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81章 暖阳

沪上警事:1950 第81章 暖阳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一九五二年四月五日,清明。

连绵了几日的春雨终于歇了,天刚蒙蒙亮,弄堂里的青石板还浸着水,踩上去“咯吱”响,带着股子潮润的土腥气。墙根下的青苔吸足了雨,绿得发亮,顺着砖缝往上爬,爬到半腰被晾衣绳挡住——那绳上挂着几件蓝布衫、一条浅灰的工装裤,还有块洗得发白的尿布,是隔壁张婶家刚添的小囡用的,风一吹,轻轻蹭着墙面上“厉行节约”的红漆标语。

李振邦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出小院时,车把手上的网兜晃了晃,里面除了林淑娴装的铝制饭盒,还套着个米黄色的毛线套——是淑娴前几天连夜织的,说春天风硬,怕饭盒里的菜凉得快。他指尖碰了碰毛线套,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淑娴身上的皂角香。院门口的修鞋匠老陈已经支起了摊子,铁皮工具箱敞着,里面的钉子、皮子摆得整整齐齐,见他出来,抬起头笑:“振邦,今朝休息还去单位啊?”

“去科里清两句台账,快的。”李振邦也笑,脚蹬在自行车脚踏上顿了顿,没立刻骑。他深吸了口雨后的空气,清冽里裹着隔壁煤球炉的烟火气。

这是周六,局里给补的休。前几个月忙案子,天天早出晚归,淑娴总等他到半夜,灶上温着粥。现在案子结了,终于能歇口气,可他生物钟早就定了,天不亮就醒,躺在炕上听淑娴轻轻的呼吸声,肚子里的小家伙偶尔动一下,淑娴就会皱着眉往他身边靠靠,像只温顺的猫。他摸了摸她的头发,心里软得一塌糊涂。

车骑到弄堂口,早点摊前已经围了几个人。摊主是安徽来的老李,推着个铁皮车,车上的铁锅冒着热气,葱油饼在里面“滋滋”响。“李同志,来两个葱油饼?”老李老远就喊,手里的铲子翻得飞快,“今朝的葱新鲜,阿婆今早刚送的。”

李振邦停下车,从口袋里摸出几分钱:“两个,要焦一点的。”他记得淑娴爱吃脆的,上次买了软的,她没说什么,却只吃了半个。老李应着,麻利地把饼铲出来,用旧报纸包好,递给他:“当心烫!淑娴同志还好吧?上次见她肚子都显了。”

“挺好的,就是最近总腰酸。”李振邦接过饼,揣进怀里捂着,怕凉了。他骑上车,慢悠悠地往局里去。街上的人渐渐多了,穿中山装的干部、扎羊角辫的学生、挑着担子的菜农,都走得匆匆。路边的国营商店刚开门,店员正擦着玻璃,门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擦得锃亮。偶尔有辆军用卡车开过,喇叭响两声,惊得路边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落在电线杆上,歪着头看下面的人。

科里没几个人,老张在整理文件,见他进来,抬了抬眼:“哟,李科长,休息还来?”

“清下台账,不然下周又忙忘了。”李振邦把自行车停在门口,走进办公室。桌上还堆着几本卷宗,他翻了两页,都是已经结了的案子,没什么要紧事。倒是窗台上的仙人掌,是淑娴上周送来的,说他总对着文件,看些绿的眼睛舒服,现在已经冒出了个小芽。他摸了摸仙人掌的刺,心里暖暖的,手上的动作也快了不少,没半个钟头就弄完了。

从局里出来,太阳已经升得高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他没直接回家,拐了个弯,往小菜场去。这菜场在弄堂尽头,是附近几个里弄共用的,除了国营的菜摊,还有些郊区农民挑来的自产自销,新鲜得很。他推着车,刚进菜场就听见吆喝声:“青菜!刚割的青菜!一分五一斤!”“豆腐!热乎的豆腐!”

人不少,摩肩接踵的。他先挤到青菜摊前,摊主是浦东来的老农,皮肤黝黑,手上沾着泥,见他来,笑着说:“同志,要青菜啊?今朝的菜好,带露水的,炒着吃甜得很。”

李振邦蹲下来,拨了拨青菜叶子,确实新鲜,叶梗脆生生的:“称两斤,给现钞。”他现在工资不算低,但粮票金贵,能省就省。老农麻利地把菜放进秤盘里,秤杆翘得老高:“多给你二两,自家种的,不值钱。”

“谢谢师傅。”李振邦接过菜,用草绳捆好,放进车筐里。刚要走,就看见邻居王阿婆提着篮子,在萝卜干摊前犹豫。王阿婆儿子在外地当兵,家里就她一个人,平时买东西总舍不得多买。李振邦走过去,笑着说:“阿婆,买萝卜干啊?”

