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四十二回:春闱布新局 辽左试孤臣

崇祯元年的春雨,带着几分料峭,滋润着京师,也迎来了新朝首次礼部会试。

四方举子汇聚,贡院外人头攒动,茶楼酒肆间充满了对前程的期许与对时局的议论。

朱由检对此番抡才大典极为重视,不仅严旨申饬科场纪律,更亲自点选以清直着称、忠诚度颇高的倪元璐为主考。

意在尽可能摒除党争干扰,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为日渐更新的朝局注入新鲜血液。

然而,人才的选拔需假以时日,而迫在眉睫的边患却不容等待。

辽东经略袁崇焕在经历大凌河苦战之后,送来的不再是单纯的请饷奏疏,而是一份洋洋洒洒的“五年平辽方略”。

疏中,他详细分析了辽东敌我形势,提出了“稳守渐进,筑城屯田,联结东江(毛文龙部),伺机反击”的整体战略。

并立下军令状,若朝廷能给予其全权调度辽东兵马、钱粮、人事之权,五年之内,必可恢复全辽。

这份奏疏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兵部尚书王在晋为首的保守派官员激烈反对,认为此乃袁崇焕“欲效安禄山故事”,一旦赋予全权,必然尾大不掉,酿成巨祸。

而李邦华、刘鸿训等较为务实的阁臣则认为,袁崇焕虽有其缺点,但确是当下唯一能稳住辽东局面的人选。

若处处掣肘,则辽东永无宁日,主张在严格监督下,给予其部分临机专断之权。

朱由检高坐龙庭,静听双方争论。

他脑海中,袁崇焕那绿色的忠诚度光点依旧稳定,但【刚愎自信】与【权欲】的特质也清晰可见。

他知道,完全放权风险极大。

但若不给一点空间,以袁崇焕的性格和能力,恐怕也难以在辽东有所作为,反而可能因猜忌而激生变故。

待双方争论稍歇,朱由检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袁崇焕五年平辽之志,朕心甚慰。”

“辽东糜烂日久,非寻常手段可以收拾,确需一员大将,统揽全局,便宜行事。”

此言一出,王在晋等人大惊,正要出言劝阻,朱由检却抬手制止。

话锋随即一转:“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钱粮乃军国之本,不可不察。如今朝廷用度浩繁,新军初建、流民丛生、各地新政初启,各处皆需银钱。”

“辽东年饷已占国用泰半,若再倾尽全力以供一方,其他地方若有事端,如之奈何?”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虚空处,仿佛透过大殿看到了遥远的辽东。

现在大明四处要钱,如果全都按袁崇焕的要求来,那别的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

袁崇焕,你不能既疯狂要钱也疯狂要权,两者只能选其一!

你既然这么想要权,那钱就给不了你那么多了。

相比较你袁崇焕,我还是更相信我的新军,更相信孙传庭和卢象升。

不过这也比你在历史上的待遇好多了。

朱由检想了一会儿,遂不再犹豫。

“朕意已决,准袁崇焕所请,授其全权经略辽东,一应军事部署、将领任免、乃至对蒙古、三韩之外交联络,皆许其临机决断,不必事事奏请!”

殿内一片哗然!

就连李邦华等支持袁崇焕的人都感到意外,陛下此举,放权之彻底,远超他们预期。

然而,朱由检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明白了皇帝的深意。

“然,朕予其权,却不能无限度予其饷。自崇祯元年起,袁崇焕所要求的辽东一应军饷、粮草、器械补充、赏功抚恤之费,缺额部分都要由其自筹!”

“朝廷原定辽饷额度,不再增加,亦不再保证足额拨付。朕准其在辽东境内,试行‘军屯商税’之法,开辟财源。”

“如何筹饷,是其之事,朕只要结果——五年之内,辽东局面必须有根本好转,虏骑不得叩关!如果时机满足,他还要响应朝廷战略部署。”

“若能达成,朕不吝封侯之赏;若不能,或是激起大变,或错失战机,则数罪并罚,朕亦绝不姑息!”

