第三列快速装填。

随着令旗挥下,爆豆般的铳声连绵响起,硝烟弥漫!

前方的木靶被打得碎屑横飞,几乎没有间歇!

“装填竟如此之快?”

“风雨天亦能击发?!”

“这火力……若是对阵骑兵……”

观礼台上,惊呼声、议论声此起彼伏。

许多原本对京营整顿、对新式火器将信将疑的勋贵和老将,此刻都露出了震惊之色。

他们久经行伍,自然看得出这连绵不绝的火力意味着什么——在野战中对骑兵的遏制能力将大大增强!

紧接着,更让他们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

数门经过研究院改良、炮身更轻、射程更远的野战火炮被推上演武场,对准了远处模拟土木工事的标靶。

震耳欲聋的炮声过后,标靶区域一片狼藉,威力远超旧式火炮。

满桂一身戎装,于御前单膝跪地,声如洪钟:“启奏陛下!京营经汰弱留强,勤加操练,如今已初具战力!此新式火器,更是如虎添翼!臣敢立军令状,若有虏骑敢犯京畿,必令其片甲难回!”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亲自起身,扶起满桂:“满将军请起!京营将士之精勇,新式火器之犀利,朕已亲见!有此雄师利器,朕心甚安!”

他目光扫过观礼台上神色各异的众人,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传朕旨意,重赏京营有功将士!研究院、匠作苑相关人员,一并叙功!”

这场高调的演武,目的不言而喻。

一是检验京营整顿与新式装备的成;

二是向朝野内外展示皇帝的权威与手中掌握的新力量,尤其是给那些可能心怀异志,或是仍在观望的势力看——皇帝并非只能倚仗远在辽东的边军,他已在京畿打造了一把更为听话、也更为锋利的宝剑。

演武的消息,连同对新式火器的描述,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四方,自然也少不了会传到辽东,传到袁崇焕的耳中。

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警示与敲打。

回到宫中,朱由检又接到了两份奏报。

一份来自河南,卢象升禀报,其利用以工代赈招募流民兴修的水利工程已初见成效,春耕未受影响,民心渐稳,其所练之兵已扩至三千,恳请拨付更多燧发枪装备。

另一份则来自西山,徐光启奏称,水泥量产顺利,已囤积不少,请示用于何处。

朱由检略一思索,提笔批示:准卢象升所请,拔擢其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河南、山东军务,准其再扩兵五千,燧发枪优先供应。

水泥,即刻发往宣府孙传庭处,命其用以加固边墙、修建棱堡、军仓。

想起水泥,他突然联想到一件大事。

“王承恩!”

听到皇帝的呼唤,王承恩连忙从门外进来。

“皇上,老奴在!”

朱由检沉吟一下下令道:“召倪元璐、路振飞、李明睿、陈子龙…等人觐见!”

不一会儿,新任吏科给事中倪元璐、刑部员外郎路振飞、以及几位在科举中新晋脱颖而出的年轻官员着急忙慌的走进来。

众人对于此次突然召见,心中皆有些忐忑,不知皇帝所为何事。

朱由检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道:“朕登基以来,铲除阉党,廓清朝局,非为一时之快,实欲革故鼎新,为大明开万世之太平。然,治国之道,非仅凭人治,更需仰赖法制。”

“如今朝廷欲兴工商、整饬吏治、清理财政、推行新政,然现有律法,多沿袭旧制,于许多新事、新弊,或语焉不详,或惩处不力,或竟无法可依,此实为变革之大碍。”

他目光扫过眼前这些思维相对活跃、尚未被官场暮气完全浸染的官员,继续道:“朕意已决,欲对《大明律》进行增补修订,并另立数部专门律例,以定规矩,以明赏罚,使天下臣民,知所行止,亦使贪官污吏、不法商贾,无所遁形!”

众人闻言,精神皆是一振。修订律法,这可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倪元璐,”朱由检点名道。

“臣在。”倪元璐出列躬身。

“朕知你精通典章,处事公允。着你总领修订《大明律》之事,重点在于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之新政核心,以及‘火耗归公’等肃贪条款,正式纳入律法条文之中!务求细则明确,量刑适当,使天下胥吏无法曲解,使地方豪强无法规避!”