王阿婆回头见是他,笑了:“振邦啊,是啊,想配粥吃。就是这萝卜干有点贵,三分钱一两。”

“我帮您称二两,您尝尝。”李振邦没等她拒绝,就对摊主说:“称二两萝卜干,算我的。”王阿婆连忙摆手:“勿要勿要,我自己来。”

“阿婆,您别客气,上次您还帮淑娴收衣服呢。”李振邦把萝卜干递到她手里,王阿婆拗不过他,只好收下,嘴里念叨着:“你这孩子,真是……”

从王阿婆那儿走开,他又到了豆腐摊前。豆腐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摊主是个中年妇女,围着蓝布围裙,见他来,笑着说:“李同志,又来买豆腐啊?淑娴同志爱吃嫩的,我给你留了块最嫩的。”

“谢谢嫂子。”李振邦接过豆腐,用油纸包好,小心地放进车筐里,怕碰碎了。淑娴最近总说想吃豆腐汤,加把虾皮,鲜得很。他正想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个螃蟹摊,用稻草捆着螃蟹脚,摊主是个老头,正用小刷子刷螃蟹。

清明的螃蟹不算最肥,但肉也鲜。他犹豫了一下——螃蟹不便宜,差不多要一天半的工资。可转念一想,淑娴怀孕需要营养,医生说要多吃点高蛋白的,就咬了咬牙,走过去:“师傅,螃蟹怎么卖?”

“母蟹八毛一斤,公蟹六毛。”老头抬头看他,“要母蟹吧?母蟹有黄,补得很。”

李振邦挑了两只看起来精神的母蟹,壳青黑,爪子有力:“就这两只,称称看。”老头称了称,说:“一斤二两,算你九毛五。”李振邦掏出钱,心里盘算着,中午给淑娴蒸个螃蟹,再炒个青菜,烧个豆腐汤,正好。

买完菜,车筐已经满了。他推着车,慢慢往回走。路过水果店,看见有卖橘子的,是广西运来的,有点贵,但淑娴最近总觉得嘴里没味,他就进去买了两个,用报纸包好,揣进兜里。

回到家时,门虚掩着,能听见里面“嗒嗒”的针线声。他轻轻推开门,看见淑娴坐在靠窗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针线,在缝一件小衣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给她的蓝布列宁装镀了层金边,她微微隆起的小腹顶着衣服,看起来格外温柔。窗台上摆着妈妈早上送来的搪瓷杯,里面泡着菊花茶,妈妈说淑娴怀孕后容易上火,菊花茶能败火。

淑娴听见动静,抬起头,看见是他,笑了:“回来了?怎么买这么多菜?”她看见车筐里的螃蟹,眉头轻轻皱了皱:“又乱花钱,螃蟹多贵啊。”

李振邦走过去,把橘子递给她:“先吃个橘子,解解腻。螃蟹偶尔吃一次,补身体,医生说的。”淑娴接过橘子,剥了一瓣放进嘴里,甜丝丝的:“你啊,就是惯着我。”话虽这么说,眼底却满是笑意。

他洗了手,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针线活:“眼睛累,我来吧。你歇会儿。”淑娴缝的是件小棉袄,布料是妈妈给的旧被面,上面有小碎花,软乎乎的。他前世在现代警队,出任务时衣服破了都是自己缝,缝补惯了,可缝这么小的衣服还是第一次,手指有点笨,针总扎不准。

淑娴靠在椅背上,看着他粗大的手指捏着细小的针,小心翼翼地穿线,忍不住笑了:“你慢点,别扎到手。”

“放心,我有经验。”李振邦头也不抬,可刚说完,针就扎到了手指,冒出个小红点。他赶紧把手指放进嘴里吮了吮,怕淑娴看见担心。可还是没逃过淑娴的眼睛,她走过来,拉过他的手,轻轻吹了吹:“叫你慢点,你不听。”她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碘伏和纱布,小心地给他擦了擦,又包好:“下次再这样,我就不让你缝了。”

