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57章 废钢与良种 (下)

沪上警事:1950 第57章 废钢与良种 (下)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李振邦那份关于选育和引种良种的建议报告,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毕竟,在敌特破坏的阴影和繁重的治安压力下,农业改良并非公安局的工作重点。然而,这颗石子泛起的涟漪,却并未完全消失。

几天后,周队长把李振邦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封盖着市农业科公函印章的回信。

“振邦,你那个报告,我按程序转上去了。这是农业科的回函,你看看。”周队长的表情有些复杂,似是欣慰,又似是无奈。

李振邦接过信,迅速浏览。信中对他的“积极性”表示了肯定,但也委婉地指出了困难:缺乏专业的育种人才和系统的试验场地,跨地区引种手续繁琐且不确定性大,当前工作重点在于恢复生产和保障基本供给云云。总结起来就是:想法很好,现实骨感,暂时难以大规模推行。

这个结果在李振邦的意料之中。他并没有气馁,将信仔细收好,对周队长说:“队长,我明白了。大规模推广确实条件不成熟。但我还是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点尝试。我那块小试验田,就算是个起点吧。另外,我觉得可以向郊区熟悉的老乡多宣传宣传选种留种的重要性,这不需要什么成本,万一有效,就是好事。”

周队长看着眼前这个沉稳中带着一股执拗劲儿的年轻人,点了点头:“你有这个心,是好的。但别忘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敌特分子还在暗处,钢铁厂的事故不能就这么算了!生产和安全,两手都要硬!”

“是!我明白!”李振邦立正答道。他清楚自己的本职,改善民生与打击犯罪,在他心中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带着这份清醒的认识,李振邦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他对城北机械厂和第三钢铁厂的内部人员排查从未放松,与雷队长、赵科长保持着密切沟通,梳理着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同时,他也没有放下与工人们的技术交流和小改小革的推动。他的身影依旧频繁出现在车间、厂房,只是眼神更加锐利,观察更加细致。

他的“不务正业”在公安系统内部也渐渐传开,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这是“瞎折腾”,分散了办案精力;也有人觉得他联系群众的方式独特,值得观察。李振邦对此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用实际效果说话。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天,李振邦和小陈再次来到第三钢铁厂,与雷队长讨论近期厂区及周边治安情况。路过厂办时,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凭什么扣我们的补助?我们天天跟铁水打交道,容易吗?”

“这是上面的新规定!要严格审核!你们班组上个月出了次小事故,按规定就要扣发!”

“那次事故根本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设备老化!”

李振邦和雷队长对视一眼,推门走了进去。只见厂办负责劳保发放的干事正被几个满脸煤灰、情绪激动的炉前工围着,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看到雷队长和公安同志进来,双方才稍微收敛了些。

雷队长了解情况后,皱起了眉头。这事涉及工人切身利益和厂里规定,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矛盾。他正想训斥工人注意态度,李振邦却上前一步,语气平和地对那几位工人说:“几位师傅,先别急。能把具体情况仔细说说吗?包括上个月那起小事故的经过。”

他的态度让工人们情绪稍缓。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师傅,叹了口气,开始讲述。原来,上个月他们班组在出铁水时,吊运铁水包的链条突然发出一声异响,虽然没出事,但把大家吓得不轻。事后检查,是链条一个链接处出现了细微的裂纹。厂里认定是班组日常检查不到位,扣发了安全补助。但工人们觉得委屈,因为他们每次交接班都按规定检查,那种细微的裂纹,在满是油污和高温的环境下,肉眼很难及时发现。

李振邦仔细听着,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转向雷队长和厂办干事,说道:“雷队长,各位同志,工人师傅们提出的困难,确实存在。肉眼检查,受光线、角度、油污影响很大,尤其是这种潜在的疲劳裂纹,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单纯处罚,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挫伤工人的积极性。”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不安检了吧?”厂办干事有些不服气。

李振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那位老师傅说:“老师傅,您经验丰富,像这种关键的承重部件,比如吊链、钢丝绳,除了眼看手摸,有没有其他土办法来辅助检查?比如,用个小锤子轻轻敲击,听声音判断内部有没有损伤?”

老师傅眼睛一亮:“敲击听音?这法子老辈人好像用过!好耳朵是能听出点不一样!可咱们这车间噪音大,不好使啊!”

