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八十九回:新科展新貌 旧士闹聚众

蝉鸣聒噪,紫禁城的金銮殿内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年酷暑的肃杀与忙碌。

皇太极北遁已过两个月月,边关烽火暂熄,但帝国的中枢并未有片刻喘息。

那场胜利带来的振奋,正被转化为整饬内部、开拓新局的强大动力。

此时,京城里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年的躁动与期盼。

持续年余的新政,虽阻力重重,却也如巨石入水,激荡起层层变革的涟漪。

而作为新政选拔人才、引导士林风向最关键一环的——崇祯二年恩科,终于在万千瞩目下拉开了帷幕。

此番恩科,自与往年不同,首先是时间上,从原来的开春推迟到初夏开展。

因为皇帝体恤考生,言开春尚寒,考生不远万里赴京赶考,实在是辛苦。

遂下旨从崇祯二年开始,恩科不但要每年来一次,时间也变了,其实是朱由检照抄后世经验…。

各地方的乡试、县试也要随之调整。

此举,自然令很多寒门子弟感激涕零。

另外一个旨趣大异,规模亦远超从前。

皇极殿内,朱由检审阅着礼部与内阁最终呈送的恩科章程,脸上露出了些许满意的神色。

章程开宗明义,此次取士,首重“实学”与“时务”,旨在为新政推行选拔干练之才。

为此,他亲自圈定了数道策问题目:“问清丈田亩以均赋税、抑兼并之策”、“问整饬商税、充盈国库之法”、“问边患频仍,当如何整军经武以安天下”、“问番薯、玉米等新作物如何推广方能深利国民”。

这些题目,无一不紧扣当前朝政之急务、改革之核心,彻底摒弃了那些空谈性理、墓中说鬼的虚浮文字。

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算术和格物知识,只是就好比加分项,有最好,没有暂时也无所谓。

但其中包含的深意,让有心人不得不联想。

“传旨下去,此次恩科,务求公允,但有真知灼见、切合时务者,不拘文章华美,皆可擢拔。”

朱由检对侍立的阁臣吩咐道,“另,着令各省提学官,广泛晓谕,务使偏远寒门之士,亦知朝廷求贤若渴,科目新政。”

为应对未来大规模改革对官员数量的需求,以及更广泛地吸纳各阶层人才,朱由检力排众议,大幅增加了此次录取名额。

以往一科取士不过二三百人,此次竟录进士四百二十名,较往科增加了近倍!

此举在朝野引起不小震动,守旧者暗讽“进士及第,恐同贩夫”!

而寒门子弟及锐意革新者则欢欣鼓舞,视此为晋身报国之良机。

今日放榜。

皇榜之下,人头攒动,欢呼雀跃者有之,扼腕叹息者亦有之。

很多八股举人呆呆的注视着皇榜,久久不愿意离去。

有一些八股举人串联对新政表达不满者,“凭什么?我们寒窗苦读多年,却被一些吊儿郎当的泥腿子爬到头上!我们不服!!”

“就是!朝堂奸臣当道!蒙蔽圣听,我们要去告御状!”

“对!告御状!清君侧!”

这些落榜八股举人群情激愤,势要讨个说法。

但对大局无济于事,此时朱由检对此也不想解释了,因为解释的够多,之前通过明报、各地邸报还有宣谕团到处宣讲政策。

讲的都很清楚,大意就是大明需要的是务实治国人才,而不是这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废物。

他们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明白罢了。

一大批锦衣卫把这些聚众闹事儿的八股举人们包围。

领头的锦衣卫面若寒霜,冷声道:

“圣喻!念尔等苦读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自愿参与漠南官学团,此乃皇上对尔等最后的仁慈,如若不愿,就从哪里来回哪去!…”

“不行!谁要去那蛮荒之地?!我们要面圣!”

“对,面圣!!”

锦衣卫冷笑:“面圣?就凭你们?你们算什么东西?既然不愿意,那就由不得你们了,全部抓起来,都送往漠南!”

“啊!你们这些混账!有辱斯文…!”

街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锦衣卫们毫不在意,如狼似虎的冲进人群抓捕。

“啊,住手!”

“不要,我不要去那蛮荒之地!”

锦衣卫:“你们不是口口声声的想要教化蛮夷吗?现在给你们机会,你们怎么可以不抓住呢?

不愿意去漠南也行,那就去辽东、去三韩、去西南…,总有一款适合你们!”

一些聪明人,早就挪到边缘,在锦衣卫下令抓捕之前就挤进人群当中,此时早已悄悄的溜走。

一些头铁的仍然死不悔改,认为官方不会拿他们怎么样,可真正的被锦衣卫抓走才惊慌起来。

余者,此时终于发现不对,锦衣卫貌似是玩真的!

于是,尚未被抓住的人一哄而散,锦衣卫们就到处去抓。

一时间,整个京城鸡飞狗跳,连一些百姓都被失手带走。

好在此时的锦衣卫不同以往,只要确认你没有参与聚众闹事,很快就被放了。

那些真正聚众非议的,等待他们的,将是真正“适合”他们去的教化之地。

一切的改革都有阵痛,都有代价。

之前付出代价的是那些贪污官员、固步自封的士绅,现在轮到这些士子们了,之后估计还会有更多的“代价”。

与这些之乎者也的旧时代举人的境遇不同,新科进士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新政的理解,即将奔赴帝国各个角落。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有一个于当下时空而言略显突兀,却并未引起太多人特别关注的名字——李自成。

这位来自陕西米脂的汉子,年近三旬,身材魁梧,面容带着风霜之色,于经义文章上虽只算平乎。

但其策论答卷,论及西北灾荒流民之安置、边地屯田之紧要,却颇有几分源自切身经历的粗粝见识与狠辣干劲。

朱由检依其“特质”(朱由检通过图谱略有所感,此人忠诚度只是浅绿,但有【坚韧】【敢为】【于困顿中能聚人】之性),结合其籍贯及答卷倾向,授其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令!

圣旨对这些分赴各地的萌新有明确要求,其需在任上大力推行新政,清丈田亩,安抚海商,彰显朝廷法度。

“区区一个陕西人,去那闽海之地当县令,语言不通,风俗不明,看能搅出什么风浪!”吏部衙门里,有胥吏私下窃笑。

李自成接旨时,面色沉静,只是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火光。

他离京南下赴任时,回首望了一眼巍峨的京城,心中并无多少士子登科的狂喜,反而有种被抛入汹涌大潮的决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