“晓得了,下次一定慢。”李振邦笑着说,心里暖暖的。淑娴靠在他身边,轻轻抚摸着肚子:“刚才宝宝动了,好像在踢我。”

李振邦也把手放上去,温热的触感传来,过了一会儿,真的感觉到轻轻的一下,像羽毛拂过。他心里一阵激动,声音都有点发颤:“感受到了,真乖。”

两人靠在窗边,晒着太阳,没说话,却觉得格外安心。过了一会儿,淑娴说:“我妈早上来了,给我带了点酱瓜和黄泥螺,说你爱吃,放在厨房里了。”

“知道了,中午就吃。”李振邦把缝好的小棉袄举起来看了看,针脚虽然不算整齐,但也还算细密:“你看,还行吧?”

“挺好的,比我第一次缝的好多了。”淑娴笑着说,“中午我帮你做饭吧?”

“不用,你歇着,我去。”李振邦把小棉袄叠好,放进衣柜里,“你要是闷,就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别总坐着。”

他提着菜去了公用厨房。公用厨房在院子尽头,几家共用,灶台都贴着自家的名字。张婶正在熬粥,见他来,笑着说:“振邦,今天亲自下厨啊?淑娴呢?”

“淑娴在屋里歇着,我来做饭。”李振邦把菜放在灶台上,开始生煤球炉。他生炉子很熟练,先放几块碎煤,再点上火柴,塞进炉子里,用扇子煽了几下,火就旺了。张婶熬好粥,递给他一碗:“先喝点粥垫垫,做饭慢点开。”

“谢谢张婶。”李振邦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暖的。他先把螃蟹洗干净,放进蒸锅里,又切了青菜,豆腐切成小块。锅里倒油,油热了,把青菜倒进去,“刺啦”一声,香味立刻飘了出来。张婶凑过来看:“哟,炒得不错啊,看着就有食欲。”

“您过奖了,就是瞎炒。”李振邦笑着说,往锅里加了点盐,翻炒了几下,就盛了出来。然后又烧了豆腐汤,加了点虾皮,鲜得很。最后把蒸好的螃蟹端出来,揭开锅盖,香味扑鼻。

他把菜端回屋里时,淑娴正坐在桌前,已经摆好了碗筷。看见菜,淑娴眼睛亮了:“好香啊!”李振邦把螃蟹放在她面前:“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他拿起一只螃蟹,小心地剥开壳,把里面的蟹黄和蟹肉剔出来,放进淑娴碗里:“多吃点,补身体。”

淑娴接过碗,夹了一块蟹肉放进嘴里,鲜得眯起了眼睛:“真好吃,比上次在国营饭馆吃的还好吃。”她也剔了点蟹肉,放进李振邦碗里:“你也吃,别光顾着我。”

“我吃蟹脚就行,蟹脚有嚼劲。”李振邦拿起一只蟹脚,啃了起来。两人边吃边聊,淑娴说起早上妈妈来的事:“妈说下周陪我去产检,去第一妇婴保健院,她说那医院好,医生都是老专家。”

“好啊,下周我陪你们一起去。”李振邦说,“正好我也想听听医生怎么说。”

“不用,你上班忙,我和妈去就行。”淑娴说,“再说,你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还得请假。”

“请假也得去,我得陪着你。”李振邦坚持,淑娴拗不过他,只好点头:“那好吧。”

吃完饭,李振邦抢着洗碗。淑娴坐在旁边,帮他递抹布,看着他忙碌的背影,心里暖暖的。碗洗完,李振邦把桌子擦干净,对淑娴说:“下午太阳好,咱们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吧?我搬两把椅子出去。”

“好啊。”淑娴点点头。李振邦搬了两把藤椅,放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又拿了条薄毯,盖在淑娴腿上:“当心着凉。”

两人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很舒服。李振邦拿出早上从局里带回来的《实践论》,翻了两页。淑娴拿出毛线和针,开始织小袜子,毛线是邻居许大姐送的,许大姐在国营纺织厂上班,分到的细毛线,颜色是浅蓝色,她说男孩女孩都能穿。

“振邦,你说咱们的孩子会像谁啊?”淑娴一边织袜子,一边问。

李振邦放下书,看着她:“像你最好,眼睛大,皮肤白。要是像我,就不好看了。”

“才不会,你长得挺好看的。”淑娴笑着说,“我觉得像你也挺好,浓眉大眼的,有精神。”

李振邦笑了,伸手摸了摸她的肚子:“不管像谁,健康就好。”他想起前世,自己没机会结婚,更没机会有孩子,现在有了淑娴,有了即将出生的宝宝,觉得这辈子值了。

两人没说话,院子里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梧桐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广播声,在放《茉莉花》。过了一会儿,淑娴说:“振邦,我想给孩子准备个婴儿床,你看行不行?”

