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五十八回:南国货殖盛 腊月工坊忙

腊月,仿佛比往年更添了几分喧嚣与躁动。

凛冽的北风被阻隔在重峦之外,江南水乡浸润在一种湿冷的寒意中,但这寒意丝毫未能冻结市井间蓬勃涌动的热流。

临近年关,运河两岸的市镇早已披红挂彩,空气中弥漫着炮仗的火硝气、蒸糕的甜香,以及一种由新式货物带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崭新气息。

---

苏州府,闾门码头。

“让让!快让让!莫要碰翻了箩筐!”

脚夫阿福扛着沉甸甸的麻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艰难前行。

他原是城外佃户,去岁收成不好,东家又催租紧,索性带着一身力气进了城,在这码头上寻了份活计。

往年腊月,码头虽也繁忙,多是运送年货、南北杂货,今年却大不相同。

那满船满舱的,多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物事——成袋雪白晶莹的“石碱”。

大桶黏稠泛着腥气的油脂,还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灰扑扑的“石灰石”和“粘土”。

“福哥,这又是送往‘永丰油脂寮’的?”相熟的管事在跳板边登记,头也不抬地问道。

“是嘞!王管事,这都第三船了!那油脂寮的东家可真阔气,日日不停歇地收!”

阿福抹了把汗,将麻袋小心翼翼地挪到指定区域,领了签子,心里盘算着今日又能多挣十几文钱,或许能给家里扯上几尺新布,给娃儿买串糖葫芦。

他不懂那些油脂、石碱能做何用,只知道这些东西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铜板,让这个年过得宽裕些。

离码头不远,原本一家经营不善的漆器作坊,如今已换了招牌,成了“沈氏净料行”。

东家沈员外,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此刻正指挥着雇工将收购来的粗碱倒入大缸中反复淘洗、沉淀。

他捻着几缕胡须,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喜色。

“都仔细着点!皇家商行的陈掌柜说了,咱们这碱粉若能再白净些,杂质再少些,明年开春的订单,优先给咱!”沈员外对着领工的师傅叮嘱道。

他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家中积攒的银钱投入这陌生的行当,没成想竟撞上了泼天的富贵。

那皇家商行对玻璃镜、香皂的需求仿佛无底洞一般,连带这原本不起眼的纯碱也成了紧俏货。

他这“净料行”开张不过两月,已隐隐有超越祖传漆器生意的势头。

望着院内忙碌的景象,沈员外心中感慨:“这世道,真是变了。以往只知读书科举、买田置地是正途,如今看来,这‘工贾’之事,若能抓住机缘,竟也如此大有可为!”

---

松江府,华亭县。

年节的气氛在这里更显浓烈,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幌子迎风招展。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新开张不久的“皇家商行松江分号”。

气派的黑漆门面,锃亮的玻璃橱窗(虽小,却足以引人围观)。

里面陈列着晶莹剔透的玻璃镜、造型雅致的香皂、雪白如霜的白糖,还有那据说能“遇水凝结,坚如磐石”的水泥样本。

店门口人流如织,衣着光鲜的士绅、富商家的管事、乃至一些好奇的百姓围聚不散。

“啧啧,这镜子,真是纤毫毕现!比那铜镜强出百倍!”

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员外对着橱窗里一面巴掌大的梳妆镜赞叹不已。

虽觉价格昂贵,但想到年节送礼的体面,还是咬牙让随从进去询问。

旁边几个妇人则对那散发着淡淡花香的香皂更感兴趣。

“听说用这个盥洗,肌肤滑腻,留香持久,比那皂角强多了!”

“可不是嘛,李府上的小姐用了,都说好!今年咱也买上几块,过年用!”

