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九十五回: 郡王兴文教 帝王布新局

朱绍烱带着皇帝的勉励和研究院的工艺纪要,几乎是飘着走出紫禁城的。

他心中的激动与振奋难以言表,原本的忐忑不安已被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狂喜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所取代。

他迫不及待地要返回工坊,将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那些与他一同奋斗的匠人们,更要立刻着手研究那份珍贵的工艺纪要。

而在乾清宫东暖阁,朱由检短暂地休息了片刻,品了口茶,脑海中回顾着方才与朱绍烱的对答。

【帝权图谱】反馈的忠诚度提升是直观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将旧有寄生阶层改造为生产建设力量的可行性。

朱绍烱的例子证明,只要引导得当,给予足够的利益和尊重,这些宗室勋贵中,不乏能够焕发新生之人。

“下一个,传庆成郡王朱求桂。”朱由检放下茶盏,吩咐道。

庆成郡王朱求桂,在宗室中是个异类。

他不喜弓马,不爱交际,唯独痴迷于藏书、刻书与杂学,其王府书房“求古斋”内,收藏了无数孤本、奇器。

过去,这被视作“玩物丧志”,没少被御史言官弹劾。

朝廷断供后,别的宗室惶惶不可终日,朱求桂却从中看到了机会。

他利用自己的藏书和多年钻研印刷技术的积累,联合几位志同道合、同样精通校勘的寒门文人,在京师繁华处开办了“文华书局”。

与朱绍烱的忐忑不同,朱求桂接到召见时,心中更多是好奇与一丝隐约的期待。

他自问书局开业以来,谨守本分,所印书籍皆内容端正,甚至还有不少是宣扬新政、介绍新学的,应当无过。

难道……是皇帝注意到了他的书局?

进入暖阁,行礼如仪。朱由检目光扫过,【帝权图谱】信息浮现:

【姓名:朱求桂】

【身份:庆成郡王,文华书局主人】

【忠诚度:68(浅绿)】

【特质:【格物兴趣】【博览群书】【宣传能手】(新触发)】

“平身,看座。”

朱由检语气温和,“朱求桂,朕听闻你的文华书局,近来很是印了些新鲜书籍?”

朱求桂心中一喜,连忙回道:“回陛下,臣蒙陛下新政启迪,深感开启民智、传播实学乃强国之本。

故臣之书局,除翻印经典子集外,主要着力于刊印两类书籍。”

“哦?细细说来。”朱由检表现出兴趣。

“其一,乃格物致知之书。”

朱求桂谈起本行,眼睛发亮,拘谨也少了几分,“臣借助往年搜集的宋元笔记、民间巧技,又厚颜向皇家技术研究院求教,刊印了《新编天工开物图说》,其中不仅复原前人智慧,更增添了研究院公布的‘纱龙纺机’图解、改良农具用法等。

此外,臣还组织人手,将徐光启大人的《农政全书》择其精要,编成《新农桑辑要》,

将宋应星大人《论气》、《谈天》中的浅显道理,写成《格物蒙引》,旨在让寻常读书人乃至略识字的百姓,也能知晓万物之理,工巧之妙。”

朱由检微微颔首。这朱求桂果然是个有心人,懂得将高深知识进行普及化改编,这正是新政教化所需要的。

“其二,”朱求桂继续道,语气更加郑重,“臣以为,欲正人心,明是非,亦需广博见识。

故书局还刊印诸子百家着作,非独尊儒术。

如《墨子》之兼爱、非攻、重视守城工械;《管子》之富国强兵、盐铁论政;《韩非子》之法治精神;

乃至《孙子兵法》、《鬼谷子》之谋略,皆在刊印之列。

臣以为,百家争鸣,方能开阔眼界,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一点,深合朱由检之心。

打破理学一统天下的思想禁锢,正是他推行新政、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一环。

“很好!”朱由检赞许道,“汝之所为,看似雕虫小技,实于教化民心、开启民智有大功!比那些只会空谈道德、尸位素餐之辈,强过百倍!”

得到皇帝如此肯定的评价,朱求桂激动得脸色泛红,连忙离座躬身:“陛下谬赞,臣……臣只是尽己所能,不敢当此盛誉。”

“当得起。”朱由检肯定道,“朕正欲推行教育改革,州县官学乃至新式学堂,除四书五经外,需增设算学、格物、律法、地理等实学课程。

之前已经由皇家商行印刷了几批,但一家之言,眼界终究有限,你的书局,可有能力承印此类教材?”

朱求桂心脏怦怦直跳,这是天大的机遇!“能!陛下,一定能!”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臣可延请通晓算学、格物之士,甚至请教研究院的先生,严格编撰校对!保证内容精准,印刷精良!”

“好!”朱由检抚掌,“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先行编撰蒙学、县学两级用的《新编算学基础》、《格物常识》、《大明律例浅释》等教材样本,呈送礼部与研究院审核。

一旦通过,可由礼部下文,推荐各地官学采购,与皇家商行竞争。

此外,《大明新政公报》各地增刊、朝廷法令汇编,也可考虑交由你的书局承印部分。”

这几乎是将文华书局拔高到了“半官方”教材出版机构的地位!

