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六十五回:考成专利兴 小民百工忙

崇祯二年的春风,总算是来了。

它悄没声儿地吹化了紫禁城金水河畔的薄冰,吹软了京郊官道上的冻土,却吹不散六部衙门里那股子越来越浓的焦躁气儿。

这风里,似乎还夹带着从南方传来的、隐约的机器轰鸣和银钱叮当声,搅得人心头更是不安。

户部清吏司主事赵文焕,一个刚过而立之年、靠着同进士出身和几分实干才熬到如今位置的官员,此刻正对着一份刚刚下发、墨迹未干的《考功细则》发呆。

那细密的蝇头小楷,在他眼里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一条条冰冷的锁链,缠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清丈隐田亩数,需实地抽核三成以上,造册图形,与旧档比对,差异超一成者,计过……”

他喃喃念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光滑的榆木桌面,“新税开征率,需达辖区应征户数七成,按季考核……《明报》宣讲,每月至少两场,需有地方耆老、士绅旁听记录为凭……”

一条条,一款款,清晰得让人绝望。往年到了年底,递个条陈,写上些“仰赖陛下洪福,地方安靖,赋税渐有起色”的套话,再打点好上官,多半便能平安过关。

可如今这“考成法”动了真格,白纸黑字,量化考核,到年底若完不成这些硬邦邦的指标,别说升迁无望,怕是这身好不容易穿上的鸂鶒补服都得被扒了去。

“赵主事,还琢磨呢?”

同僚李主事凑过来,一张胖脸上满是愁容。

压低了声音,“我这更倒霉,除了本职的漕粮核算,还摊上个协调‘专利局’的差事!”

“你说那工部新设的什么‘专利局’,尽是些奇技淫巧之事,偏还要我等配合,给那些匠人定什么‘技艺等级’,授什么‘匠籍’……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耽误了正经公务,考成不过,找谁说理去?”

赵文焕苦笑一下,将那份沉重的细则小心翼翼地收进专用的桐木匣里。

“李兄,抱怨无益。上官催得紧,还是得上紧办差才是。”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青色官袍,“我那片区,还有两个县的清丈文书没核完,堆得跟小山似的。”

“下午还得去城西看看新开的‘官市’筹备得如何,这都是考成要计数的!一刻也耽误不得。”

他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盖碗茶,也顾不上什么仪态,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冰凉的茶水反而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

心里盘算着,今晚怕是又得在衙门的烛火下,对着那些枯燥的田亩数字、户籍黄册熬到三更天了。

这“考成”二字,真如一道越来越紧的箍,结结实实地套在了所有官员的头上,逼得人不敢有半分懈怠。

衙门里往日的清谈之风、溜须拍马之势,顿时少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的脚步声和彻夜不息的灯火。

与各部衙门里这股压抑的愁云惨淡相比,京城南城,那处新挂了“专利局”牌子的衙门口,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热闹光景。

这衙门新设不久,门脸不算气派,但那新漆的匾额和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却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劲儿。

门槛儿都快被各色人等踏破了。有穿着绸衫、戴着**帽的精明商贾,搓着手盘算着其中的商机;

有满面风霜、双手粗糙的老匠人,眼神里带着忐忑与期盼;

还有不少衣着普通、但眼神灵动的年轻人,跃跃欲试地想闯一闯这条新路。

局内,刚刚被破格提拔为“专利局郎”的工部员外郎徐晟,忙得几乎是脚不沾地。

他年纪不过四十,却因精通格物算术而被上官看中,委以此任。

初时他也觉得这差事琐碎,与经世济民的抱负相去甚远,可这些天接触下来,竟渐渐品出些不一样的滋味来。

此刻,他面前站着一位须发花白、腰背佝偻的老工匠,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木材和河水的气息。

老人一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黑泥的手,正微微颤抖地捧着一个一尺见方的精致木制水磨模型。

那模型齿轮联动,构造巧妙,甚至连磨盘转动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大……大人,”

老匠人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口音,眼神不敢直视徐晟,

“小老儿姓张,祖辈都是做水磨的。这……这模型,是小老儿琢磨了十几年改出来的,省力!”

“比寻常水磨,一样的流水,能多磨三成麦子,出粉还细!您……您给瞧瞧,能……能给那个‘专利’不?”

徐晟没有丝毫不耐,他小心地接过那沉甸甸的模型,放在铺着蓝布的案几上,仔细端详起来。

他轻轻拨动一个小小枢纽,那模型里的齿轮竟真的“咔哒”转动起来,带动磨盘缓缓旋转,精巧无比。

“妙啊!”徐晟忍不住赞了一声,指着其中一处联动装置问道,“老人家,此处构造,与传统制法大不相同,你是如何想到的?”

老张头见这位官老爷不仅没摆架子,还看出了门道,顿时激动起来,结结巴巴地解释着其中的原理。

虽言语朴拙,却句句切中要害。

徐晟听得连连点头,又唤来局里几位懂行的老吏一同评议。

一番探讨后,众人皆认为这水磨确有其独到之处,远超寻常。

“老人家,你这手艺,堪称巧夺天工!”