“行啊,我来做。”李振邦说,“上次同事送了我几块旧木料,我打磨一下,就能做个小床,比买的结实。”

“真的?那太好了。”淑娴高兴地说,“我妈妈说可以帮我做床围,用我小时候的旧被面,上面有栀子花图案,好看得很。”

“好,等周末我就动工。”李振邦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怎么设计婴儿床,要做得矮一点,方便淑娴抱孩子,边缘要打磨光滑,别刮到孩子。

晒了会儿太阳,淑娴有点困了。李振邦扶着她回屋里,让她躺在床上休息:“你睡会儿,我去书房看书,不吵你。”

淑娴点点头,闭上眼睛,很快就睡着了。李振邦坐在床边,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嘴角带着笑。他轻轻带上门,去了书房。书房里摆着一张书桌,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上面放着几本书,还有一个台灯。他拿出早上买的《宋词选》,翻了起来。这本书是繁体竖排的,里面选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他想起前世,前世的妈妈很喜欢宋词,小时候总教他念,现在来到这个时代,看到这本书,一想起来心里有点酸酸的。

他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轻声念了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念着念着,就想起了淑娴,想起了即将出生的孩子,觉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说的就是现在的日子。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四点多。淑娴醒了,揉着眼睛走出卧室:“振邦,几点了?”

“四点多了,你睡得还好吗?”李振邦放下书,走过去扶着她。

“挺好的,就是有点饿了。”淑娴说。

“我去给你做点吃的,煮点面条怎么样?”李振邦问。

“好啊,加点青菜和鸡蛋。”淑娴点头。

李振邦去了厨房,煮了两碗面条,加了青菜和鸡蛋,还放了点妈妈送来的酱瓜。两人坐在桌前,吃着面条,聊着天。淑娴说:“振邦,咱们明天去拍张照片吧?我想留个纪念。”

李振邦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啊,我正想跟你说呢。上次路过南京东路的红星照相馆,看见橱窗里的照片拍得挺好的,咱们明天就去。”

“真的?”淑娴高兴地说,“我还以为你觉得我挺着肚子不好看呢。”

“怎么会不好看?这是最好的时候,一定要留个纪念。”李振邦认真地说,“明天咱们穿得正式点,你穿妈妈给你做的碎花旗袍,我穿中山装。”

“那旗袍有点紧了,我得改改。”淑娴说,“不过改改应该能穿。”

“慢慢来,不着急。”李振邦说,“明天上午我去买两张票,下午再去拍照。”

吃完面条,李振邦洗碗,淑娴坐在旁边,帮他整理明天要穿的衣服。两人忙完,天已经黑了。弄堂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还有远处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

李振邦拿出《宋词选》,坐在灯下,给淑娴念词。他先念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淑娴靠在他肩上,静静地听着,说:“这词真好听,就是有点伤感。”

“那我给你念首高兴的。”李振邦翻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念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好。”淑娴眼睛亮亮的,“像是在人海里,终于找到了对的人。”

李振邦把书合上,搂过她:“是啊,我能找到你,真好。”

淑娴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声,觉得很安心。过了一会儿,她说:“振邦,咱们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李振邦想了想,说:“要是男孩,叫‘李安’怎么样?平安的安,我希望他平平安安的。要是女孩,叫‘李暖’,温暖的暖,像你一样温暖。”

“李安,李暖……”淑娴念了两遍,笑了,“好听,就叫这个。小名就叫安安和暖暖。”

“好。”李振邦点点头,心里想着,等孩子出生了,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在这和平的年代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长大。

夜深了,淑娴睡着了,呼吸均匀。李振邦坐在书桌前,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写日记。他没写工作上的事,只写了今天的日常:早上去局里清台账,去菜场买了青菜、豆腐和螃蟹,中午和淑娴一起吃饭,下午晒太阳,晚上念宋词,还有明天去拍照的事。他写道:“今天很开心,淑娴笑了好几次,宝宝也动了。希望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安稳。”

写完日记,他走到床边,帮淑娴掖好被子,轻轻吻了吻她的额头,又摸了摸她的肚子:“晚安,淑娴。晚安,安安,或者暖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