“噪音大是个问题。”李振邦点点头,继续引导,“那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工具呢?比如,找一个一头磨尖的钢钎,或者干脆用一段废旧的轴承钢珠,固定在木柄上,检查的时候,用这个尖头或者钢珠沿着链条表面慢慢滚动,同时用手感觉。如果遇到表面有凹凸不平或者潜在的裂纹,手感会不一样,甚至能带起一些细微的金属碎屑。这比单纯用手摸要灵敏得多。”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这个办法,其实借鉴了后世无损检测中磁粉探伤(利用磁性)和渗透探伤(利用毛细现象)的一些最朴素的原理,虽然粗糙,但成本极低,易于操作。

工人们和厂办干事都听得愣住了。还能这样?雷队长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这法子……听起来有点意思!就像中医摸脉?”

“对,可以这么理解。”李振邦肯定道,“就是通过工具放大手感,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缺陷。我们可以先在个别班组试点,总结一下经验,看看哪些部位、哪种工具最有效。如果确实能提前发现隐患,避免事故,那不就是最大的安全吗?到时候,不仅不该扣补助,还应该表扬和奖励!”

他这番话,既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又照顾了工人的情绪和利益,还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水平。厂办干事的脸色缓和下来,工人们的情绪也明显平复了,开始低声讨论这个“摸脉检查法”的可行性。

雷队长用力一拍大腿:“好!李同志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老王,你们班先试试!需要什么废料,去机修车间找!真要有效,我给你们请功!”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李振邦结合了现代安全理念与当下实际条件的创造性思路下,消弭于无形。这件事很快在钢厂传开,工人们对李振邦更是刮目相看。这位公安同志,不仅能帮他们搞生产革新,还能用这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他们与管理的矛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这件事也给李振邦带来了新的启发。公安工作不仅仅是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也包含了调和内部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和谐。他将这次处理纠纷的思路和“土法安全检查”的建议,整理成了一份简短的工作笔记,他觉得这对于其他厂矿企业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时间在李振邦穿梭于案件、工厂和田间中悄然流逝。他宿舍后那块小小的试验田,玉米和豆苗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他严格按照不同的间距管理,每天下班后都会去观察记录长势。虽然他并非农学专业,但这种朴素的、基于观察和对比的试验方法,本身就蕴含着科学的精神。

偶尔,他去郊区合作社时,那位之前交流过的老农会拉着他的手,神秘兮兮地指给他看田里几株被他用布条标记出来的、格外粗壮的玉米:“李同志,你看,按你说的,俺留了记号!等秋收,俺一定把棒子单独留起来!”

看到老农眼中闪烁的、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己那点知识的信任,李振邦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满足。他知道,改变是缓慢的,但种子已经播下,无论是在土地里,还是在人们的心中。

这天傍晚,他刚从郊区回来,风尘仆仆。小陈拿着一封厚厚的信找到他:“李哥,你的信,上海来的,好像挺厚。”

李振邦道谢接过,信封入手颇沉。他回到宿舍,拆开一看,里面除了林淑娴一如既往含蓄而关切的信笺外,竟然还有几本薄薄的、装订简陋的小册子。他拿起一本一看,封面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俄汉常用技术词汇(机械、冶金部分)手抄本》,另一本则是《苏联集体农庄田间管理简要介绍(编译稿)》。

林淑娴在信中轻描淡写地提到,她利用工作之余,结合自学俄语的进度和接触到的一些零星资料,整理编译了这些小册子,“或可为你了解外部技术动态提供些许参考,亦可知我在此间并未虚度光阴。”

捧着这几本还带着墨香的手抄本,李振邦的手微微颤抖。他能够想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林淑娴是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才能在短短时间内编译出这些东西。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她对他理想的理解与支持,是跨越山河的志同道合。

他将那本关于农业的小册子紧紧握在手中,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试验田。前路依然漫长,敌特依然潜伏,生产生活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内心充满了更加坚定的力量。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并肩的战友,有信赖他的群众,还有远方与他心意相通的知己。

他拿起笔,铺开信纸,他要告诉林淑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要把这些小册子里的知识,与他正在进行的实践结合起来,哪怕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他也要告诉她,北国的庄稼正在生长,工人们想出了“摸脉检查法”,一切都在艰难却顽强地向前。

夜色渐深,宿舍的灯光下,李振邦伏案疾书,将他对这个新时代的思考、实践与期盼,融入笔端。窗外,繁星满天,无声地照耀着这片正在沉睡中积蓄力量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