徐晟和颜悦色,语气肯定,“符合《工坊新例》鼓励创新之要义……呃,总之是条好路子!

你且回去等着,待文书造册、用印等流程走完,这‘专利文凭’便能发下。

凭着它,十年之内,旁人未经你允许,不得随意仿造你这水磨,你可自行开办工坊,或与人合作,官府为你做主!”

老张头闻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愣了片刻,随即那佝偻的腰背似乎都挺直了些,浑浊的老眼里瞬间涌上了泪花,作势就要跪下磕头。

“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啊!”声音哽咽,

“官府……官府真认俺的手艺了!俺……俺这手艺,没白琢磨!”

他捧着徐晟让人临时手写、但已盖了鲜红官印的凭证,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双手抖得厉害,千恩万谢地退了出去。

望着老张头蹒跚却轻快了许多的背影,徐晟心中感慨万千。

这“专利”之名,初闻时觉得怪异。

如今亲眼所见,或许真能如陛下所期望的那样,激发起这民间无数被埋没的才智与活力。

这“张老汉水磨获专利”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京城乃至周边的工匠圈子里传开了。

原本还在观望、疑虑的人,眼见为实,再也坐不住了。

城南“王记铁匠铺”的少东家王小锤,是个二十出头的精壮汉子。

他偷偷改进了祖传的镰刀淬火法子,打出的镰刀又锋利又耐用,以往怕被同行偷学了去,藏着掖着,只敢小范围售卖。

听到消息后,他立刻揣上几把新打的、寒光闪闪的镰刀,鼓起勇气走进了专利局。

西街的木匠李巧手,则带着他新琢磨出的、能减少纺线断头的新式梭子,也跃跃欲试地前来探路。

甚至还有郊区的农户,拿着自己嫁接成功、结果更多的果树苗前来询问……

这股风潮,不仅限于京城。

通过四通八达的驿路和南来北往的商队,“专利”二字及其背后代表的机遇与利益,以惊人的速度向南方富庶之地扩散。

苏杭等地的工坊主们,消息最为灵通,嗅觉也最敏锐。

虽然正式的《工坊新例》律文尚未大规模的颁行天下,但“专利”所能带来的垄断性利润和名声,已让他们心动不已。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工坊,开始有意识地搜罗、重奖坊内匠人的小改小革。

甚至派人常驻京城专利局打听风声,琢磨着如何抢占先机,将可能出现的“专利”牢牢抓在手中。

民间那股长期被压抑的、重视技艺、琢磨创新的暗流,正在这前所未有的政策引导下,开始加速涌动,渐成澎湃之势。

然而,新政的推行,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就在这看似一片忙碌、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并非所有人都将这“考成法”当真。

都察院门前,这日午后便上演了令人心惊的一幕。

一位姓周的御史,素来以清流自居,实则懒散惯了,对新政阳奉阴违。

他认为这“考成”不过是新皇登基的三把火,刮一阵风就过去了。

所以他依旧我行我素,对分派的核查地方宣讲《明报》情况的差事敷衍塞责,上报的文书漏洞百出,甚至将一次普通的士绅聚会也充作宣讲记录。

结果,他被吏部考功司与都察院左都御史联合核查逮个正着。

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周御史被当场去了乌纱,剥了官袍。

露出里面半旧的直裰,脸色惨白如纸,浑身抖得如同风中落叶,被两名面无表情的御史台力士架着,

在一片寂静和无数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踉跄着押离了衙门。

那场景,如同一声惊雷,在所有心存侥幸的官员心头炸响,比任何严旨申饬都更具威慑力。

消息迅速传遍各衙,那些原本还在磨洋工、打太极的官员,无不凛然,再不敢将考成视为儿戏。

而这一切的源头,那高踞九重、手握“帝权图谱”的年轻皇帝,

此刻正坐在乾清宫的西暖阁里,听着徐光启禀报与尼德兰人切磋学问的些许进展,以及宋应星关于轻型火炮研制遇到瓶颈的难题。

阁内炭火温暖,茶香袅袅,窗外是渐次染绿的宫树枝条。

朱由检的目光掠过窗外那抹生机勃勃的绿色,投向更遥远的南方和更基层的衙门。

他心中明了,考成法如同鞭子,正狠狠地抽打着庞大而惰性的官僚机器,逼着他们动起来;

而专利之策则如同诱饵,引着民间无数像张老汉、王小锤这样的能工巧匠活起来。

这一压一引,一推一拉,正是在给这艘古老而沉重的帝国航船更换零件,添加新的动力。

前路必然坎坷,暗礁密布,反对的力量绝不会甘心失败。

但至少,在他的意志和手段下,这艘巨轮的某些部分,已经开始发出吱吱嘎嘎的、转向与新生的声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