这是准备将之前在江南等地试点的政策,推向全国,并赋予其最高的法律效力。

“臣领旨!定当悉心考据,斟酌损益,不负陛下重托!”

倪元璐感到肩头责任重大,同时也为能参与如此重大的制度变革而激动。

“路振飞。”朱由检看向刑部员外郎。

“臣在。”路振飞肃然出列,他素以精通律例、不畏权贵着称。

“着你主持起草《反贪条例》与《商贾通则》。”

《反贪条例》旨在细化贪污受贿的认定、查处和惩处,加大力度;而《商贾通则》则是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

“《反贪条例》需明确各级官吏职权、财权界限,规范钱粮收支流程,设立严苛罚则,并鼓励民间告奸,但需严防诬告!尤其要对贪墨军饷、克扣粮草等行为,施以重典!”

“《商贾通则》则需明确商户权利与义务,规范市场行为,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同时保障合法经营,促进货殖流通。”

“尤其要针对与皇家商行合作之商户,明确其权责利。对于新兴之工坊、海贸,亦需有专门条款予以规范引导。”

“臣,遵旨!”路振飞目光炯炯,他深知这两部律例若能切实推行,将对吏治澄清和商业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李明睿。”

“臣在。”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出列。

“研究院与匠作苑新技迭出,此乃强国之本。然技术易被仿冒,挫伤工匠创新之心。”

“着你参考古今中外成例,起草《工坊新例》,其核心在于‘专利’之念!”朱由检抛出了这个对于当时而言极为新颖的概念。

“要明确,凡有能创造出利于国计民生之新器物、新技法者,经核实,可向官府申报‘专利’。”

“在特定期限内,他人未经允许,不得仿制牟利。朝廷可给予奖赏,并可授权皇家商行与之合作,共分其利。此法旨在鼓励格物创新,使我大明工匠才智,竞相迸发!”

李明睿闻言,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他立刻意识到此法若能推行,将对科技发展产生何等巨大的推动!

“陛下圣明!臣必殚精竭虑,草拟此例!”

“陈子龙。”

“臣在。”观政进士陈子龙拱手。

“海禁之事,日后必有所更张。东南沿海,番船往来,贸易日盛,然税制混乱,流失甚巨。着你着手研究前朝市舶司旧制,并探询泰西诸国关税之法,草拟《市舶税务新规》。”

“其要在于,规范海关管理,明确进出口货物税率,打击走私,确保朝廷能从海贸中获取应有之税收,充盈国帑!此事可与福建、浙江筹建海事局之事宜相互参照。”

“臣领旨!”陈子龙对海事本就有些兴趣,闻此任命,顿感找到了用武之地。

朱由检看着这群被委以重任的官员,沉声道:“此事关乎国运,非同小可。”

“尔等可广开言路,征询各部院及地方有识之士意见,但起草主导之权,在尔等手中。初稿而成,密送朕览。”

“未得朕允,不得外泄。过程中若有疑难或阻力,可密折直奏。”

他将立法的主导权交给了这些相对年轻、更具改革意识的官员。

意在绕过那些可能因循守旧的部院大佬,提高效率,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和考察。

当然,就算修改或者起草好也不是现在发布,还要等到合适的时机。

安排完这桩奠定帝国新秩序基石的隐秘大事,朱由检的注意力才转回辽东的纷扰。

他依旧保持着令人捉摸不透的沉默,只是下令登莱巡抚及天津水师加强戒备,密切监视辽海动向。

却并未对袁、毛二人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或调解。

他在等,等一个契机,等矛盾激化到必须由他出手收拾,方能收获的那一刻。

内修政理,外示武力,科技强军,分权制衡。

朱由检的棋盘上,棋子已越来越多,棋局也越发复杂。

他知道,袁崇焕在辽东的“折腾”才刚刚开始。

而自己手中的力量,也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才能应对未来更加莫测的变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