朱求桂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文教巨擘”的康庄大道,这远比过去做一个闲散郡王要有意义得多!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陛下信重,臣……臣万死难报!定当竭尽心力,为陛下,为大明,印好每一本书!”

“用心去做。文化教化,亦是千秋功业。”

朱由检勉励道,“将来做得好,朕在礼部或新设的文教司,给你留个位置也未可知。”

朱求桂再次叩首,心中充满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慨然。

他退出时,步伐沉稳而有力,脑海中已开始飞速盘算如何组建编撰团队,联系哪些学者了。

紧接着,朱由检又陆续接见了其他几位宗室勋贵。

一位是利用家族在山东的果园,专为皇家商行肥皂厂提供油脂原料的辅国将军。

他向皇帝汇报了如何组织庄户改进榨油技术,提高了出油率,并计划引进江南的柑橘品种进行嫁接,尝试生产更高价值的香料油。

朱由检鼓励他扩大种植,并允诺皇家商行可签订长期采购契约,让他安心生产。

另一位则是在李邦华麾下,于东南某市舶司担任“协理海关”的镇国中尉。

他详细汇报了如何运用宗室身份,协调地方豪商与新海关的关系,打击了几起走私案件,并促进了合法海贸的税收增长。

虽然品级不高,但他谈起海关事务、关税细则来头头是道,显然已深入其中。

朱由检肯定了他的成绩,并表示在海事部门扩编时,会优先考虑他们这些有经验的宗室成员。

还有一位更是特立独行,他并未经营工坊,也未担任官职,

而是组织了一支颇有规模的驮马队,专门往来于漠南新开辟的堡垒线与宣府、大同之间。

为孙传庭的边军和移民点运输物资,同时也将草原的皮毛、牲畜运回关内贩卖。

他向皇帝描述了边贸的繁荣景象和运输途中的见闻,虽然辛苦且风险不小,但利润丰厚,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

朱由检对他的冒险精神表示赞赏,并指示兵部和孙传庭,对这类保障边疆物资流通的民间商队要给予必要的保护和便利。

这些宗室勋贵,身份不同,行业各异,但都在新政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他们有的成为了实业家,有的成为了文化商人,有的成为了技术官僚,有的则成为了开拓贸易的先锋。

觐见皇帝,得到首肯和鼓励后,他们无不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过去那种暮气沉沉、坐等供养的颓废之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干劲的活力。

当最后一位觐见者满意离去,暖阁内重归宁静。

朱由检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和染上秋色的宫墙。

王承恩悄步上前,为他披上一件外袍。“皇爷,今日见了这许多宗亲,可要歇息片刻?”

朱由检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大伴,你看今日这些人,与数月前相比,如何?”

王承恩想了想,恭敬答道:“回皇爷,老奴瞧着,精气神都大不一样了。

过去是死水一潭,如今……倒像是活水涌流,各有各的奔头了。”

“是啊,”朱由检感叹道,“堵不如疏。断了他们的供养,是逼他们不得不动;

给他们指出明路,给予利益和前程,则是引他们向朕希望的方向动。

今日之甜枣,看似让他们得了实惠,实则将他们绑上了新政的战车。

他们的工坊、书局、商队,他们的官职前程,如今都与朕的新政休戚相关。

日后,若再有顽固宗室或士绅反对新政,无需朕动手,这些既得利益者,便会第一个跳出来维护现状。”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通过利益再分配,打造一个新的、依附于皇权和新政的既得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的力量越强,旧势力的反抗空间就越小。

“皇爷圣明!”王承恩由衷赞道,“如此一来,宗室之忧,可解大半。”

“还远远不够。”

朱由检转过身,目光锐利,“今日所见,不过是少数开明或迫于无奈者。

更多的,还在观望,甚至暗中抵制。尤其是那些藩王……福王、桂王、瑞王他们,家业庞大,岂会甘心?”

“那……”

“《大明新政公报》,要将今日觐见之盛况,以及这些宗亲如何因顺应新政而获利、得誉之事,大书特书!

要让天下所有的宗室勋贵都看到,顺从者,前路光明;逆势者,唯有坐困愁城,最终被时代抛弃!”

“是,老奴这就去安排。”

朱由检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

夕阳的余晖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一片金红,壮丽而肃穆。

对内,他正用“大棒加甜枣”的策略,一步步分化、瓦解、改造旧势力;

对外,军事扩张与边防巩固也在同步推进。

帝国的机器,正在他的意志下,艰难却坚定地向着新的轨道转向。

他知道,西南土司的隐患、东南海商的残余势力、以及关外皇太极的威胁,都依然存在,未来的挑战绝不会少。

但今日这东暖阁内的一幕,让他更加确信,只要牢牢掌握方向,不断培植新生力量,大明这艘巨轮,必能冲破一切阻碍,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