这是一道极其大胆,也极其苛刻的旨意,不过朱由检也不忘在旨意里加上bUG…。

比如那个激起大变和错失战机,这两者就是为袁崇焕挖的坑。

如果袁崇焕真的一心为国,那自然没事,如果…!

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先让他顶住建奴,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内政军政改革上。

如果他以后真的上不了台面,那完全可以想办法以这两个借口拿下他!

当然,他要是不愿意干,那他就趁早说出来,有的是合适的人干。

要不是前世对袁崇焕有一些历史同情感,朱由检早就拿下他了。

这人能力是有,但确实让人不太放心。

这道旨意赋予了袁崇焕前所未有的军事和行政自主权。

却几乎掐断了朝廷的输血管道,将庞大的辽东军事集团的经济压力,大部分转移到了袁崇焕本人身上。

这意味着,袁崇焕要么有能力在辽东本地开辟出足够的财源,比如整顿空饷、裁撤老弱、清丈土地、税负改革等,可这必然触动当地残余将门、商贾乃至三韩的利益。

这自然符合朱由检的预期,袁崇焕要是不愿意干,那还得换其他人去背这个黑锅。

要么就得自掏腰包(他显然没这个能力),或者……就只能像历史上那样,不断向朝廷哭穷,但如今皇帝已明言不再保证。

圣旨以六百里加急发出,直送宁远。

可以想见,袁崇焕接到这份充满信任与压力的旨意时,心情将是何等的复杂。

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全权,却也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

随着圣旨而去的,还有朱由检让人整理出来的军、政改革条款。

这些倒不是圣旨,没有要求袁崇焕必须这么办,只是作为他开源节流的一个建议。

倒也没有逼人太甚,还给他留了一条口谕:原则上希望他可以跟朝廷一起共度时艰,但要是真觉得事不可为,可以尽早向朝廷提出辞呈,皇帝会理解他的…。

朝会之后,朱由检单独留下了户部尚书毕自严和皇家银号总办王承恩。

“毕爱卿,辽东饷银,日后拨付需更加谨慎,数额按旧例,但时间可稍作拖延,看看袁崇焕如何应对。”

“王承恩,皇家商行日后若与辽东有贸易往来,需格外注意,既要遵循商贾之道,亦需暗中记录,随时禀报。”

他既要放权考验袁崇焕,也要留有后手,密切关注辽东的财政动向,以防失控。

便在此时,春闱放榜。

新科进士的名单呈送御前。

朱由检仔细浏览,注意到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上留有清名或干才之声者。

他特意将几个名字圈出,对侍立一旁的刘鸿训道:“这些新科进士,可酌情外放知县,或观政六部,多加观察。尤其是派往河南、北直隶等处的,需关注其对新政之态度与实干之能。”

他要利用这次科举,不仅仅是为朝廷补充官员,更是要暗中观察、筛选一批可能支持他改革路线的年轻官员,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变革储备人才。

江南的消息也随之而来,李代民在软(皇家商行利益诱惑)硬(锦衣卫铁腕打击)兼施之下,终于迫使大部分松江士绅接受了清丈田亩的现实。

虽然过程依旧充满扯皮和阳奉阴违,但毕竟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王承恩筹备的江南商号分号也已挂牌,皇家肥皂、白糖等物一上市,便因其新奇与优良引得富户争购,展现出了巨大的利润潜力。

这无疑让一些观望的士绅看到了另一条“钱途”。

朱由检站在乾清宫的舆图前,目光从科举榜单移到江南,再移到那被赋予了巨大自主权却也背负了沉重枷锁的辽东。

他没等来袁崇焕的辞呈,看样子袁崇焕还“乐在其中”?

他喃喃自语:袁崇焕,历史上都说你是因为崇祯的猜忌,才让你发挥不出来自己的才干。

那么现在我现在给你放权,看你能折腾出什么样的浪花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