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五十九回:秋风筑壁垒 漠南新秩序

漠南的冬天来得格外早。

从10月开始,北风就开始来临。

现如今,白毛风卷着雪沫子,没日没夜地在草原上呼啸。

这片曾经任由蒙古铁蹄驰骋的广袤天地,如今却在凛冽寒风中悄然改变着模样。

靠近独石口外百余里的安远屯,赵土根裹紧了身上那件破旧的羊皮袄,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屯子东头走。

他得去看看前几日才搭起来的羊圈牢不牢实,这场大雪来得突然,别把刚买来的那几只母羊给冻坏了。

三个月前,赵土根还只是北直隶河间府的一个佃户。

连续几年的旱灾,东家的租子却一分不肯少收,逼得他实在活不下去,这才咬咬牙,带着年仅十二岁的儿子栓柱,跟着官府的招民队伍走出了边墙。

如今站在屯子口往外望,还能看见当初他们刚来时搭的那些地窝子。

那是种半截埋在地下的土窝棚,顶上铺着茅草和夯土,冬天能保暖,夏天也凉快。

虽然简陋,却是这百来户移民在这陌生土地上第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土根哥,看这天色,怕是要下大雪啊。王老憨从旁边的窝棚里钻出来,手里拎着个草料筐。

他是屯里少数选择以放牧为主的汉人,以前在老家给地主放过十几年羊,说起养牲口头头是道。

赵土根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我这心里直打鼓,就怕这场雪把才开出来的那几亩地又给冻坏了。

要我说啊,王老憨往手心里呵着热气,

在这草原上,还是放牧来得实在。你看这草场多肥,养上几十只羊,不比你在那冻土上刨食强?

赵土根摇摇头,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那张用油纸包了好几层的地契。

那是官府分给他的五十亩地,白纸黑字写着三年不交租子。

就为这个,他愿意在这冰天雪地里熬着。

总得试试。

他喃喃道,老家那几亩薄田,种了一辈子也没种出个名堂。这地虽说冷了点,可你看那土,黑得流油哩。

屯子里像他们这样想法不一的人不少。

张铁匠就是个两边都沾的。

他原本在宣府镇打铁,手艺好,如今在屯里开了个小铺子,既帮人修农具,也打制蒙古人需要的马镫、刀具。

他的二十亩地请人帮着种,自己还养了几匹马,闲时还帮着屯里人打造些防身的家伙什,日子过得最是红火。

都过来领家伙!

屯子中央的空地上,教头李大山粗犷的嗓门穿透风雪。

他是从宣府镇退下来的老兵,被派来负责屯民的操练。

赵土根和王老憨连忙小跑着过去。空地上已经聚了百来个青壮,个个冻得鼻头发红,却都规规矩矩地排成队列。

不远处还有几个草原女人,正在畏畏缩缩的观望。

这是每五日一次的操练,雷打不动。

李大山手里拎着把明军制式的腰刀,目光如电般扫过众人:上月西边李家屯的事,都听说了吧?”

“三十多个马匪,趁着夜色想来抢粮。要不是他们屯的人都会使家伙,又操练过阵型,早就让人连窝端了!

他顿了顿,声音又提高八度:在这草原上,不会用刀就是等死!今天练劈砍,都给我打起精神!

赵土根握紧了刚领到的腰刀。

这刀是官发的,虽然旧了些,刀刃却磨得锃亮。

他按照教头教的姿势,一刀一刀地向前劈砍,动作还有些生疏,但几个月下来,至少知道怎么使力了。

栓柱也在旁边的少年队里跟着操练,小脸冻得通红,却学得格外认真。

这孩子自从上月亲眼见过马匪来袭的场面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不说训练辛苦了。

往北二百里,新建的镇虏堡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三丈高的堡墙由黄土掺着糯米汁夯成,墙头上插着的龙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

堡门开启,一队骑兵踏雪而归。

为首的明军把总王彪翻身下马,拍了拍身上的积雪。

跟在他身后的是二十多个蒙古骑兵,这些都是归化义从。

为首的巴尔思用生硬的汉语禀报:往北八十里,没见到大队人马。

就遇到几个零散的牧民,都往南边互市的方向去了。

王彪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小酒壶扔给他:辛苦了。去伙房领热汤,明日还要往东边巡。