这股由皇家商行商品引发的风潮,不仅刺激了消费,更深层次地搅动了生产的格局。

巨大的需求和利润,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资本和人力。

除了像沈员外那样转型的商人,更多是为这些“新奇之物”提供原料的场坊应运而生。

在太湖沿岸,几家大户联合建起了规模更大的“联合糖寮”,专门收购甘蔗,熬制供应皇家商行所需的粗糖原料。

他们甚至开始尝试按照商行提供的、比以往更严苛的标准来改进工艺,希望能获得更稳定的订单和更好的价钱。

运河支流旁,新建的“利源石灰窑”整日烟火不息,窑工们挥汗如雨,开采、煅烧着石灰石,以满足那神奇“水泥”的巨大胃口。

这些围绕着皇家商行核心产品而生的配套场坊,规模或大或小,技术或精或粗,却共同构成了一张初具雏形的生产网络。

它们凭借着地域、资源或人力优势,争先恐后地与皇家商行建立起联系,或签订长期供货文书,或争抢批量订单。

皇家商行则稳坐中枢,通过制定原料规格、提供基础的技术指引和承诺稳定的采购,无形中将这些散布的、自发形成的场坊逐渐纳入其掌控的产业链条之中。

---

与此同时,皇家商行自身也在快速扩张其直接控制的生产能力。

因为每个分号的掌柜都由朱由检选择,再由总部培训过,所以无论从忠诚度、能力,还是经营理念,这些分号几乎碾压这个时代。

在松江府城外,依托黄浦江水运之利,一座占地近百亩的“皇家松江造物场”已初具规模。

青砖砌就的高大院墙内,数十栋砖瓦房舍整齐排列,烟囱林立,人声鼎沸。

与外界年节的喜庆喧嚣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独立王国。

这座工场的管理模式,迥异于任何传统的匠户作坊或私家工场。

虽未有明文法令规定,却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最显着的便是 “分工作业,各司其职” 。

以香皂制作区为例,不再是某个熟练匠人包揽从熔油、配碱到成型、切割的全过程,而是被清晰地划分为七八个连续的环节:

原料入库查验、油脂熔炼过滤、碱液配制、混合搅拌、倒入模具、冷却定型、切割修边、打印皇家商行特有的“龙纹”徽记、最后以油纸包裹装入锦盒。

每个雇工被固定在特定的环节上,如同流水线上的一个齿轮,只需反复操作,直至极其熟练。

一个刚从乡下来的青年,或许不懂香皂为何物,但只需几天,便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搅拌工”或“切割工”。

场内立有木牌,以浅显的文字和图示写明《场规》。

不仅严格规定了上工、歇息、放工的时辰,更对各个环节的产出提出了明确的数量与品质要求。

例如,负责熔炼油脂的灶组,每日需处理完既定数量的原料,且炼出的油脂需达到“色泽清亮,无明显杂质和焦糊味”的标准。

负责打印徽记的工匠,则要求印纹清晰、位置端正。

有专职的管事巡回检查,记录功过。

做得又快又好者,月末能获得额外的“勤工赏”;

而出次品或怠工者,则会扣罚当日工钱,屡教不改者,直接逐出场外。

此外,场内还设有类似“教导”的角色,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或从京城西山匠作苑派来的骨干担任。

他们不仅监督生产,更负责将标准化的操作手法传授给新雇工,并收集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集中寻求解决方案。

工场角落甚至设有一间小小的“账房”,有识文断字的先生负责记录每日物料进出、核算各组成绩与工钱,力求账目清晰,杜绝中饱私囊。

这种将生产流程分解、强调标准、效率并与个人收益挂钩的集中化管理模式,引来了不少本地士绅、商贾乃至官员的好奇窥探。

有人私下鄙夷,认为如此苛细,将人视为器物,有违“仁恕”之道,非长久之计。

但也有人目光敏锐,从中看到了令人心惊的潜力——如此组织,产量稳定,质量可控,成本似乎也能算得更清。

长此以往,那些依靠老师傅个人手艺、管理松散的传统作坊,如何能与之争锋?

“在这里做工,规矩是大,管事也凶,可工钱给得足量,从不拖欠!”

“每月还能见着几次荤腥!比在老家种地,或是给那些黑心东家做活,不知强了多少!”场房外,刚刚下工的张老实对同乡感慨道。

他原是江北逃荒来的流民,差点饿死路边,如今虽劳作辛苦,却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脸上也多了些血色。

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公平的待遇,使得尽管管理严格,皇家商行的工场仍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量像张老实这样的流民和底层匠人,甚至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的小作坊工匠也前来投奔。

这一系列因皇家商行商品热销而自发产生的变化——民间配套场坊的蜂拥而起,

以及皇家工场自身新颖管理模式的尝试,

虽未冠以“新政”之名,却已像腊月里悄然滋生的地气,在江南富庶的经济土壤下涌动、发酵。

它们预示着一种不同于过往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破土萌芽,为即将到来的、更剧烈、更深刻的制度变革,铺垫着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实践基础。

帝国的经济肌体,正随着这股由巨额利润和市场规律驱动的暗流,在崇祯元年的这个腊月里,开始了一场无声而深刻的蜕变。

寻常百姓在忙碌中盼着新年,精明商贾在算计中窥见未来。

而那高踞九重的帝王,则透过这纷繁世相,看到了他理想中帝国蓝图的又一基石,正在缓缓奠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