巴尔思接过酒壶,带着手下往堡内走去。

三个月前,他还是个带着家人四处逃难的溃兵,部落被后金铁骑冲散,差点冻死在雪地里。

如今却成了拿着明军粮饷的骑兵,虽然训练艰苦,规矩繁多,但至少家人能在南边的营地里领到口粮,不用在风雪中饿死。

他摸了摸腰间的腰刀——这是上月剿灭一股马匪后赏的,比他从前的佩刀锋利得多。

镇虏堡往西三十里,新开的互市在雪原上显得格外热闹。

虽然已是寒冬腊月,但市集上依然人来人往。

蒙古牧民牵着瘦骨嶙峋的牛羊,来换过冬的茶砖、布匹和铁锅。

几个乌珠穆沁部的年轻人正在一个汉人商贩的摊前讨价还价,他们胳膊上绑着红布条——这是联防兵的标志。

再添一包茶砖,为首的年轻人指着摊上的货物,我们可是在给你们守商路。

汉人商贩苦着脸:小哥,这价钱已经很公道了……

正说着,一队巡市的士兵走过,为首的明军小旗朝他们点点头。

年轻人这才不情愿地掏出皮袋子,开始数带来的银钱。

市集边缘,老牧民莫日根牵着两匹瘦马,远远地望着这番景象。

他的部落还在观望,既不敢得罪大明,又不愿完全归附。

这个冬天,他悄悄来互市换过两次茶砖,每次都提心吊胆。

阿布,我们要不要去南边?儿子问他,听说归附的部落能分到过冬的粮食。

莫日根沉默地摇摇头,目光投向更北的远方。

那里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雪。

他听说上月有三个部落因为不肯归附,被明军连根拔起,营地烧成了白地。

更远处的草原深处,几处焦黑的营寨废墟在雪中格外刺眼。

那是上月被剿灭的亲建州部落的驻地,如今只剩残垣断壁。

偶尔有牧民远远绕行,低声告诫孩子:这就是与大明为敌的下场。

夜幕降临,镇虏堡内点起了火把。

孙传庭站在堡墙上,望着远方星星点点的营火——那是分布在三百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犬牙交错的屯堡。

像镇虏堡这样的有三个。

东北方靠外围的有两个,西北外围一个,是作为防守或者说拓展核心存在的。

它们之间还有无数的卫所,保护着内里的三十多个移民屯。

移民屯中登记的民兵有几千人,但战力有限,只有一部分青壮,才可以作为草原明军的补充。

归化义从已经扩编到两千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由各参与互市的部落组建的、由明军集训的近万的联防军。

互市渐渐步入正轨,三个亲建州的部落被连根拔起,两个中型部落主动来投。

参将李荣站在他身后,低声道:军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孙传庭没有回头,目光依然凝视着远方的黑暗:还不够。皇太极不会善罢甘休,来年开春,才是真正的考验。

他知道,这脆弱的秩序就像覆盖在草原上的薄雪,看似平整,底下却暗藏着无数裂隙。屯堡里的汉人移民和归附的蒙古部落,彼此间依然心存芥蒂;远在盛京的皇太极,绝不会坐视大明在漠南站稳脚跟。

寒风中,堡墙上的大明龙旗猎猎作响,在暮色中格外醒目。堡内传来归化义从操练的号子声,与远处移民屯堡的犬吠相呼应,在这片曾经纯粹的游牧之地上,奏响着一曲新的乐章。

而在安远屯,赵土根和儿子挤在地窝子里,就着微弱的油灯修补农具。外面的风雪越来越大,但土坑里却泛着丝丝暖意。

开春就能播种了。赵土根摩挲着手中的镰刀,对儿子说,到时候,咱们就有自己的收成了,等你稍大一些,我再求军官老爷,给你找一房媳妇儿…。

栓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搓着麻绳。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希望就像地窝子里那盏摇曳的油灯,虽然微弱,却顽强地亮着。

更远处,几个蒙古斥候隐在雪丘后,默默地观察着镇虏堡的动静。其中一人低声道:回去告诉台吉,明人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另一人叹道:这草原,要变天了。

夜色渐深,风雪更急了。

但在这些屯堡里,成千上万个像赵土根这样的移民,正怀揣着对来年的期盼,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场改变漠南格局的历史变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